淨土思想與和諧社會相適應
吳洪激
淨土,是佛教諸多宗派裏的一個派別,流行于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地。其基本理念和修持方法,是修行者日常念佛修行,命終時借助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種以內力加上外力的修持工夫。淨土思想如何與社會和諧相適應呢?在此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何謂淨土?
淨土,是指清淨國土、莊嚴刹土,即清淨的莊嚴之處所。習稱淨土宗或淨土法門,亦稱蓮宗,系東晉慧遠和尚在廬山結白蓮社,取西方淨土皆由蓮花化生而來之意。其實,“淨土”這個概念,是大乘佛教提出來的,是針對現實世界的所謂“穢土”而言,如衆生能勤于修行大乘六度,行善積德,乃至經常稱念佛的名號,死後就可以生到佛國淨土。這種觀念,特別是淨土法門所宣說的西方念佛法,很容易爲一般民衆理解,所提出的念佛修行方法也比較簡單易行,因而長期以來十分盛行。
二、淨土思想是一種人生信仰。
佛教文化的核心信仰是“因果報應”思想,講究去惡從善、慈悲平等、自覺覺他。這與現代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提倡基本的論理道德完全一致。淨土法門的念佛修持法,就是要求人們要去掉惡念,生起善念,莊嚴國土,清淨心靈。這與佛陀時代所提出的“六和敬”觀念是一脈相通的,與現代和諧社會理念是交融的。何謂“六和敬”呢?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勻。這是什麼意思呢?其意是說,要建立一個同住、無诤、意悅的良好人與人之間團結、和睦、和諧的關系;同時也要建立一種戒同修、利同勻的有規範製約、財富公平的遵紀守法、共同富裕的社會價值規觀念。這與我們所提出的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發展社會經濟、縮小貧富差距的共同理想目標亦完全吻合,也與淨土衆多信徒所追求的最終歸宿——極樂世界、佛國淨土也是完全一致的。
淨土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呢?這裏物産豐厚、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鳥語花香,生活極其富足,財寶極其豐盈,沒有貧窮,沒有爭鬥,沒有災禍,沒有煩惱。其實也就是我們所描繪的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得到極大發展的和諧美滿的理想藍圖。
叁、淨土思想是一種修行的工夫。
淨土的念佛修持方法,雖然簡易,卻貴在堅持,貴在做到。修持的“持”是什麼意思呢?“持”就是做到。念佛的“念”是什麼意思呢?“念”就是你心上真有。你如果有口無心,就談不上“念”了,更談不上“持”了。佛教認爲,淨土是由諸菩薩所經的累劫願力及衆生的業力感召而成。諸佛菩薩所經的累劫的艱難且不去說它,單說衆生的業力能達到感召程度卻是不易的事,是需要下很大的苦功夫才達到。這裏說的衆生業力是指的什麼呢?指的是淨修。修什麼?修淨心、淨土。《維摩诘經》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協調心理情緒,以適應現實的生活;二是將“淨心”當作道德化的過程,通過個人道德化,實現大衆的道德化,進而改變現實。五祖弘忍所著《修心要論》也是提倡守心。他說:“守我本心,到達彼岸”。也就是淨土思想的只有修淨心,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六祖慧能更有意思,他針對“西方淨土"的概念,提出一個“東方人”的假設,他說,雖生爲東方人,但自淨其心就無罪,又何必非要發願念佛往生西方呢?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其心不淨也是有罪的,他們也許有的正發願往生東方呢?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一樣需要淨心,這種淨心,就是佛性。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淨土思想有兩種:一是上述淨土宗以彌陀西方淨土信仰爲代表的淨土思想;二是以禅宗的淨土思想靜慮爲代表的淨土思想。禅宗的淨土思想因受《維摩诘經》的影響很大,其思想核心所強調的即心是佛。其理論亟具影響力,但它並不排斥普通民衆所信仰的西方淨土思想。前不久,在無錫和臺北相繼召開的世界佛教論壇大會,臺灣佛光山著名的星雲大師用一拳五指的生動比喻,說明佛教各派雖教義不一,目的卻是一致,沒有誰優誰劣、誰大誰小之分。闡述了人間佛教、利樂衆生和對淨土、人間淨土的概念、思想,作出了全新的诠釋。我也認爲,所謂淨土與現實應是相即不二,我們修持應當比較側重對人們的精神狀態和行爲提出新的要求,即可以結合我國傳統倫理道德和佛教教義製定一些新的規範,以完善寺廟的傳統戒條,指導信衆去踐行(修煉)。通過完善自我和改造周圍環境來淨化心靈,淨化社會,推進人間淨土的實現。明朝進士袁了凡,用淨土思想訓誡他的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准,改過遷善的辦法,實行行善積德,還要進行種種的效驗,來改造自己的命運。人稱《了凡四訓》。這是一種十分了得的功夫,須花大力氣方能做到。
四、淨土思想完全可以與現代社會和諧相適應。
當今社會,是經濟社會、資訊社會,高風險,快節奏是社會生活的特點。由于一些人精神脆弱産生的空虛,追求財富帶來的煩惱,激烈競爭使人性遭到疏離和扭曲,都會給社會和諧帶來許多不安定的因素。淨土法門以教化世人、公益服務爲宗旨,沒有“錢”、“權”之欲,沒有利祿之求。它所代表的是人性良知和社會公義,它的持名念佛、超脫世俗、淨化心靈,開創淨土的思想,恰是遏製貪欲、解除煩惱、穩定人心的一方良藥。淨土和禅一樣,都是大覺悟、大智慧的佛法,如果我們修一點淨土和禅,就能得到智慧,就能逐漸覺悟,就能不斷地破除迷惑和邪念,斷除煩惱,進入一種清涼、安樂、寂靜的空靈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淨土思想完全可以與現代社會和諧相適應。
當然,真正修淨心、淨土,沒有誠心和發願,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狠下一番功夫,是很難達到理想之目的。黃梅四祖山門前有一座靈潤橋,橋頭上醒目地書寫“放下著”叁個大字。它告訴我們,不管你是修淨土、修禅或修其它宗派,一無例外地要有這個“放下”的思想,這也是一切修行人的基本功。淨土和禅都能幫助人放松頭腦,放松身心,把一切私心雜念統統放下。讓大家多一點謙讓,少一點爭鬥;多一點善心,少一點邪念;多一點諒解,少一點猜疑;多一點施舍,少一點索取。這樣,就能促進人民團結、社會和諧。
當前,由于我國信仰自由政策的寬松,佛教發展十分快捷。爲適應世界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和諧發展,必須進行具有民族特色的改革,在教義和修持方式等各個方面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改變和完善,使淨土思想更貼近普通民衆的生活,使之在普及社會公德、淨化社風氣、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爭取世界永久和平上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