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七喻

  《法華經》七喻

  張競業

  《妙法蓮華經》在大乘經典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爲它具有獨特深遠的哲理和文學藝術般的語言。所以自傳人中國後,幾乎所有研究佛學的人,無不對《法華經》另眼看待。《法華經》共有叁種譯本,最初公元286年西晉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一百二十年後的406年,後秦的鸠摩羅什重譯出《妙法蓮華經》。最後是隋朝的閹那芨多再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叁種譯本因鸠摩羅什譯的語言流暢,文意貼切而爲後世廣爲流傳。《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古來的注釋家多把它分爲前後二部分。以天臺大師智颉爲例,將前14品稱爲迹門,將後14品稱爲本門。迹門的主題是開叁顯一,即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等叁乘不過是實現一乘(佛乘)的方便手段,也可以說一乘真實叁乘方便。本門的主題是佛身常住。即展現在衆生面前的度過人生80年的佛陀,實際上在很遠的過去就已經是佛陀了,佛身永遠常住。作爲人間的佛陀,不外乎是常住佛陀在這個世上顯現的化身而已。

  《法華經》中。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方便品)。所以經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來闡明甚深難解的哲理。被稱爲法華七喻,這七個比喻是:比喻品中的《火宅之喻》、信解品中的《長者窮子之喻》、藥草喻品中的《藥草之喻》、化城喻品中的《化城之喻》、五百弟子授記品中的《衣珠之喻》、安樂行品中的《髻珠之喻》,如來壽量品中的《良醫之喻》。這些比喻在經中的出現,不僅體現出《法華經》的文學性,而且用這通俗易懂的故事,來說明經中開叁顯一的思想。

  如比喻品的《火宅之喻》:燃燒的宅院代表了衆生居住著的迷悟世界,老人代表了佛陀,孩子們代表了衆生。羊車,鹿車、牛車,則分別代表了聲聞、獨覺、菩薩等叁乘。大白牛車代表了佛乘。佛陀根據衆生不同的素質,施以方便手段,先以叁車(叁乘)引誘衆生走上佛道,最後交給衆生究極的優秀的大白牛車(佛乘)。巧妙地說明了叁乘和一乘的關系。

  以下分別將經中七個比喻寫成白話文,有興趣者不妨一讀,可以從中領略經典的奧妙,同時也歡迎一起來探討《法華經》中之深意。

  一、比喻品——火宅叁車之喻

  佛告舍利弗,在某國城鎮附近的一個村落中,有位老人,年邁力衰,但財富很多,有許多田地和宅院以及侍僮和仆人。老人居住的宅院非常大,卻只有一扇門可以進出,家中人口衆多,一百、二百甚至五百人都居住在裏面。因堂屋樓閣失修的原故,牆壁坍塌,柱子的根部也已腐朽,棟梁隨時要傾倒,宅院四周也是同樣。某天突然起了大火,焚燒了房屋及宅院,老人的孩子們十、二十甚至叁十人正在這宅院中。老人看到四處塵起大火,非常驚恐萬狀,馬上想到,自己雖然可以從這燃燒的大門中安全地出去,可孩子們在著火的宅院內高興地玩耍著,對于大火沒有察覺,不驚惶也不恐懼,一旦大火逼近身邊時,痛苦的是自己,但心中不厭煩災難,更無求救逃出的意思。

  舍利弗!這時老人想,我尚有力氣,可以衣襟或用小桌案從火宅中出去。但又一想,這個宅院只有一扇門,而且狹小,孩子們年幼,還沒有意識到火災,加上迷戀遊戲,一旦房子倒塌,將被大火所燒。我應當向他們說明火災的恐怖。這所房子已經燃燒,抓住時機迅速出去,不要被大火燒掉。想後把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了孩子們。你們迅速離開此.地。父親雖然憐憫孩子們,好言勸誘,可孩子們卻沈迷于玩耍,不肯相信亦不肯接受,不驚慌亦不畏懼,並無離開的意思。更不知道什麼是火,什麼是火燒房屋,有什麼損失呢

  仍舊四處奔跑,只是看看父親而已。

  這時老人看著眼前的狀況想到:這所房屋已被大火所燒,我和孩子們如不及時出去,一定會被大火燒掉。我現在應當想一個好方法,讓孩子們免除災害。父親知道孩子們的心中各有所好,各種珍稀奇異的寶物必能使他們感興趣,因此對他們說,你們喜歡的東西,極爲少見而難得,你們如果不取,過後一定後悔,這樣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現在就在門外,可以玩耍,你們從這火宅中快快出去,任你們的喜好,都給你們。這時,孩子們聽父親說有珍稀的東西適合自己的意願,心塵勇氣,互相推搡比賽著向門外奔跑,爭著跑出了著火的宅院。此時老人見孩子們安全地出來,都在十字路中席地而坐,再沒有什麼障礙,于是放下心來,歡喜跳躍。這寸孩子們對父親說,父親剛才答應的好玩的東西,羊車、鹿車、牛車等,希望現在就給我們。

  舍利弗,那時老人給了孩子們每人一輛大車。這車高大寬廣,有許多莊重的寶物,周圍有欄杆,四面懸挂鈴哨,車子上端張設了幡蓋,也用珍奇的寶物裝飾,寶繩交織成網,垂吊著華麗的纓子,車內重重疊疊,柔軟的座位上安有紅色的枕頭,駕車的是大白牛,膚色光潔,形體美好,有很大的力量,步伐平正穩當,奔跪迅速如風。還有許多仆人在左右護衛。爲什麼會如此呢

   老人財富無數,各種珍稀寶藏都很充溢,于是想,我的財寶沒有極限,不應該把劣等的小車給孩子們。這些幼小的兒童,都是我的孩子,不能因愛而有所偏向。我既然有無數的七寶大車,應當平等地每人各給一輛,而不能有任何差別。爲什麼呢?因爲以我的財産,施給一個國家也不會貧窮,更何況是我的孩子。這時,孩子們分別登上大車,得到了他們從未有過的,不敢奢望的珍寶。

  二、信解品——長者窮子之喻

  世尊啊,我們現在高興地用比喻說明領悟的妙法義理,比如有個人,年紀很幼小,就舍棄了父親而流浪在外,長期居住在異國他鄉。十年、二十年直至五十年以後,年紀逐漸增大,依舊生活貧困,經濟困難,四處奔波,以謀求衣食,這樣到處飄泊,漸漸又踏上了本國的歸途。他的父親先回到國中,不見兒子歸來,中途停留在一個城市中。父親的家是首富,財寶無數,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存放寶物的各個倉庫都已堆滿,又有很多僮仆大臣、官吏和人民

  象車、馬車及牛、羊更是無數,出入贏利,施與周邊各國。商人賈客亦多是他家常客。這時窮子遊曆了許多村莊,經過了許多國家和城市,才來到父親所住的城市。盡管父親思念兒子,與兒子有五十年的離別,卻從未向人說過此事,只是自己思索考慮,心中感到無限悔恨。自念已經衰老,雖然家財萬貫,金銀珍寶倉庫中已堆滿,而自己卻無一後嗣,一旦壽終逝世,財物散失,無人可以委托,所以常常苦思遠離的兒子,父親經常想,如果找到兒子,把家産委托給他,那就坦然快慰,再無後顧之憂了。

  世尊,那時貧窮子輾轉飄泊中以當雇工爲生計,恰好來到父親的住處。伫立在大門一旁,遠遠看見父親坐在獅子床上,腳下墊著鑲有寶物的案幾,婆羅門,刹帝利和居士恭敬地圍繞著他。他的身上挂著價值千萬的真珠項圈,官吏、百姓和僮仆手拿白塵拂,站在左右兩旁,獅子床上罩著寶帳,垂吊著華美的彩帶,地上噴灑丁香水,擺放著簇簇名貴鮮花,排列著各種奇珍異寶。一切財物的收入付出,是取是予都有嚴格的管理,種種情景威德顯尊。窮子看見父親如此有力有勢,馬上懷有一種恐怖,後悔來到這裏,心中暗想,這一定是國王,不然也是與國王地位相等的人,不是我做工謀生的長久之地。不如前往窮人居住的裏巷,那裏有幹活的地方,容易得到衣食,若長久呆在這裏,一定會遭到逼迫,強行讓我幹苦活,想到這兒,跑著走開了。

  這時,坐在獅子床上的大富長者,一眼就認出了遠處的兒子,心中非常歡喜。他馬上想到,我的財物和寶藏現在有人托付了,我常常思念這個兒子,卻無緣尋到,現在突然自己來到面前,正合我的心願。盡管我已年邁體衰,卻依然貪愛憐惜自己的子女。于是立刻吩咐侍從,馬上把人追回來,那時使者奉命跑出去追趕,窮子萬分驚愕,直呼冤枉,大聲說道,我沒有侵犯你們,爲何無緣無故捉我。使者捉人心切,強拖硬拉把人帶了回來。窮子心想,我無罪而被囚禁,必定免不了一死,于是更加驚恐惶怖:終于氣絕昏迷,跌倒在地。父親遠遠看見這種情景,趕緊對使者發話,不要再抓此人,切勿脅迫前來,用冷水灑臉,讓他醒來,醒後也不川再對他說什麼,爲什麼呢

   因爲父親知道自己的兒子見地狹小低劣,自己如此富貴尊顯,他當然一時難以相信。審視後知是自己的兒子,于是就讓使者對他說,現在就放了你,你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窮子喜望外,立刻從地上爬起來,跑到貧民街區,繼續幹活而求衣食。

  這時,長者爲了引誘兒子回來,沒計廠一個巧妙的方法。他暗中派遣兩個人,裝扮成潦倒瘦弱的人,並對他們說,你們去找窮子,找機會告訴他這裏需要雇工,工錢可以加倍,如果他答應就帶他一起來。如問及幹什麼活,便可告訴他是清除糞汙,你們也一樣子這活。兩個使者奉命後立刻四處尋找窮子,找到後就把長者要他們說的話告訴了他。這時窮子聽完後,先索取了工錢,隨後就和兩個使者一塊幹起了除糞工作。父親見了兒子,心中既憐憫又責怪,一天,他透過窗戶遠遠看見兒子的身形憔悴,瘦弱不堪,身上全是糞穢灰塵,肮髒汙濁。長者即脫下亢珠項圈及輕軟柔細的華麗衣服,摘下其他用作裝飾的貴重珠寶,換上粗陋破舊,汙濁油膩的衣服,弄得滿身塵土,右手還拿著除糞工具、畏畏縮縮地對做工的人說,你們要勤奮工作,不能懈怠偷懶。用這樣巧妙的方法他終于接近了兒子。稍後他又對兒子說,喂,那位男子,你天天在此除糞,就不要離開,我會增加你的工錢,需要什麼,比如盆器,米面,鹽醋等,不必犯疑作難,老朽自會派人隨時給你送來,把我當成父親吧,別再憂心忡忡。爲什麼呢:我老衰年邁,你卻盛年氣壯,你每天做工,欺騙懶怠。嗔恨埋怨等惡習你身』::都沒有,從今以後你就如同我的親生兒子。即刻長者就以兒子來稱呼他。那時窮子雖慶幸自己的好遇,但仍認爲是爲別人幹下等活。山于這個緣故,…

《《法華經》七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品味淡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