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武宗廢佛的原因

  唐武宗廢佛的原因

  中觀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廢佛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佛教稱之爲“會昌法難”。武宗廢佛除了經濟與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之外,與武宗本人崇尚道教的成仙長生之術以及道士趙歸真、劉元靖等人的煽動也有直接的關系,武宗滅佛是唐代佛道鬥爭的表現之一。

  現明唐武宗廢佛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階級原因:入唐以來,由于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植,佛教有了強大的發展,因而佛教的勢力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正如武宗廢佛敕裏所說的:“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于土木之功,寺人利于金寶之飾;……壞法害人無逾此道!”(《舊唐書》卷十八上《武宗本紀》)說明僧侶地主勢力已經發展到威脅以皇帝爲代表的世俗地主利益的地步了。“壞法害人無逾此道!”——“壞”世俗地主之“法”,“害”世俗地主之“人”,莫此爲甚了。因此,必須采取斷然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個人原因:唐武宗本人是迷戀道教的“長生”偏術的,所以非常討厭佛教。武宗在藩時,就很喜歡道教瞎吹的那一套“長生之術”。即位不久,就召集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到宮裏,在叁殿修“金篆道場”。武宗親到叁殿,于“九天壇”受“法篆”。會昌五年(845)正月,武宗還敕建“望仙臺”于南郊,七月“功畢”“望仙樓”及廊舍共五百叁十九間,以道士趙歸真爲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封衡山道士劉玄靜爲銀青光祿大夫、崇文館學士;爲之治崇玄館,置吏,鑄印。武宗本名,道士們對他說,唐以“土”德,宜火不宜水,于是就于會昌六年(846)叁月,下诏改名炎。武宗本來對佛教就沒有好感,再加上趙歸真、劉玄靜等人從旁煽動,就更增加了他對佛教的厭惡。

  基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武宗便決心廢佛了。

  武宗于會昌五年(845)采取了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四月,敕祠部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數。七月,下敕並省天下佛寺,對所留寺院與僧尼的人數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其余僧尼,皆勒令還俗,所有非保留的大小寺院,一律限期拆除,寺院財産通統沒收。八月,武宗正式下诏廢佛。在诏書中,武宗一方面陳述了佛教的流弊,表明了他廢佛的理由和決心,他說:

  朕聞叁代以前,未曾言佛,漢魏之後,佛教漫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衆益迷!洎于九州山原,兩京城阙,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于土木之功,奪人利于金寶之飾,遺君親于師資之際,違配偶于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朕博覽前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衆,予何讓焉!(《舊唐書·武宗本記》)

  另一方面,武宗又宣布了這次廢佛所取得的實際成果:

  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爲兩稅戶十五萬人。(同上)

  由此可見,這次對佛教的打擊確實是十分沈重的,它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

  雖然不久即位的唐宣宗,在大中元年(847)閏叁月,即下敕恢複佛教,但是,劫後余生的佛教已經元氣大傷,今非昔比,從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數宗派如禅宗、淨土宗等,幾乎都是一蹶不振。

  摘自《臺州佛教》2001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