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利樂有情是往生淨土的重要資糧
——談人間佛教與淨宗修持的關系
淨土宗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足“欣”、“厭”二心。一般認爲只要認識娑婆之苦,厭離娑婆,再能精進念佛,方可報終往生淨土。因此,淨宗行人往往認爲“淨宗修持”與“人間佛教”是兩碼事,是難以協調的。因爲他們只覺得想要一心不亂持佛名號,就必定要放下萬緣,專心念佛。認爲念佛不一,不能往生。我則認爲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片面理解淨宗修持的結果。如此,非但難以實踐“人間佛教”,更有礙于往生生品的提高。
衆所周知,念佛法門是依據淨土“五經一論”及其他大乘教典而建立的。而人間佛教則是五乘佛教中的前二乘——人乘、天乘,是屬于世間法,世間法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它有益于社會道德的提高,大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太虛大師早就提倡“菩薩學處”或“人乘佛教”。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趙樸初居十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說“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問,佛法是源出人間並利益人問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人間佛教與上求佛道的關系
那麼,這種人間佛教與我們上求佛道又有什麼關系呢?大乘佛教認爲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能成佛。但是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就是說要在做好人的基礎上,才能學佛、成佛。亦即是太虛大師說過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爲真現實。”實質上亦即是釋迦世尊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此我們修習五戒、十善、六度、四攝,是修菩薩行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
人間佛教與往生淨土的關系
修習人間佛教與往生淨土又有什麼關系呢?這樣做不是與具足欣、厭的往生法門相違背嗎?我說不會的!現在讓我們共同打開經典,看一下釋尊教導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條件:
《無量壽佛經》中無量壽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九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小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同經又說:
“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此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上品下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極樂世界。”
“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因爲淨土是方便法門,故下品叁生,即使是作諸惡業的衆生,在其命欲終時,如能至心稱佛名號,亦可衆罪消滅,往生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們看了上面的引文之後,可以明白:
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的“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與上、中二品六生中的“以此善根、功德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國。”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
經文中所說的“功德”、“善根”,以願力將所修善業,回向淨土,轉爲往生之功德資糧,如果沒有發願回向之心,則所修善業只是人天福報。僅有往生之願,而無可回向之功德善業,也入不了上二品六生,因無“生因”故。
只有具足“功德善業”,又能“發願回向”的人,才能把輪回因的善業,轉爲往生淨土的因。要牢記,其關鍵在于“發願回向”。
二、淨土教義與佛教他宗一樣,亦依“行業果報”之因果律而建立,經有明文,我們試看《無量壽佛經》說:“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當然包括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內)亦不可思議,其諸衆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依此之義,並據以上所引上、中二品六生之因,皆依行業之功德高下,而定其品位及證果遲速。下品叁生,則依惡業輕重與所余善根之多少,以及阿彌陀佛名號,回惡向善之行業,感阿彌陀佛行勝方便,使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臨終十念,得生淨土。淨土叁經,處處教我們修行善業,並以往生品位、果報,激勵我們多修善業,淨宗曆代祖師,如十叁祖印光大師,亦在《淨土五經重刊序》中說:“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即指此意。
《無量壽佛經》中所有經文,都是勸我們多修善業的。除說叁輩往生勸修善業外,還特別注重現生修善,經中說:“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衆惡,悉令就善”。”又說:“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爲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叁途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
佛陀反複叮囑,勸我們修善根,就爲的是作往生之因緣,難道我們淨業行人還可以忽視行善嗎?難道還能說淨宗修持與人間佛教無關嗎?
我們都知道,淨宗所講的往生,是仗自、他二力。雖仗佛力,亦須行人的深信、發願,力行精進修持,否則必不能感應道交,難以往生。修行叁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則是培植德本的方法,是淨業行人爭取品位高增的階梯。故應好好修習。
此外,我們在理上還應明了:淨業行人,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叁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間、出世間法。在明心之基礎上,修理事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佛與我不二,淨土與此土不二的念佛法門。即動靜忙閑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靜時念念系佛,動時(工作中)以佛爲榜樣,以佛心廣行利益衆生之事,以一切世間善事爲建設人間極樂之手段,作往生西方淨土之資糧。而此二事二而不二,這在理論上既可破佛與我,淨土與此土爲二的執著,在事上則可變理未徹的純欣淨厭穢的消極往生,爲有益世間的、積極的淨土法門。
在實際行持上,則可有所側重。年紀輕時,應以佛心廣行善事爲主,多積福德。至晚年則轉向以修行念佛爲主,還可結期閉關,以期實現“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業行人能如此精進,則名爲“老實念佛”。人間即淨土,人問佛教不就是淨宗修持的路徑嗎?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