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淨士思想並非消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所提出的號召,這不但是我國開放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而且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佛教傳入我國已有兩千年的曆史,它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佛教也影響到我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因此可以說佛教文化,已成爲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引下,佛教徒同不信教或信其他宗教的群衆之間和睦相處,已爲祖國的統一,國家的建設,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了很大努力;佛教常講對機說法,佛、菩薩也常應衆生之機,使衆生得到感應,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佛教是與時俱進的宗教。因爲黨領導我們建設一個和諧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是個大好事,不但佛教徒一致擁護,我想還會得到佛、菩薩的冥護。
佛教,首先因爲它是宗教,所以在語言的提法上,有些方面看起來好像不信教的人很難接受,但其內在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與我國傳統文化、甚至現代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佛教在倫理道德,佛教徒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佛教與環保,佛教與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佛教與旅遊經濟發展等等方面,報刊上已有較多的論述,我就不再重複了。因爲我是佛教淨土宗的信徒,淨土宗又是在佛教中信仰人數最多,而被人們認爲理論最缺乏、只求個人解脫的宗派。實際上淨土宗是漢傳佛教的一部分,大乘佛教不可能只求個人的解脫。
從淨土信仰看佛教對和諧社會的適應
信仰淨土的人,在佛教內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看起來禮佛、念佛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佛理、而有實際信仰的人,所占之比例倒不一定高。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可以多得很多,也可以少到臨終時只念一聲佛號。下文所舉的是佛經對四衆弟子要求的一部分,是淨土宗學人都應該做的,但在一般信徒中,至今還不知道有這些教義的,亦不在少數,因此佛教四衆弟子,亦須加強學習。
(一)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心,亦即發求取無上正覺的心。求正覺就要勤修六度,“救度衆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利益于他。”爲求生西方的人,要對自己的身體、財産都不能吝惜,一切爲著利益于他人著想。真信的佛教徒,就是以這種心去服務社會的。而且這裏所說的服務,絕對沒有功利性,它是一種無怨無悔,平等清淨之行。同時佛教所說的自利,是在利人的前提下的自利,還不應有利己之心。因此這種服務是一種真正的服務。因爲菩提心是根本,所以我們也可知道到西方不是去享清福,爲的是阿彌陀世尊那邊有更好的辦學條件,故去極樂世界這所大學校繼續學習,直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二)戒爲基礎
佛教最基本的戒條是叁皈、五戒、比丘戒,還有大乘菩薩戒。
受持叁皈,則以佛、法、僧叁寶爲依靠對像,以佛爲師、以法爲藥、以僧爲友,好好地學習佛陀、奉行教法、親近僧衆。如此,則不會被附佛外道清海無上師,及邪教“*輪功”等等所惑,社會就會多一份安定。
守五戒、行十善:嚴持五戒是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聖果的所依器。守持戒律的人待人真誠,與人爲善,對人誠信,做事勤懇,關系融洽。如此則社會安定,事業發展。
菩薩戒有出家衆受的“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衆受的“六重二十八輕”戒等幾種,因爲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學佛而欲成佛的人,必須受持菩薩戒。又因爲求菩薩戒的人,在有成佛的願望的同時,也有普度衆生的志向,故此種人有舍己爲人、忘我利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很值得發揚。
(叁)知恩報恩
中佛協已故會長趙樸初老居士,經常講“知恩報恩”。對于學佛者最切近的,莫如《觀經》中所說的報父母、師長之恩:沒有父母撫育,我們縱然生出來了,亦不會長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其次、奉事師長,師長有教育之恩,沒有師長,我們沒有知識、沒有技術、所有做人的本領,全都沒有。這一切都是師長教給我們的,所以師長對我們有大恩,應該報答。能知道報父母、師長之恩,其他親戚、朋友等,還是原不熟悉的人,只要對我們有好處、有恩惠,我們都要報答。人人有報恩之心,社會上就安定,世界自然就太平。這是關系到世上治和亂的大事,很重要。
此外,佛經中還講到報“衆生恩”、報“國土恩”、報“叁寶恩”等:
佛經講到報衆生恩時說:“無始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于多生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緣,諸衆生類,亦有大恩,猶如現在父母等無差別也。”從現實來看,我們在社會上生活,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故我們應報此恩。
說到報“國土恩”,我們是中國的佛教徒,也是中國的公民,理應報效祖國,做個愛祖國、愛人民、響應號召、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還有“叁寶恩”,叁寶即佛法僧,因爲它可尊可貴,名之爲寶。經雲:“叁寶利樂衆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于虛空。一切衆生,由煩惱業障,沈淪苦海,生死無窮;叁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愛流,超升彼岸,故恩難報也。”我們能信佛,靠有佛法僧叁寶,故此恩不可不報。
(四)信佛念佛
信佛念佛是佛教信徒個人的私事,在這裏我們也不談念佛的宗教效用。就從現象上看,人們休息時閑得無事,往往說東道西講些無聊的話,結果在無意中傷害了人,造出一些是非。佛教徒就不會講無意義的、無益的話,無事時或一心念佛,或以佛心去關心人,去做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這也可以說是信佛念佛的一個現世效應吧。
(五)敬老愛老
敬老愛老是佛教的傳統,釋迦世尊本身就曾作出過榜樣;寺院爲更好地照顧老年人,在比較大的寺院裏都設有養老堂、養病坊。爲激勵老病,蓮池大師有《老堂警策》和《病堂警策》之作。佛教信徒們一直保留著尊敬老人、愛護病人的傳統。
(六)終極關懷
佛教徒懂得有生必有死,是最能正確對待生死的。淨土宗的臨終助念,更是一套最好的終極關懷方法,特別是淨土宗的教義與修持,在正視死亡方面早已渾然一體,這是社會上其他“終極關懷”方法所望塵莫及的。
(七)六和生活
“六和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准則。梵語“僧伽”,漢語之意爲和合。和合又有理和與事和,理和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稱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叁、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
(八)四攝法
菩薩要利益衆生,必須處處爲衆生著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四攝法”有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四種,就是爲此而設的。其中布施攝,菩薩用財法兩施,使與對方情誼逐漸深厚,來帶動他人共同進步;愛語攝,是隨順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語言對人,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接近;利行攝,修菩薩道的人,身口意叁方面都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來感化他人;同事攝,修菩薩道者,要深入到社會的各階層,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觸,與其同事,做其朋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幫助人進步。所以四攝法對團結群衆,搞好人際關系很重要。
釋迦世尊在《善生經》中,還教導佛弟子,要搞好父母、夫妻、師弟、主人與雇工、親友之間、修行人與施主等各方面的關系。
由于時間關系,臨時想到這八個方面,有些是屬于發心的,也有關于方法論的,這幾方面都是學佛的人所應做的,用以說明佛教一直在創造和諧社會的環境,此種心態和行爲,完全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對于佛教信徒來說,他們對教義的理解和執行是很自覺的,宗教中的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因素,如在教內很好地弘揚,其作用亦不可少估。
有關佛教活動場所的一些思路
依據我國現行的宗教政策、法規和佛教教理、教規,我覺得佛教活動場所,在內部管理和活動等方面,可作一些必要的改正或調整,這樣既符合于佛教本意,也更適合于和諧社會的創建。總的說佛教活動場所應以寺院爲基本單位,在條件許可的地方可成立佛教居士林及佛教文化、教育、研究、社會服務等機構。但單位不宜龐雜,能並則並,這樣既便于活動也利于管理。
(一)在基層的開放寺院,分布于城鎮、鄉村,有在平原上,有在山林中,以所在地域的不同,可作適當的分工。寺院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在佛法修持、教理研究、佛教弘揚、佛事活動、發展旅遊等方面發揮特長,爲佛教、爲社會多作貢獻。
(二)爲提高教職人員和信徒的素質,爲提高佛教在文明社會中的品位,有條件的地方應盡量舉辦和設置:短期培訓班、佛教安養院、佛教慈善功德會、佛教合唱團、梵樂團、臨終助念團、佛教圖書館(室)、佛教展覽館(室)、佛學研究所(會)等機構。這些機構一般應附設在寺院內,條件成熟而又有閑置寺院的,亦可單獨設立。其歸屬應視實際情況,可下屬于寺院,也可直屬地方佛協。此外,還應允許信徒發揮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設立佛學研究、佛教書畫、梵樂整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室,並給以指導和幫助。
(叁)在信徒較集中的地區,有已修複多年的寺院,但長期聘請不到合格教職人員的,如讓不僧不俗的人去管理,不如成立居士林,讓正信居士集體組織活動。居士林的主要任務是以“愛國愛教”思想,教育在家佛子,在領導居士修學佛法的同時,還應以“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的思想教育居士,本著人間佛教的積極進取精神,做好本職工作,爲社會的和諧,爲祖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居士林可視條件與需要,內設學習研究室、共修活動室、慈善功德會、圖書室、展覽室、講堂、梵樂團、書畫室等,以開展文化內涵較豐富的活動。浙江甯波市佛教居士林,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作爲借鑒。
(四)爲帶動信教群衆,作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地方佛教協會組織,亟須整頓和加強。有些縣級甚至于地市級的地方佛教協會,雖已經成立多年,但一直是個空架子,長期無專人辦公。因爲,佛教協會是佛教界的群衆組織,是聯系信徒和政府的橋梁,它必須在當地政府宗教部門的領導下,在愛國愛教原則和在國法、教義的雙重認可下,統籌安排好佛教工作,並全面負責開展和協調好工作。佛協領導人員應選拔德才兼備,而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法師和居士擔任。佛教寺院、居士林等單位,都必須在佛協領導下進行工作。佛協的建製要進一步完善,佛協的領導職能要進一步強化。
(五)因爲基層的開放寺院,條件不怎麼完備,第二點所說的各項工作很難開展,除有條件的大寺和居士林可辦一些之外,有些項目可由基層佛協直接辦理。例如老年安養院,內可設念佛堂、醫療室、臨終關懷指導室與助念團等;爲配合佛教旅遊事業的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還可辦佛教賓館、素菜館、旅行社、佛教用品流通處等,既可開拓自養經費的來源,還可安排一些人員的就業。
《生活中的佛教 淨士思想並非消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