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生活中的佛教

  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

  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大家都十分熟識,但對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思想,則研究者不多。在佛典中常提到釋迦牟尼佛是人天導師,筆者在學佛並對佛學的研究中,覺得釋迦牟尼佛確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大教育家。現試陳述一些記載,就其人格、學識和化導人的方法等方面,來探討一下他的教育思想。筆者認爲他的教育方法,不僅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適用,就是在今天,他的許多行爲和見解,例如洞悉事物能力,崇高的人格涵養,豐富的學識及以身作則的風範等等,仍然值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學習與借鑒。

  一、釋迦世尊的教育及其特點

  首先,我們從釋迦世尊所教育的“對象”、“目標”、“製度”、“內容”、“效果”等幾個方面,來看一下釋迦世尊教育的特點:

  (一)釋迦世尊所教育的對象和目標

  要想實施教育,當然有實施教育的對象和目標,釋迦世尊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呢?《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說:“佛以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無非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事因緣”是什麼呢?就是爲幫助衆生斷除一切煩惱,了脫一切生死和獲得一切智慧。這一段經文,可以說就是釋迦世尊所進行的教育對象和目標。

  在佛教的其他經典中,還有一些不同的提法,如《大日經疏》卷九說,佛陀要使一切衆生,都獲得沒有負擔的知識和真正的智慧。

  《心地觀經》卷二說,佛陀教化衆生,是爲了啓發他們無窮的心靈寶藏。總的說其目的是希望世間一切衆生,獲得像釋迦世尊一樣的智慧,照佛經的說法,只有得到這樣的智慧,才能“離苦得樂”,即所謂“斷惑證真”,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最大目標。不難看出,釋迦世尊實施教育的對象,當然就是一切衆生了。

  (二)釋迦世尊的教育製度

  釋迦牟尼從成道到涅槃期間,到處傳道——推行教育。接受他教育的學生,包括國王、後妃、大臣、平民、乞丐和奴隸。遍布于當時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至于他實施教育的場所,我們概括一下,可以分爲叁類:

  1、精舍說法——這是比較大規模和較長時期的說法,包括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國的只園精舍以及其他各處精舍;

  2、應供開示——釋迦佛在世時,常常接受信徒們的邀請,到他們的家裏應供,飯後隨機講說佛法,令他們的日常生活,照著佛法的正規而行;

  3、民間布教——釋迦世尊除了以上兩種說法之外,還經常深入民間,向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施行教育。

  上面說到的精舍說法,應供開示和民間布教叁種教育措施,剛好和現代教育相類似,即:

  精舍教育,相當于現代的學校教育;

  應供開示,相當于現代的家庭教育;

  民間布教,相當于現代的社會教育。

  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釋迦世尊,在他所推行的教育上,已注意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叁者的兼行並重,我們就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了。

  (叁)釋迦世尊教育的內容

  釋迦世尊的教育,著重于戒、定、慧叁學兼施。

  他先教戒學,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次教定學,給學生鍛煉身心;然後再教慧學,以啓發學生的智慧。這樣看來釋迦世尊的戒、定、慧叁學,約相當于現代教育的德育、體育和智育叁個方面。所不同的是現代的體育,只注重身體的鍛煉,而釋迦世尊的定學,則包括身體和心靈兩方面的鍛煉,同時叁學有一定的連貫性。

  佛教叁藏十二部典籍浩瀚,其中經藏的內容诠定學;律藏诠戒學;論藏诠慧學。他所教育的內容無所不包。以我們現代眼光來看,屬于社會科學方面的已涉及:哲學、心理學、邏輯學、曆史學、地理學、教育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法律學、語言學、倫理學等等學科;屬于自然科學方面亦已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醫學、營養學、衛生學、天文學等等。其中說理透徹,概念正確。在科學尚無形成的兩千五百余年前,他能作出這樣的論述,可謂歎爲觀止!

  現以有關衛生方面爲例,在經、律中就至少包括如下十大類內容:

  1、口腔衛生。

  2、手部衛生。

  3、沐浴的衛生:

  (1)沐浴的方法;

  (2)沐浴的用具;

  (3)沐浴的場所和水源;

  (4)盛水的器具;

  (5)沐浴的時間;

  (6)沐浴的益處;

  (7)浴室的造法。

  4、理發、剪指甲、除耳垢、洗腳等身體其他部分的衛生。

  5、睡眠的衛生。

  6、飲食的衛生。

  7、環境衛生。

  8、如廁的衛生:

  (1)大小便的禁忌;

  (2)廁所的造法;

  (3)入廁法、便利法、廁上坐法、拭法、洗處法。

  9、著鞋的衛生:

  (1)鞋子的種類和選擇;

  (2)草鞋、麻鞋的衛生;

  (3)著靴的衛生;

  (4)草屣的衛生;

  (5)脫鞋的衛生。

  10、擤鼻涕、吐痰、打噴嚏、打哈欠等的衛生。

  在營養學方面,釋迦佛首先告誡弟子,不可貪圖享受,而荒廢了精神的食糧——道業。同時不可挑剔食物的美劣,以免導致某些無謂的煩惱。他認爲保養身體,應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自然地進行;而不是千方百計勉強求來的,更不能用惱怒和傷害動物的方式來獲得。

  在《五分律》第八卷,釋迦世尊爲了幫助他的學生,專心用功,早日成就智慧,因此,他鼓勵弟子,最好每天只吃中午一餐。他認爲一天吃一餐,比一天吃叁餐,對一個人的身心有更多的好處。例如可以減輕胃和腸的負擔,身心不易昏沈、睡眠安穩,而且睡眠的時間也會自然減少,除去淫欲和疾病。同時釋迦世尊還強調每次吃飯時,不要吃得過飽才更有益于健康,他認爲稀飯對人有十種好處,在《十誦律》二十六卷,曾提到八種非常好吃而富有營養的粥:

  1、酥粥:以牛、馬或羊的酥酪和米、麥一齊煮。

  2、油粥:以荏、酥、麻等油和麥片一塊兒煮。

  3、胡麻粥:用胡麻子和米、粟一起煮。

  4、小豆粥:以綠豆、紅豆和米一起煮。

  5、大豆粥:用大豆和米、粟一起煮。

  6、麻子粥:用黃麻子、芝麻和米、麥一起煮。

  7、乳粥:用新鮮的牛、羊奶和米、麥一齊煮。

  8、薄粥:用蓮子、紅棗和米、麥一道煮成稀飯,待稍冷後,再加些蜂蜜。

  在《行事鈔》第二卷和《有部百一羯磨》中,更詳細地把維護生命的食物和藥材歸納成四種:

  1、在每天中午前可以經常吃的食物——米、麥、豆類和其他無毒植物的根、莖、葉、花、果。汁類的食物如:一切果汁、米汁、乳酪、豆漿等。

  2、如果有疾病,過了中午到夜間,可吃些果汁、米汁和藥汁。

  3、限七天服一次的藥材和食物:例如療病的酥油、生酥、蜜糖、石蜜等。

  4、終生可用的藥材和食物:例如胡椒、呵梨勒……以及某些藥草的根、莖、花、果等等。

  《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九卷中,還詳細地記載了不同季節,吃不同種食物來促進身心健康,消除疾病。

  因限于論題和篇幅,有關其他學科的就不作舉例了。讀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自行查閱佛經。

  釋迦世尊教育的內涵豐富,實在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他一生中總共演說了多少部經典,迄今尚無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從譯經中,窺其一斑。根據《開元釋教錄》的記載,自漢末迄唐代開元中葉,總共有一百七十六位法師,將梵文的佛經翻譯成中文,所譯佛典多達二千二百七十八部,計七千零四十六卷。雖然如此,仍有許多梵文佛經,尚未譯成漢文。目前尚在編印中的《中華大藏經》所收集的經論,將多達二萬多卷,這樣多的典籍,在世界所有宗教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四)釋迦牟尼教育的顯著效果

  爲了讓教外人士易于接受,現在我們不談修行證果,單看一下釋迦世尊教育的現實效果:

  1、《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了釋迦世尊教化憍陳如、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

  2、《本行經》中,記載了他如何教化富樓那和那羅陀師徒叁十二人,以及跋陀羅女、優波斯那等二百五十余人;《普曜經》中記載佛陀度化優樓頻陀迦葉、那提、竭夷等千余人的奇迹。

  3、《玉耶女經》中,記載了佛陀如何調伏驕慢婦女;《月光童子經》載有佛陀教化九十六種外道的事迹;《法句經》記載,佛陀如何教化江邊村中的百戶漁民、屠宰工、獵人,又如何教化阿阇世王。

  4、《經律異相》中,記載佛陀如何教化清淨工(清掃道路、清除糞便的人)、乞丐和五百個盜賊的事迹。

  5、《淨飯王泥洹經》載有,佛陀教化他的父王的事迹;《中本起經》載有,佛陀度化他姨母的事迹;《未曾有因緣經》載有,佛陀教化他出家之前的妻、兒及釋迦族群衆的事迹。

  6、《仁王護國經》中,記載佛陀教導十六國國王、王臣卿相,要如何護國、愛民和啓發心智。

  7、《賢愚經》中載有,佛陀在舍衛國教化廣大群衆的事迹。例如教化小孩、老人,最惡的殺人凶手、外道師徒等,均有詳細的記錄;《普曜經》上載有,佛陀移風易俗的事迹。

  佛陀甚至在緊要關頭時,親自到戰場上化解不必要的鬥爭。例如:阿阇世王因爲佛陀講了一句好話,而取消攻打略跋耆國的念頭;又有一次,兩個種族爲廬泗尼河的用水,爭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幾乎動起武來,佛陀就挺身而出,化解這場沖突。

  釋迦世尊曾使許多國家,國泰民安,人民各得其所,相互關懷幫助,而無違法犯罪的現象。這些都是他教育的威力,他不愧爲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所以《大般涅槃經》中記載:在他逝世時,有數十萬弟子,深深地懷念著他。

  二、釋迦世尊是爲人師表的楷模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引發、暗示和指導。釋迦世尊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便認爲每一個人都具有許多潛在的能力,而這些潛能的發揮,除了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之外,還有待于外在環境的作用。外在環境包括:良好的教師、書本、朋友(佛經上稱爲善知識),社會大環境以及學習的場所等。

  釋迦世尊還把學生比喻爲幼苗,把…

《生活中的佛教 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