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與淨化人心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與淨化人心

  前 言

  談到佛教,人們就有這樣的概念:佛教是釋迦牟尼開創的、是由印度傳入的外來宗教。筆者認爲這樣講也可以,但當你全面認真地將佛教研究一番之後,就會覺得中、印佛教有不同之處。原來中國的佛教,它自從中亞、西域或者是印度開始傳人時,即其與中國文化相互接觸時,就被中國的老莊哲學與儒家思想所消融、所改造而成爲合乎中國本土文化領域的形態,逐漸被我國各族人民所接受、吸收,最終變爲我國文化之一部分。

  我國佛教各大宗派的形成,並各顯出其特色,則是由于其取自印度佛教某方面之長(即所謂應當時之機的),結合當時我國社會實際而産生、流傳的。它與中國人生哲學相輔相成,我國佛學思想體系于是大備,遂成隋唐佛教的全盛時期。

  佛經裏的各種思想,在我國佛教各宗裏都分別給以體現、發揮,原來晦澀難明的部分,經我國大德法師精心研究,使其成爲一種系統,並牢固地影響于我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其間即使經“叁武一宗”的排佛反佛,仍很快地得到康複,並在我國文化的各個領域中,産生了碩大的影響,對我國民族善良淳樸的民風,起了重要的作用。

  現就以下幾點,談一下佛教與淨化人心的淺見。

  一、因果與戒律是淨化人心的前提

  首先是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給我國民間帶來了新興有力的希望:原來儒家思想對生死問題是模糊不清的,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把善惡的補償和懲罰寄托于各人的後代子孫。《書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從事實看並非如此,故認爲寄望于子孫的果報是靠不住的。當人們正在彷徨之際,佛教的因果觀,給中國民間指出了“生死輪回”的問題,以及“善惡報應”問題,這一觀點給人們指出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切行爲由各人自負的法則,鼓勵人們去惡行善,千百年來對我國民心安定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上面已經講過我國的佛教,它並非完全承襲印度,而天臺、華嚴、淨土、禅宗之分,都是在我國形成,故其對我國社會就存在著特有適應性,佛學的出世觀與修行方法,完全是由信仰者的自身出發,要把現實社會改造爲清淨佛國,即所謂“心淨則國土淨”。這是一種積極的淑世觀。正如《維摩诘經》中維摩居士所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慧則能見此土清淨。”

  我們中國的佛教,在理論上向稱大乘佛教,向以慈悲、智慧來化導一切衆生,故其所企及的思想範圍,不僅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而進一步擴大到人與衆生。而我們佛教的五戒、十善,就是引導我們向善、淨化人心的主要通道,即由人的立場逐漸做去,最後達到成佛的目的。

  釋迦世尊製戒的目的,是在止惡防非,五戒是衆戒之本,如能持之以恒,則人心淨化,社會安甯。因爲:一、不殺生,是對一切衆生起大慈悲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人人都給他人解除困難,使他人得到快樂,那麼殺害之心就不會有了。推而廣之,不殺害一切衆生,則能養成我們仁慈的德性;二、不偷盜,即是“不與不取”,學佛的人必須自食其力,養成清廉義利的道德;叁、不邪淫,即是養成貞良禮節的人品;四、不妄語,是不欺騙人,說實話。人有信則能團結,可養成誠信、和諧的道德;五、不飲酒,能養成清淨的人品,不糊塗而發揚正智。

  其余諸戒亦是這樣,總言之,佛教對于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切有害于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推而廣之至于一切有情之類的壞事,都不應作;一切有利于有情之類的好事,則應盡力去做。能持善戒,則當然能培養、淨化身心,因此我們可以說持戒即可淨化人心。

  二、佛學從超脫人生之本相來淨化人生

  釋迦世尊給我們人生,總結出其本相是“苦”。四谛中就有苦谛,《法華經》說:“叁界無安,衆苦充滿”。又將世間的苦分爲叁苦、八苦等等。下文介紹一下叁苦:

  第一“苦苦”:就是身心各種苦惱的逼迫,其中包括“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除此之外,尚有水、火、旱、澇、大風、地震、盜賊等等天災人禍均屬苦苦。

  第二“壞苦”:壞即是變壞,即使是我們感受到的快樂、歡喜,也不能久住,不是有“樂極生悲”嗎?樂境壞滅之時,即是壞苦;

  第叁“行苦”:行即是遷流變動,沒有常住和永久不變的東西。《仁王護國經》中說:“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這就是行苦。

  以上這些苦是客觀存在的,但世上的人對苦有種種心態,許多人在遇到苦時,就很悲觀,而碰到快樂時,則盡情享受;也有人嫉妒苦,認爲佛教提出人生是苦,就是消極厭世。其實這絕不是佛教故作悲觀,而是作人生實況的直述。佛教提出苦,而且更進一步闡明了離苦得樂的方法。釋迦世尊明白地啓示了我們,他說痛苦是由于衆生自己的貪、瞋、癡的思想、習氣、行爲的積累與集合而成,從而提出“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的離苦方法。佛陀一生說法,就是講述淨化自我、淨化世界的方法。我們能依此而行,即能淨化自我,淨化世界。

  叁、八正道是淨化人生的具體道路

  佛教中的八正道,是淨化人心,離苦得樂的具體道路。這就是用正確的見解——正見;正確的思維——正思維;正確的語言——正語;正確的行爲——正業;正當的職業——正命;正確的努力——正精進;正確的意念——正念和正當的禅定——正定,這八種方法做去,就可以逐漸地脫離各種痛苦,而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樂。

  “八正道”是消滅貪、瞋、癡叁毒的有效方法,就是在現代條件下,如果我們能依此努力修行,則人心必能自然地淨化。下面具體地分析:

  (一)正見是要我們在了解各種事實的真相之後,認真地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看法。這樣的方法既能免除誤解,也不會有偏見。而我們佛教的四谛,就是闡釋一切事物真相的道理,這就是一種正見。依照四谛去做,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解脫。

  (二)正思維就是正確的思維,要我們用理智來決定我們的目標與行動。正確的目標,應該是對衆人有利,對一切有情有利,遇到這樣的事,我們就應舍棄個人利益,至死不渝地去做。否則,就必須舍棄掉。

  (叁)正語是經正確思維之後,所産生有益于事和有益于他人的、正確的語言行爲。包括不說虛妄的話,不罵人,不離間和中傷人,不說空話、廢話等等。

  (四)正業是指經正確思維之後,所産生的身體行爲。佛教的五戒、十善要我們抛棄殺生、偷盜、邪淫等等惡業,厲行慈善事業,我們遵守佛教的戒律,就能達到行爲的正確,這就是正業。

  (五)正命是指正確的職業及其所帶來的正常生活。我們所從事的職業,絕對不能與道德和法律相違背。

  (六)正精進是要我們勇敢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不達目的決不中止。精進是要我們做事須具恒心,但又不可操之過急,要腳踏實地穩步前進。

  (七)正念是要有正確的意識,經常地把無常、苦、無我等放在心上,並運用它們對一切事物進行深入的觀察,以期獲得真正的、正確的認識。

  (八)正定是要我們的身心進入一種和諧、甯靜、平等的安詳境界,這種境界不是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必須由大家親自去證悟、去體會。如果達到這個境界,就能達到身心解脫的悟境。並在禅定修習的過程中,我們蘊藏著的“潛能”也會不斷地顯發出來。

  八正道中的八種正道,既有其獨立的一面,但又是互相聯系和彼此相關的。我們如能照此而行,就可達成完美的人格,則人際關系和諧,人人心情愉快,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秩序穩定,世界和平常在。

  四、施行六度是培養高尚人格的保證

  六度是菩薩必修之行,是度過生死苦海,到達快樂的彼岸之六種方法。它既可普度衆生,培養高尚的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現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梵語檀那,漢譯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與衆生”。菩薩利益衆生,應以檀那爲先,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布施有叁種,即:(1)財施,即是以飲食、衣服、金錢、財物乃至自己身命一切內外之財,施與所需要的衆生。如釋迦世尊昔日“代鴿喂鷹”、“舍身飼虎”,就是資助衆生身命;(2)法施,就是將自己從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學得世出世法,耐心爲人解說,從世間學問的教育,到出世佛道的傳布,都是法供養。《法華經》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金剛經》說:“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3)無畏施,指對遭受危難的人,解除其恐怖和不安的心理,使得無畏,這就是無畏布施。例如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故號爲施無畏者。他人因事苦悶,喪失信心時,我們鼓舞起他繼續上進之心,也是屬于無畏施。

  一切人都可以隨分隨力而行布施,有錢者可以出錢,有力者可以出力,無錢又無力氣者,如見他人行善,心生歡喜亦是隨喜功德,如此做去,就能形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

  (二)持戒度:梵語屍羅,漢譯爲戒。持是持守不犯,對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等戒,上文已有述及,這些戒不僅僅是佛教的戒律,同時也是做一個好人的根本道德。實施戒律,除依條文執行外,在內心上的境界,還須逐步提高,此即是淨化人心。

  菩薩戒有叁聚之分,這是思想境界上的差別,即是:

  (1)攝律儀戒:這是釋迦世尊爲防非而製定的律法和儀則,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其重點在于止惡防非;

  (2)攝善法戒:重在修習世間五戒、十善之法和叁學、六度等出世間善法;

  (3)饒益有情戒:指以利益一切衆生之事爲戒,重在利益…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與淨化人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