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與淨化人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他人。佛弟子不利己而利人,這不是人心的進一步淨化嗎?菩薩戒就是重在饒益有情的。

  學佛的人對于戒律是十分的注重的,因爲持戒者叁業清淨,能使叁業清淨則可去除惡業,得到解脫。釋迦世尊曾說過:“佛在世間,以佛爲師,佛不在時,以戒爲師”,可見其重要性了。

  (叁)忍辱度:梵語羼提,漢譯忍辱。就是內心能以安忍外所屬境界,包括受人之瞋罵、打害而心不生瞋惱,對人于己種種恭敬、慕養之順境,心不驕逸;安受世間寒熱、風雨、饑渴、衰老、病死諸苦而菩提心不退。

  佛教中的忍辱是一種內剛外柔的忍,並不是懦弱可欺,也不是膽小屈服。因爲在修行的道路上常會碰到各種挫折,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功夫,則很容易在中途萌發退心,故佛教的忍辱是爲了成全大我,是爲成就道業、普度衆生所修的功夫,是對治嗔恚之毒的有效方法。如能忍辱,對人的辱罵、諷刺,就會練就不生氣、不報複;對人的贊歎亦不歡喜,而認爲這些事是我本來就應該做的。能這樣,就可一心修習善行了。

  (四)精進度:是梵語毗離耶的漢譯,精是心無惡雜,進是前進而不懈怠。我們佛教的修行真可謂任重道遠,若是一味忍辱,則可能被人譏爲消極,故須抖擻精神,披精進甲,而勇往直前。“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故我們佛子要行一切善,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行菩薩行,就是爲利樂有情而精進。精進能去懈怠,得不退轉,早成佛道。

  因精進故,釋迦世尊超越九劫,于彌勒前,先成佛道。曆代祖師亦是如此,迦葉尊者頭陀苦行,至年老仍不舍棄;脅尊者八十出家而發誓言:“不通叁藏,不得叁昧,終不以脅著席”。結果叁年即成所願。以上所說的,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學佛者做世間事業時,同樣需要精進,絕不會有輕易得來的事業成就,故精進是世出世法的必修之行。

  (五)禅定度:梵語禅那,意譯爲靜慮,是“心住一境,正審思慮”的意思。若能心止一境思維研修,則得叁昧,故名“禅定”。佛教的禅定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和出世間上上禅。就人世事業來說,因人定是開發智慧的前導,如人修習禅定,則有能力持鎮定,遇事能沈著應付,智慧也可隨著開發。在日本有些企業在招收新員工時,把在寺院中修習過禅定作爲選才項目之一,這是有其深遠含義的。

  (六)般若度:般若是梵語,勉強可譯成漢語的“智慧”,它是指“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是不會發生偏差的智慧,故通常不譯,直稱“般若”。智慧能斷愚癡,因修般若,可以觀照而證實智,則得大覺悟而究竟成佛。而用實智施用權智,則能出善巧方便而廣度衆生。

  上面我們約略說了菩薩必須修習的六度,能修六度的人,我們認爲是高尚的人,爲什麼呢?因爲布施可以對治悭貪,培養仁愛之心;持戒能使我們寬容、謙讓的美德;精進能防懈怠;禅定可以清醒思路,開發智慧;般若則能運用理智,明晰事理,正確判斷。因此,我們所主張的依六度去修習,是培養高尚品格的保證。

  五、現代佛教應是淨化人生的宗教

  一般說來佛教四衆的學佛是沒有什麼古代與現代之分的,但又爲什麼要提“現代佛教”這個概念呢?筆者認爲這正如佛教各宗派在我國的創立一樣,是爲適應時代的潮流。當代的佛教應該是與社會製度相協調的佛教,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一文中,指出了人間佛教是我們應當提倡的,其所包含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正是我們大乖佛教的根本,現代的佛教徒都應本著“人間佛教”的積極進取精神,爲神會主義現在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多做功德。

  在目前,我們的佛教四衆弟子是否已這樣做了呢?

  現在社會上的佛教,是否都能如法?是否能淨化自己、淨化人心呢?

  這個問題尚值得大家探討,筆者認爲現代的佛教,應負起淨化人心的責任,如果是教徒本身也難淨化,那你怎麼能超越人生而成佛呢?

  現代的佛教四從弟子,應切實本著佛陀“慈悲喜舍”精神來淨化自我,淨化人生。首先我們要清除那些混入教內而不合佛教教義、教規和不合社會時宜的成分。在些基礎上還應盡快改變目前的不合理結構,設法使寺院從應付佛事爲主轉入到修學和弘法利生的軌道上來。

  佛教寺院和居士團體,應該開展講經活動,以傳授佛學知識,提高四衆佛子的教理水平和綜合素質。寺院和居士團體應有專門的修持活動,以逐步提高佛教信徒的修行境界和水平。

  此外,佛教團體和寺院還應舉辦佛教文化事業,如佛教圖書館、佛教文物及佛教文化研究所(會、組)等;辦好爲旅遊事業服務的法物流通處,佛教旅遊商品經銷部、招待所、飯店、素菜館、攝影部;興辦佛教醫院、佛教老年頤養院;提倡造僑、修路和美化環境,多做善事,利益人民。

  結 語

  總之,佛教是釋迦世尊指導人生、淨化人心,使人向善、向上的學問。其結果非但達到人格的圓滿,並進一步完成超越于人生的品德,直至成就佛道。

  要指出的是佛教就其主體來說,絕不是迷信和消極,至于其中因長期與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共處,透入並融合了某些民間宗教與封建迷信的成分則另當別論。此中還有一些是屬于各人的理解問題。筆者認爲佛教指出人生是苦和因果關系等問題,其目的是在紛陳衆苦之後,給我們以克服困難的毅力,而非給人悲觀和痛苦。故真正的佛教徒,即使在前進的旅途中遇到大困難,亦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佛教是使人奮進、向上之學。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與淨化人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