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P2

  ..续本文上一页他人。佛弟子不利己而利人,这不是人心的进一步净化吗?菩萨戒就是重在饶益有情的。

  学佛的人对于戒律是十分的注重的,因为持戒者三业清净,能使三业清净则可去除恶业,得到解脱。释迦世尊曾说过:“佛在世间,以佛为师,佛不在时,以戒为师”,可见其重要性了。

  (三)忍辱度:梵语羼提,汉译忍辱。就是内心能以安忍外所属境界,包括受人之瞋骂、打害而心不生瞋恼,对人于己种种恭敬、慕养之顺境,心不骄逸;安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死诸苦而菩提心不退。

  佛教中的忍辱是一种内刚外柔的忍,并不是懦弱可欺,也不是胆小屈服。因为在修行的道路上常会碰到各种挫折,如果你没有忍辱的功夫,则很容易在中途萌发退心,故佛教的忍辱是为了成全大我,是为成就道业、普度众生所修的功夫,是对治嗔恚之毒的有效方法。如能忍辱,对人的辱骂、讽刺,就会练就不生气、不报复;对人的赞叹亦不欢喜,而认为这些事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能这样,就可一心修习善行了。

  (四)精进度:是梵语毗离耶的汉译,精是心无恶杂,进是前进而不懈怠。我们佛教的修行真可谓任重道远,若是一味忍辱,则可能被人讥为消极,故须抖擞精神,披精进甲,而勇往直前。“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我们佛子要行一切善,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行菩萨行,就是为利乐有情而精进。精进能去懈怠,得不退转,早成佛道。

  因精进故,释迦世尊超越九劫,于弥勒前,先成佛道。历代祖师亦是如此,迦叶尊者头陀苦行,至年老仍不舍弃;胁尊者八十出家而发誓言:“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着席”。结果三年即成所愿。以上所说的,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学佛者做世间事业时,同样需要精进,绝不会有轻易得来的事业成就,故精进是世出世法的必修之行。

  (五)禅定度:梵语禅那,意译为静虑,是“心住一境,正审思虑”的意思。若能心止一境思维研修,则得三昧,故名“禅定”。佛教的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和出世间上上禅。就人世事业来说,因人定是开发智慧的前导,如人修习禅定,则有能力持镇定,遇事能沉着应付,智慧也可随着开发。在日本有些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把在寺院中修习过禅定作为选才项目之一,这是有其深远含义的。

  (六)般若度:般若是梵语,勉强可译成汉语的“智慧”,它是指“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不会发生偏差的智慧,故通常不译,直称“般若”。智慧能断愚痴,因修般若,可以观照而证实智,则得大觉悟而究竟成佛。而用实智施用权智,则能出善巧方便而广度众生。

  上面我们约略说了菩萨必须修习的六度,能修六度的人,我们认为是高尚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可以对治悭贪,培养仁爱之心;持戒能使我们宽容、谦让的美德;精进能防懈怠;禅定可以清醒思路,开发智慧;般若则能运用理智,明晰事理,正确判断。因此,我们所主张的依六度去修习,是培养高尚品格的保证。

  五、现代佛教应是净化人生的宗教

  一般说来佛教四众的学佛是没有什么古代与现代之分的,但又为什么要提“现代佛教”这个概念呢?笔者认为这正如佛教各宗派在我国的创立一样,是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当代的佛教应该是与社会制度相协调的佛教,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一文中,指出了人间佛教是我们应当提倡的,其所包含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正是我们大乖佛教的根本,现代的佛教徒都应本着“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精神,为神会主义现在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多做功德。

  在目前,我们的佛教四众弟子是否已这样做了呢?

  现在社会上的佛教,是否都能如法?是否能净化自己、净化人心呢?

  这个问题尚值得大家探讨,笔者认为现代的佛教,应负起净化人心的责任,如果是教徒本身也难净化,那你怎么能超越人生而成佛呢?

  现代的佛教四从弟子,应切实本着佛陀“慈悲喜舍”精神来净化自我,净化人生。首先我们要清除那些混入教内而不合佛教教义、教规和不合社会时宜的成分。在些基础上还应尽快改变目前的不合理结构,设法使寺院从应付佛事为主转入到修学和弘法利生的轨道上来。

  佛教寺院和居士团体,应该开展讲经活动,以传授佛学知识,提高四众佛子的教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寺院和居士团体应有专门的修持活动,以逐步提高佛教信徒的修行境界和水平。

  此外,佛教团体和寺院还应举办佛教文化事业,如佛教图书馆、佛教文物及佛教文化研究所(会、组)等;办好为旅游事业服务的法物流通处,佛教旅游商品经销部、招待所、饭店、素菜馆、摄影部;兴办佛教医院、佛教老年颐养院;提倡造侨、修路和美化环境,多做善事,利益人民。

  结 语

  总之,佛教是释迦世尊指导人生、净化人心,使人向善、向上的学问。其结果非但达到人格的圆满,并进一步完成超越于人生的品德,直至成就佛道。

  要指出的是佛教就其主体来说,绝不是迷信和消极,至于其中因长期与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共处,透入并融合了某些民间宗教与封建迷信的成分则另当别论。此中还有一些是属于各人的理解问题。笔者认为佛教指出人生是苦和因果关系等问题,其目的是在纷陈众苦之后,给我们以克服困难的毅力,而非给人悲观和痛苦。故真正的佛教徒,即使在前进的旅途中遇到大困难,亦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佛教是使人奋进、向上之学。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