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
前 言
谈到佛教,人们就有这样的概念:佛教是释迦牟尼开创的、是由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笔者认为这样讲也可以,但当你全面认真地将佛教研究一番之后,就会觉得中、印佛教有不同之处。原来中国的佛教,它自从中亚、西域或者是印度开始传人时,即其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时,就被中国的老庄哲学与儒家思想所消融、所改造而成为合乎中国本土文化领域的形态,逐渐被我国各族人民所接受、吸收,最终变为我国文化之一部分。
我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形成,并各显出其特色,则是由于其取自印度佛教某方面之长(即所谓应当时之机的),结合当时我国社会实际而产生、流传的。它与中国人生哲学相辅相成,我国佛学思想体系于是大备,遂成隋唐佛教的全盛时期。
佛经里的各种思想,在我国佛教各宗里都分别给以体现、发挥,原来晦涩难明的部分,经我国大德法师精心研究,使其成为一种系统,并牢固地影响于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其间即使经“三武一宗”的排佛反佛,仍很快地得到康复,并在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硕大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善良淳朴的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现就以下几点,谈一下佛教与净化人心的浅见。
一、因果与戒律是净化人心的前提
首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给我国民间带来了新兴有力的希望:原来儒家思想对生死问题是模糊不清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把善恶的补偿和惩罚寄托于各人的后代子孙。《书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从事实看并非如此,故认为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靠不住的。当人们正在彷徨之际,佛教的因果观,给中国民间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问题,这一观点给人们指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行为由各人自负的法则,鼓励人们去恶行善,千百年来对我国民心安定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上面已经讲过我国的佛教,它并非完全承袭印度,而天台、华严、净土、禅宗之分,都是在我国形成,故其对我国社会就存在着特有适应性,佛学的出世观与修行方法,完全是由信仰者的自身出发,要把现实社会改造为清净佛国,即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一种积极的淑世观。正如《维摩诘经》中维摩居士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慧则能见此土清净。”
我们中国的佛教,在理论上向称大乘佛教,向以慈悲、智慧来化导一切众生,故其所企及的思想范围,不仅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进一步扩大到人与众生。而我们佛教的五戒、十善,就是引导我们向善、净化人心的主要通道,即由人的立场逐渐做去,最后达到成佛的目的。
释迦世尊制戒的目的,是在止恶防非,五戒是众戒之本,如能持之以恒,则人心净化,社会安宁。因为:一、不杀生,是对一切众生起大慈悲心,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人人都给他人解除困难,使他人得到快乐,那么杀害之心就不会有了。推而广之,不杀害一切众生,则能养成我们仁慈的德性;二、不偷盗,即是“不与不取”,学佛的人必须自食其力,养成清廉义利的道德;三、不邪淫,即是养成贞良礼节的人品;四、不妄语,是不欺骗人,说实话。人有信则能团结,可养成诚信、和谐的道德;五、不饮酒,能养成清净的人品,不糊涂而发扬正智。
其余诸戒亦是这样,总言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推而广之至于一切有情之类的坏事,都不应作;一切有利于有情之类的好事,则应尽力去做。能持善戒,则当然能培养、净化身心,因此我们可以说持戒即可净化人心。
二、佛学从超脱人生之本相来净化人生
释迦世尊给我们人生,总结出其本相是“苦”。四谛中就有苦谛,《法华经》说:“三界无安,众苦充满”。又将世间的苦分为三苦、八苦等等。下文介绍一下三苦:
第一“苦苦”:就是身心各种苦恼的逼迫,其中包括“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除此之外,尚有水、火、旱、涝、大风、地震、盗贼等等天灾人祸均属苦苦。
第二“坏苦”:坏即是变坏,即使是我们感受到的快乐、欢喜,也不能久住,不是有“乐极生悲”吗?乐境坏灭之时,即是坏苦;
第三“行苦”:行即是迁流变动,没有常住和永久不变的东西。《仁王护国经》中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就是行苦。
以上这些苦是客观存在的,但世上的人对苦有种种心态,许多人在遇到苦时,就很悲观,而碰到快乐时,则尽情享受;也有人嫉妒苦,认为佛教提出人生是苦,就是消极厌世。其实这绝不是佛教故作悲观,而是作人生实况的直述。佛教提出苦,而且更进一步阐明了离苦得乐的方法。释迦世尊明白地启示了我们,他说痛苦是由于众生自己的贪、瞋、痴的思想、习气、行为的积累与集合而成,从而提出“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的离苦方法。佛陀一生说法,就是讲述净化自我、净化世界的方法。我们能依此而行,即能净化自我,净化世界。
三、八正道是净化人生的具体道路
佛教中的八正道,是净化人心,离苦得乐的具体道路。这就是用正确的见解——正见;正确的思维——正思维;正确的语言——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正当的职业——正命;正确的努力——正精进;正确的意念——正念和正当的禅定——正定,这八种方法做去,就可以逐渐地脱离各种痛苦,而得到真正的、永恒的快乐。
“八正道”是消灭贪、瞋、痴三毒的有效方法,就是在现代条件下,如果我们能依此努力修行,则人心必能自然地净化。下面具体地分析:
(一)正见是要我们在了解各种事实的真相之后,认真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看法。这样的方法既能免除误解,也不会有偏见。而我们佛教的四谛,就是阐释一切事物真相的道理,这就是一种正见。依照四谛去做,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解脱。
(二)正思维就是正确的思维,要我们用理智来决定我们的目标与行动。正确的目标,应该是对众人有利,对一切有情有利,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就应舍弃个人利益,至死不渝地去做。否则,就必须舍弃掉。
(三)正语是经正确思维之后,所产生有益于事和有益于他人的、正确的语言行为。包括不说虚妄的话,不骂人,不离间和中伤人,不说空话、废话等等。
(四)正业是指经正确思维之后,所产生的身体行为。佛教的五戒、十善要我们抛弃杀生、偷盗、邪淫等等恶业,厉行慈善事业,我们遵守佛教的戒律,就能达到行为的正确,这就是正业。
(五)正命是指正确的职业及其所带来的正常生活。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绝对不能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
(六)正精进是要我们勇敢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不达目的决不中止。精进是要我们做事须具恒心,但又不可操之过急,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七)正念是要有正确的意识,经常地把无常、苦、无我等放在心上,并运用它们对一切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以期获得真正的、正确的认识。
(八)正定是要我们的身心进入一种和谐、宁静、平等的安详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必须由大家亲自去证悟、去体会。如果达到这个境界,就能达到身心解脱的悟境。并在禅定修习的过程中,我们蕴藏着的“潜能”也会不断地显发出来。
八正道中的八种正道,既有其独立的一面,但又是互相联系和彼此相关的。我们如能照此而行,就可达成完美的人格,则人际关系和谐,人人心情愉快,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世界和平常在。
四、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既可普度众生,培养高尚的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菩萨利益众生,应以檀那为先,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布施有三种,即:(1)财施,即是以饮食、衣服、金钱、财物乃至自己身命一切内外之财,施与所需要的众生。如释迦世尊昔日“代鸽喂鹰”、“舍身饲虎”,就是资助众生身命;(2)法施,就是将自己从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学得世出世法,耐心为人解说,从世间学问的教育,到出世佛道的传布,都是法供养。《法华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3)无畏施,指对遭受危难的人,解除其恐怖和不安的心理,使得无畏,这就是无畏布施。例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故号为施无畏者。他人因事苦闷,丧失信心时,我们鼓舞起他继续上进之心,也是属于无畏施。
一切人都可以随分随力而行布施,有钱者可以出钱,有力者可以出力,无钱又无力气者,如见他人行善,心生欢喜亦是随喜功德,如此做去,就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持戒度:梵语尸罗,汉译为戒。持是持守不犯,对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等戒,上文已有述及,这些戒不仅仅是佛教的戒律,同时也是做一个好人的根本道德。实施戒律,除依条文执行外,在内心上的境界,还须逐步提高,此即是净化人心。
菩萨戒有三聚之分,这是思想境界上的差别,即是:
(1)摄律仪戒:这是释迦世尊为防非而制定的律法和仪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其重点在于止恶防非;
(2)摄善法戒:重在修习世间五戒、十善之法和三学、六度等出世间善法;
(3)饶益有情戒:指以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为戒,重在利益…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