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遊覽趣話

  寺院遊覽趣話

  林克智

  初次來到寺院旅遊觀光,人們往往會對所看到的東西産生好奇,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弄清楚其來龍去脈。這樣的問題不少,但爲篇幅所限,我們擇其要簡介如下:

  1.僧人見人爲什麼要“合掌”

  我們在寺院遊覽,經常會看到僧人與人相見的時候,總是十指並攏,左右合掌,放在胸前。這正是僧人最普通的禮節,叫“合掌”,也稱“合十”。《法華經·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即說明對別人施行此種禮節的具體做法。僧人們以這種禮節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

  2.禮拜有哪幾種

  前面說到的“合掌”,可以說是用得最爲普遍的形式之一。總的說來,僧人“禮拜”的形式,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古代印度流行的有9種,即:“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叁、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平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隨著佛法的東傳,僧人們“禮拜”形式也隨之而來,大致相承沿襲,不過分得更多更細。

  一般說來,僧人相見多以“合掌”互致禮拜爲常見。但也有不少的僧人是以“問訊”爲禮拜。即先兩掌仰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大拇指尖相對結彌陀印,曲腰至膝。此時兩手不能彎過膝部。再將兩手中指、無名指互抱,食指與大拇指都相對豎起,同時舉起一齊拱至齊眉,再放下改爲合掌。與此同時,口中發言相問。不過,所問的言語由于戒臘的長短、輩份的尊卑相異而有所不同。據《僧史略》等記載,一般說來卑者向尊者發問,是說:“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

  ”若是尊者問卑者,則問:“不審無病無惱,乞食易得否

  住處無惡伴否

  ”

  在佛教儀規中還有比丘相互之間的禮拜,是“互跪”的禮節。所謂“互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故稱之。僧人之所以如此禮拜,《釋門歸敬儀》說是由于“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製互跪。”佛教儀規中對比丘尼則要求實行“長跪禮”,即兩膝一並著地,兩胫翹起,用兩腳趾拄地,挺身叉手。實施“長跪禮”時,也可先下右膝,再下左膝。如《神足無極經》上所記載的“……月天子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長跪。”

  佛教儀規中記載,僧人禮拜的最高形式是“頂禮”,它的山來已久。據《釋門歸敬儀》中說,“經律文中,多雲“頭面禮足”或雲“頂禮佛足”者,我所高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在《無量壽經》中有阿難尊者對無量壽佛行頂禮的描述,“……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這裏的五體投地,也稱“五輪投地”,即“頂禮”。具體步驟是先直立合掌于胸前,二足跟相距二寸,兩足尖呈外八字形分開,相距八寸,這是准備姿勢。接著是右手先下,左手合掌式,腰漸彎下,同時兩腿屈下,兩膝靠著拜墊外沿。爾後蹲下,右手先著拜墊,接著是左手放在拜墊上,落在右手的稍前方。然後將右手移上一手距離,再把左手也移前半手位置,使兩手齊平。接著將兩手翻轉,手心朝上。同時頭也彎下,著墊于兩手之間。此時,“二肘、二膝、頂”均著于墊。而此五者,古稱爲“輪”,所以這種姿勢叫“五輪投地”或“五體投地”。此後,先是兩手翻轉,同進擡頭起身,兩手的動作則與彎身時相反。進而將右手撐在拜墊上,身體漸起直立。然後,將左手提起到前胸,隨著右手也提起于胸前,二手合掌,則頂禮畢。

  3.禮佛的次序和方向有沒有特殊的規定

  在佛殿內禮佛,一般先禮殿中間的主佛,後沿順時針方向,依次去禮拜其余佛菩薩;或在禮拜時,統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尊法、賢聖僧,這樣心發得大,功德也更大。禮拜者的位置宜在兩旁,一般男衆在東單,女衆在西單。有些初人佛門禮佛的人,不懂佛教儀規,自以爲在前面或中間禮拜功德大一些,其實在正中央拜是不妥的,特別是中間的大拜墊,是專供方丈和尚或主法師父禮拜時用的,一般信衆不能在這個位置拜佛,這點應特別注意。

  有些初人佛殿的人,不知道怎樣拜佛,看人家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拜,他也跟著很虔誠地轉著身體拜,但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拜,更不知道拜什麼。其實你拜佛只要面向佛像拜就好了,假如你所想拜的那一尊佛,佛殿中沒有塑,那也不要緊。如你要禮拜阿彌陀佛,而大殿中又沒有塑阿彌陀佛,那你只要口稱一聲“頂禮南無阿彌陀佛”,隨著拜下去就可以了。

  來的方法,我父親臨死之前,只交代我每一天早晚都要禮拜六方,但我不知道到底爲什麼要這樣拜

  ”佛陀聽了之後,就對善生說:“這是禮拜六方師。六方師即是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妻子爲西方,奴、仆爲北方,親友爲下方,梵志沙門爲上方,他們對你有恩,故要禮拜。”接著佛陀又告訴他說,你要拜六方也很好,但在拜時要知道:拜東方時,你就要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則以五事善念其子,爲人子女者應感恩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教育我們的恩德,我們拜西方時,就是感恩妻子,丈夫要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則以十叁事善敬丈夫,爲人夫者應知,因爲有妻子,所以家中調理得好,她能讓我工作時無後顧之憂,所以我要感謝她;南方是拜我們的師長,弟子要以五事恭敬供養師長,師長則以五事善念弟子;若是拜北方,主人要以五事憫念奴婢(現在也可以理解爲對待保姆、工人),奴婢以九事奉主人;禮拜下方就是說,親友之間要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們;拜上方就是拜修行人,拜沙門,梵志。印度修行人叫做梵志,施主要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則以五事善念施主(現在的出家師父利在家信徒的關系也要這樣)。這是佛陀看善生盲目地拜,所以藉此機會,引導這個虔誠的年輕人轉念,這用佛教語言來說,就是“方便接引”,或叫“方便開示”,讓善生知道不應盲目地禮拜。

  4.進寺禮佛爲什麼要上香

  我們一進佛寺,就可聞到陣陣清香,至佛殿前還可看到喬煙缭繞之美景。在佛前點香叫上香,俗稱燒香,是佛教徒禮敬佛法僧叁寶的一種方式。因此,進佛寺的人大都要燒香,以表對佛菩薩的敬意之情。

  上香代表燒香者本人對叁寶的敬意,若香爐內已有點燃著的香,則不用再點,僅對佛菩薩禮拜即可。如你自己帶好香來,則把香放在香爐邊請香燈師父在需用日寸點燃,這樣功德更大。上香要誠心、敬意,更不必多插。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和染汙心,一心一意供佛;插叁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養佛,法、僧叁寶,或勤修戒、定、慧叁學,還可在佛前插一支香發一個願,如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因此,插香時不必大把大把地東插西插,也不必東求西、拜,並且所求的都是世間俗事,這樣不但把環境搞得烏煙障氣,還失去供佛菩薩的意義。

  讀了上一節禮佛的次序和方向後,我們就可理解上香時,也不必把整把香捏在手中,向東南西北方亂轉,這樣做不是佛教的方法,反會失去敬佛的意義。

  上香的正確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叁支香點火,點著後即將香頭豎向上,用右手把火輕輕扇滅,不能用口吹或揮動香使火熄滅。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夾著,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著香尾部,使香頭平對佛像,然後舉起齊眉供一供。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爐中間即可;若上叁支香,先插中間的一支,然後以右手插右邊的一支,用左手插左邊的一支。插香時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東倒西歪。叁支香插好後再叁拜、一問訊就好了。

  5.爲什麼寺院中蓮花特別多

  我們在寺院中遊覽,可以看到不少的花卉,把寺院點綴得清新悅目。而花卉之中,見得最多的則是蓮花。有立滿于放生池或蓮池內的生氣盎然的鮮蓮花,也有用作裝飾的蓮花圖案,見諸牆面梁角,還有釋迦牟尼佛塑像手上所持蓮花,就連大雄寶殿諸殿堂中釋迦牟尼佛等像也是坐在蓮花座上。蓮花在寺院中有這麼多,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古代印度是十分崇奉蓮花的。而産生並形成發展于此的佛教,更是與蓮花有著不解之緣。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就有蓮花相伴。爾後,轉*輪的座位就得名“蓮華座”,當時雙腿疊盤的坐勢,則稱“蓮花坐勢”。而蓮花在我國,一直是很得贊美的。早在《詩經》中就有“灼灼芙渠”、“菡萏盈渠”等佳句。此後的曆代詩人,對蓮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豔而不妖的形態,更是贊譽不絕。而且,隨著佛教東傳,人們對蓮花的崇奉有增無減。曆代高僧對蓮花更是視若珍寶。晉代高僧慧遠就在廬山東林寺,率衆開鑿蓮池,親植蓮花,成爲佳話。其後所種蓮花隨著佛教的傳播,也傳到日本,種植至今。慧遠和尚當年還曾在東林寺率徒衆123人,結社念佛,同修淨土之業。社名就叫蓮社,後來淨土宗也即稱爲“蓮宗”。由此可見,蓮花已成爲佛教的象征。其意義就在于蓮花,雖是植于汙泥之中,卻不爲汙泥所染。而佛教教義中則認爲,世間是不完美的,而且充滿汙穢與苦惱,有生、老、病、死四苦等等,人們只有通過修行,開發智慧,增長覺悟,從而到達解脫的彼岸。對此,在佛教經典中多有記述。《妙法蓮華經》內,多次以蓮花的幽香淡雅,來比喻經典的潔白微妙。在《華嚴經探玄記》中,蓮花則被譽爲具有“香”、“淨”、“柔軟”、“可愛”四德的香潔高雅之物。《大日經疏》卷十五內,更有“如世人以蓮華爲吉祥清淨,悅可衆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爲最吉祥”的說法。

  6.“卐”表示什麼意思

  我們來到寺院遊覽,在不少的建築物與其他器物上可以看到刻畫有“卐”的圖案,就是在大雄寶殿內主尊佛像——釋迦牟尼佛的前胸也塑有凸形“卐”字圖案。之所以在佛教寺院乃至佛教經典中,“卐”字圖案都占有…

《寺院遊覽趣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