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定的地位,是有其由來的。
“卐”,本來是古代的一種咒語符號、護符或宗教標志。印度先民很崇奉,並廣泛使用。“卐”在我國遠古時期也有出現,只不過由于時間長了,對其最早的讀音和本義文已失考,至今仍是衆說紛纭,尚未定案。而自佛教東傳進入我國後,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卷十二中,將其譯爲“萬”字。晉代入華的西域僧人鸠摩羅什和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都將它譯爲“德”字,取萬德莊嚴的意思。宋代普潤大師在《翻譯名義集》中記載,“武則天曾“製此文,著于天樞,音之爲萬,謂吉祥萬德所集也。””當然,從曆史情況看,這顯然是不准確的,但也應當說,武則天之此舉,對于“卐”在我國的更廣泛的推廣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正因爲這樣,一直到今天,“卐”字在佛教中,仍有其特定意義,它不僅有“吉祥雲海相”之稱,是佛陀的“叁十二相”之一。同時,由于長期廣泛普遍的使用,對佛教來說,“卐”已經成爲一種特定的象征標志。
7.僧人爲什麼特別重視掃地
在電視或電影裏,我們看到過不少僧人執帚掃地的鏡頭。若到寺院中去遊覽,更可親眼看到僧人執帚掃地的情景。而且,執帚掃地的僧人既有老的、也有年輕的,個個對此都是十分認真,甚至可說是一絲不苟。這是什麼道理呢
說來話長,原來在佛教中對于掃地的看法,不同于我們世俗說法,而是作爲一種傳統來承繼。據佛經記載,佛門弟子無論大小老少,都要參與掃地。這是從當年釋迦牟尼佛開始的。《毗奈耶雜事》上記載有當年“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欲令彼樂福衆生,于勝田中植淨業故,即自執彗(掃帚)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波、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彗共掃園林。”據說那次將逝多林打掃幹淨後,釋迦牟尼佛就在法堂中告諸弟子說,凡掃地的人有五種功德: “一者自心清淨,者令他心清淨,叁者令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義,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也由于這一道理,僧人們對掃地就格外重視了。所以,一般說來寺院的灑掃比起世俗人們來更爲勤快,寺院內外也就能常年保持幹淨整潔,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8.寺院中的故生池作什麼用
許多大的寺院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作用就是放生。爲什麼要放生呢
釋迦世尊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他們的本體都是一樣的,因爲存心不同,行爲有異,障蔽了原有的光明智慧,故有衆生,有人、天、魚、鳥、畜生的分別。佛教還認爲各類衆生,最後都可以成佛。因此,“慈悲爲本”就成了大乘佛教的重要觀點。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真直無私的愛,正因爲父母對子女有純厚的愛和悲愍同情之心,才能將子女撫育成人。若能將這種精神推廣到社會,那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無限美好。一家人,大家都互助互濟,家庭和睦了;鄰居之間互諒互讓,社會上敬老護幼,互相謙讓,道德風尚提高了。隨著大家都心情舒暢,精神也文明起來了。這就是從父母之慈愛,擴人到全社會所得到的效益。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比這更要進一步,即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佛教徒對種種動物,應有一體觀念。動物也和我們一樣貪生怕死,也知恩知怨,雖然口不能說,但在行動上也會表現出來,讀者們也可能有這個感覺或體會。既然是這樣,爲什麼人類還要吃衆生的肉呢
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有靈性,在殺害宰割之時心驚膽碎,臨死掙紮,慘痛哀號,在挖腸煎煮時,有些生靈還肉跳筋抽,故有仁心的人,當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有人說葷食有營養,可補身,但動物肉中所含的膽固醇及種種病菌、毒素,對人體帶來的影響不堪設想,想健康長壽反而多病短命。故佛經說“殺生害命者,得多病夭折報”。
學佛者都知道,佛教認爲一切事物現象都有一個基本法則,就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因果法則。當因緣成熟了,各種事就成功;因緣分散了,就壞滅。這種現象,在空間上通達十方;在時間上連續不斷,即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每個環節都受前後左右影響,所以看起來非常錯縱複雜。雖然錯縱複雜,但亦非常准確,分毫不差。猶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此觀之,假使過去造了惡業,難免今生墮入畜生道,因此現在的各種動物中,可能就有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子女或六親眷屬,故《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佛性種子,一切衆牛見而舍去。”又《入楞伽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牛而爲嗎獸等身,雲何于中取之而食。”所以佛教認爲放生非但是救物命,{吏生態平衡的善事,也是救我們過去世親人的大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楞嚴經》上說的:“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人之食衆生肉,今世你殺他,來世他殺你,冤怨相報,互相殘殺,無有了期。小而橫禍仇殺,大而戰爭侵奪,都受此惡因影響。我們爲消滅惡報相續,爲得大衆都能無病長壽,要盡力放生!
殺生得無量罪,放生得無量福。戒殺放生之心是慈悲心,此心與十方諸佛之心相應,故感應最速,故凡祈福禳災,祝壽薦亡,皆宜多作放生功德。如能再以此功德,回向十方衆生,同生極樂世界,必定會蒙佛慈悲攝受,永脫苦輪!這就是佛教要放生的原因。
《寺院遊覽趣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