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寺院游览趣话▪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的地位,是有其由来的。

  “卐”,本来是古代的一种咒语符号、护符或宗教标志。印度先民很崇奉,并广泛使用。“卐”在我国远古时期也有出现,只不过由于时间长了,对其最早的读音和本义文已失考,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未定案。而自佛教东传进入我国后,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卷十二中,将其译为“万”字。晋代入华的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和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都将它译为“德”字,取万德庄严的意思。宋代普润大师在《翻译名义集》中记载,“武则天曾“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所集也。””当然,从历史情况看,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但也应当说,武则天之此举,对于“卐”在我国的更广泛的推广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正因为这样,一直到今天,“卐”字在佛教中,仍有其特定意义,它不仅有“吉祥云海相”之称,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同时,由于长期广泛普遍的使用,对佛教来说,“卐”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象征标志。

  7.僧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扫地

  在电视或电影里,我们看到过不少僧人执帚扫地的镜头。若到寺院中去游览,更可亲眼看到僧人执帚扫地的情景。而且,执帚扫地的僧人既有老的、也有年轻的,个个对此都是十分认真,甚至可说是一丝不苟。这是什么道理呢

  

  说来话长,原来在佛教中对于扫地的看法,不同于我们世俗说法,而是作为一种传统来承继。据佛经记载,佛门弟子无论大小老少,都要参与扫地。这是从当年释迦牟尼佛开始的。《毗奈耶杂事》上记载有当年“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欲令彼乐福众生,于胜田中植净业故,即自执彗(扫帚)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波、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据说那次将逝多林打扫干净后,释迦牟尼佛就在法堂中告诸弟子说,凡扫地的人有五种功德: “一者自心清净,者令他心清净,三者令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义,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也由于这一道理,僧人们对扫地就格外重视了。所以,一般说来寺院的洒扫比起世俗人们来更为勤快,寺院内外也就能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8.寺院中的故生池作什么用

  许多大的寺院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作用就是放生。为什么要放生呢

  

  释迦世尊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因为存心不同,行为有异,障蔽了原有的光明智慧,故有众生,有人、天、鱼、鸟、畜生的分别。佛教还认为各类众生,最后都可以成佛。因此,“慈悲为本”就成了大乘佛教的重要观点。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真直无私的爱,正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纯厚的爱和悲愍同情之心,才能将子女抚育成人。若能将这种精神推广到社会,那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无限美好。一家人,大家都互助互济,家庭和睦了;邻居之间互谅互让,社会上敬老护幼,互相谦让,道德风尚提高了。随着大家都心情舒畅,精神也文明起来了。这就是从父母之慈爱,扩人到全社会所得到的效益。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比这更要进一步,即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佛教徒对种种动物,应有一体观念。动物也和我们一样贪生怕死,也知恩知怨,虽然口不能说,但在行动上也会表现出来,读者们也可能有这个感觉或体会。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人类还要吃众生的肉呢

  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有灵性,在杀害宰割之时心惊胆碎,临死挣扎,惨痛哀号,在挖肠煎煮时,有些生灵还肉跳筋抽,故有仁心的人,当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有人说荤食有营养,可补身,但动物肉中所含的胆固醇及种种病菌、毒素,对人体带来的影响不堪设想,想健康长寿反而多病短命。故佛经说“杀生害命者,得多病夭折报”。

  学佛者都知道,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有一个基本法则,就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因果法则。当因缘成熟了,各种事就成功;因缘分散了,就坏灭。这种现象,在空间上通达十方;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即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个环节都受前后左右影响,所以看起来非常错纵复杂。虽然错纵复杂,但亦非常准确,分毫不差。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此观之,假使过去造了恶业,难免今生堕入畜生道,因此现在的各种动物中,可能就有我们过去世的父母、子女或六亲眷属,故《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夫食肉者断大慈种,佛性种子,一切众牛见而舍去。”又《入楞伽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牛而为吗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所以佛教认为放生非但是救物命,{吏生态平衡的善事,也是救我们过去世亲人的大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楞严经》上说的:“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人之食众生肉,今世你杀他,来世他杀你,冤怨相报,互相残杀,无有了期。小而横祸仇杀,大而战争侵夺,都受此恶因影响。我们为消灭恶报相续,为得大众都能无病长寿,要尽力放生!

  杀生得无量罪,放生得无量福。戒杀放生之心是慈悲心,此心与十方诸佛之心相应,故感应最速,故凡祈福禳灾,祝寿荐亡,皆宜多作放生功德。如能再以此功德,回向十方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必定会蒙佛慈悲摄受,永脱苦轮!这就是佛教要放生的原因。

  

《寺院游览趣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