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乃修行之基—一 海濤 輯
1.所有的布施、忍辱、持戒等善行,都將成爲感召安樂果報的善業。善業是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必要助緣。
2.戒律就如雙足,必須強健有力,才能在法道上披荊斬棘一路前進,並積聚所有必備的功德。
3.持戒的目的並非是爲了此生的需求,或打知名度、得好名聲,或爲建立聲譽、讓人依止。摻雜這種淺薄考量的虛假造作,必定是不真實的修行。
4.人縱使誓言持守戒律,也不應將戒行當作莊嚴自身的手段。
5.僞善不僅會成爲來世投生惡道的因,也會成爲此世受苦之因。事實上,虛僞持戒只會爲這一生的煩惱痛苦搧風點火。
6.若想熟練地判別外在的行爲和內在的心態是否合乎律儀,必須檢視持戒者的態度是否與戒律的真正精神相違。
7.若因執著而持戒、聞、思、修,這些努力到頭來只會成爲累積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八種世間法(八風)之因。
8.無論我們的外表如何正直,只要陷入八風的泥沼,就永遠不可能解脫。
9.無論修持何種法門,若所言所行都和世間八法相應或受其左右,倒不如盡快舍棄它,因爲它有害無益。相反地,若所有修持皆與正法相應,就應不計一切代價加以守護。
10.戒律能帶來此世的安樂,也能使我們來世投生善趣,且會種下解脫輪回的種子,不過,持戒時絕不應有任何八世間法的考量。
11.由于不當的發心和受誤導的意圖,所以受世間八法所煩惱的人只能持守部分戒律。這使他們行止墮落,且喜歡評判別人、吹毛求疵,甚至嫉妒他人的律儀修持。
12.我們必須持戒以防止自己受到八世間法的染汙,並且聞法者須分辨清淨和染汙的戒行。假使我們的戒行缺少清淨的發心和動機,就有可能生起自贊毀他的心態。
戒律乃修行之基—二 海濤 輯
1.無論我們是在家衆或是受戒的比丘,都應持守戒律來約束對身、口、意有害的不善業。若能毫不僞善、不虛假地持戒,即能成爲獲得現世或究竟安樂的因。
2.與法教相應而嚴持戒律的人,將會因而得到廣大的利益,持戒的正面價值巨大而無可限量。
3.持守任何戒律的動機,都不應是出于對此生的執著,例如爲得到名氣、聲譽、地位、自我贊歎的特殊頭銜,或任何用來增加自己重要性的事物等。
4.佛法教導我們不可執著此生塵務,若爲獲取世俗財物,以謀得此生之安樂而持戒,即違背此精神。
5.要證得解脫,必須完全地約束自己不造作身、口、意的邪行,並努力行善。
6.若能在身、口、意的十善業上用功,這些善業將會成爲安樂的生因,來世是否能得人身,也完全看此世所累積的善業而定。
7.十善業是戒行的根基,它們會因不造作十惡業而自然生起。
不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可生起身叁善業;
不造作: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可生起口四善業;
不造作:貪、瞋、癡,可生起意叁善業。
8.除了不可造作十惡業之外,當然還應積極累積善業,例如非但不殺生,而且還放生;非但不偷盜,而且還布施等。
9.若此生能確實持守與十善業有關的戒律,它們將成爲幫助我們登上解脫道的階梯。若能戒除十惡業,不僅可保證來世的生處,也會有助于覺悟的追尋。
10.若未如法持戒,那麼連投生爲天人或得到寶貴人身,都將成爲不可能,因爲往生這些善趣的主因,是我們對自己行爲的自律。
11.戒律的修持不可或缺,因爲只有往生善趣或投生爲人才可能證得解脫,所以說清淨的戒行是離苦的良方和通往解脫的階梯。
戒律乃修行之基—叁 海濤 輯
1.大乘的菩提心是建立在清淨的戒行基礎上。清淨的戒行意味著戒律的持守,能與傳承的教示相應,而真正的戒行是指殊勝的菩提心,發願爲饒益一切有情而持戒,直至成佛。
2.真實持戒是帶來安慰的良方——能真正撫慰我們,使我們平靜,並讓止息一切煩惱痛苦成爲可能。
3.若如法修持戒律和善業,不但能成爲對治此生所有痛苦與不幸的良方,也能保證未來投生善道。
4.戒行可以撫平痛苦,也能賦予我們若無戒行便將匮乏的力量——信心、依止、自律,這是嚴持戒律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
5.持戒清淨能直接引導我們證得「聲聞」和「辟支佛」的涅槃果位,甚至進而證得究竟的佛果。
6.假使沒有清淨的戒行根基,我們就無法真正在通往證悟的道途上有任何穩定的進展,而有戒律根基的行者,在修行道上則能進步神速。
7.無論日後修持的是哪些法門,也不管遵循的是在家衆或受具足戒出家人應有的律儀,修持的成功與否,完全要看修行者的善業基礎有多穩固。
8.行者須有如此的根基,往後一切的聞思和實修才會有真正的進展。這樣的資糧能使我們如沃土一般,才能讓聞、思、修的種子得以發芽茁壯。
9.若無持戒的基礎,不論何種聞思或修持都將成爲造作的表面功夫,永遠也不會結出證悟或菩提的聖果。若無持戒,其它五波羅蜜也無法保證我們能往生善趣。
10.此世所累積的善業或功德,是來世再度獲得寶貴人身不可或缺的善因。這表示我們此世能獲得寶貴的人身,是前世持戒直接感召的業果。
戒律乃修行之基—四 海濤 輯
1.無論只是爲了在輪回中求得世間的成就,或爲了證得出世間的功德與究竟解脫,持戒都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必備功課。
2.若能清淨而真實地持戒,即使只是以在家之身持守五戒或十戒,也將成爲往生善道必要的根本因。
3.有些修行者可能會一面持戒,一面相當執著此生,想求取榮譽和別人的稱贊、恭敬等,想在此生中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這種雜染著世俗動機與營求的戒行,就是不清淨的戒行。
4.僞善的戒行,到頭來只會造下墮落惡道的惡因,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避免造下這種惡業。
5.出于世俗的動機而持戒,就如掉入坑洞一般。了解這些教示對我們非常有益。
6.想持戒的人必須真誠且小心謹慎,爲了與當初製戒時的用心、精神相應,即使是小事也必須對得起自己的心,並嚴守律儀。
7.想證得菩提果位,除了持戒,還必須具足聞、思、修。然而,爲了有所成效,這些修持也必須出于清淨心。
8.有了戒行的基礎後,才有足夠的資糧,能如法地進入聞思、實修的次第。
9.聞、思、修如同持戒,必須盡己所能清淨地修持,同時避免不清淨或不實的修持。
10.教法的思惟也非爲了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是爲傳承的教理相應,以增長自己內心對法的領悟。
11.聽聞、思惟佛法,讓我們發現自己有成佛的可能。
12.我們應明了叁學的修持如何是清淨,如何是不清淨,如此才能如法地修行而避免雜染,否則世間八法就可能摻雜在其中。
13.就理想上而言,叁學應同時修持,因聞思和禅修的功德會藉由嚴持戒律而自然增長;因爲有戒律爲根基,而如逐漸滿盈的月亮般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