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一 海濤 輯
1.有二種人遠離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說色乃至涅槃有真實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薩禁戒。
2.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師則有罪。何故不得?誹謗實法、著非法故。是故雖受,終不得戒。若不得戒,雲何得名在此法中爲佛弟子?是故名爲遠離佛法。
3.菩薩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後乃獲。是二種人都無實心,雲何可得?
4.若于色中妄生計著,于佛法中則爲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則名爲謗一切法,是人則爲永失佛法。是故不可宣說若有、若無。何以故?
5.如因五陰則有我、人、衆生、士夫。若無五陰如是等名何由流布?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則有種種,名字流布。真實之法無有流布,離真實法亦無流布。
6.愚癡之人說諸法空則得大罪,若有說言大乘經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經義,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隨其自心妄想思惟,爲人廣說亦得大罪。
7.若言一切諸法性無,雲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何以故?謗一切法故,謗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蘭那等真弟子也。
8.富蘭那謂諸法性無,而佛法中亦有亦無。若有人說一切法空,當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語、論議、布薩、說戒,若與共住,乃至說戒,則得大罪。何以故?不解空義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
9.生我見者,不至叁惡;不解空義,爲人廣說,當知是人必到阿鼻。有我見者,不謗叁寶;妄說空者,誹謗叁寶。
10.說有我者,不诳衆生,不謗實性,不妨法性,不妨衆生,獲得解脫,不教他人毀犯禁戒;不解空者,謗一切法,不解實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脫,與多衆生作惡知識,自不持戒,教人毀禁,常樂宣說無作、無受,令多衆生增長地獄。以是義故,名爲遠離無上佛法。
空之探究—二 海濤 輯
1.是故大乘經說:若不解空,甚于癡人。何以故?愚癡之人說色是我,至識是我。有我見者,不壞佛法;不解空義,永壞佛法,破失滅沒。
2.雲何名爲不解空義?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則名爲不解空義。何以故?說一切法,本性自空無因緣空,說一切法亦無處所。若無處所雲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3.雲何名爲真解空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一切法中無有性故,是名爲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義,不謗叁寶,是名正解無有錯謬。
4.雲何正解?如色說色乃至涅槃,分別無有種種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實流布于世,是名不空。
5.以是義故,說色一法亦有亦無,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終不于中妄生計著,是名真解空義。
6.得大自在菩薩摩诃薩成就五事:
一者、心得寂靜;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叁者、爲衆生故,處在生死心不愁惱;四者、了知如來甚深秘藏;
五者、菩提之心無能壞者。
7.菩薩何故心得寂靜?
一、能破現在衆生煩惱故,心得寂靜。
二、爲調衆生得佛法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叁、爲令衆生得利根故,樂處生死,心不愁惱。
四、有令衆生破壞疑心,受持、讀誦、了知如來甚深秘義。法說非法、能滅佛法、汙辱佛法、犯說非犯、受畜八種不淨之物,爲擯如是諸惡人故,受持、解說如來秘密甚深之義。
五、雖知外道微細書論,解其義趣,終不破壞菩提之心。如是五事攝取菩薩菩提之事,亦名五事,亦名五功德。
8.何等名爲菩提之事?能自利益,調伏衆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薩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終不傾動,勤修精進,壞邪見等,說叁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