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人生修養(李尚全)

  佛學與人生修養——在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演講稿

  李尚全

  各位同學:

  下午好!我受單強院長的邀請,在團委書記俞芬女士的安排下,現在跟大家一起來討論佛學。俗話說,佛法無邊。我們總不能在今天漫無邊際地亂侃胡吹一通吧,白白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還是單院長有智慧,他讓我以人生問題爲契入點,來展示佛教人生觀,目的在于開拓同學們的視野,爲我們的學習和今後的工作提供一個新的參照物。我想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創舉,因爲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只有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聯姻,才是中華民族的現代文化,也才是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叁個文明,應該說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下面我們就從“佛學”和“人生”這兩個單詞涵義的界定說起。

  一、對“佛學”和“人生”涵義的界定

  1、“佛學”有兩個基本的涵義

  首先,就哲學社會科學而言,佛學指的是一種哲學思潮,或者是一種研究佛教的學問。

  其次,就佛教信仰而言,佛學指的是一種宗教修養的內容,包括戒、定、慧叁方面的內容,又叫“叁無漏學”。“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意思。戒學就是有關佛教徒的生活方式的學問,屬于倫理學研究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定學就是有關佛教徒修持的學問,是一種思維活動,用佛教術語來說,又叫“止觀雙修”,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自淨其義”;慧學,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境界,或者說是佛教的價值觀。這叁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佛教修持過程,由戒生定,再由定生慧。我們本次講座所說的“佛學”,就是指這方面的內容。

  2、“人生”也有兩個基本的涵義

  首先,就哲學社會科學而言,“人生”指的是人的生存或生活方式,就是人們常說的“命”,或者叫“命運”。日本松下電器集團奠基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認爲,“在我們的人生中,令人感到好似有一種人的力量、無可奈何的巨大力量,即所謂的命運在起作用”。顯然,松下先生認爲,人生即命運,命運即人生。既然人生即命運,命運即人生,人們就對人生問題或者說命運問題,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有的人主張“盡人事以待天命”。但也有人主張“對待命運不應當聽從,應當開拓”。[1] 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根據佛教教義,對“命運”做了這樣經典性的定義,他說:

  命運可以說是每一瞬間的行爲、精神的軌迹造成的。如果認爲是這樣,那麼命運也是可以通過我們生命的機能來開拓的。我主張一方面要承認命運的巨大力量,同時要在我們生命的深層發現和發掘足以改變命運的更大的力量。我認爲這麼做是與開拓命運密切相連的。[2]

  如果從比較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對人生問題作出深刻反思的是古代印度的知識分子。古代印度人把知識分子叫婆羅門,他們集宗教知識和世俗知識于一身,其社會地位,在印度種姓製度裏,處于最高地位。由于婆羅門首先是宗教家,所以他們傳授的知識以宗教知識爲主,世俗知識爲輔。因此,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或者所持的人生態度,往往與婆羅門教的祭祀和修煉關系十分密切。也就是說,他們把人生問題等同于宗教問題,或者說用宗教祭祀的方式來改造人生問題,把人生命運押在了神的保佑的賭注上,如果神不保佑,人就會倒黴的,所以在人的一生中要舉行許多宗教祭祀儀式,諸如受胎式、求男式、分發式、命名式、養哺式、入門式、歸家式、結婚式等等。[3] 就人的一生而言,婆羅門教認爲,人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謂的“四行期”,即把人生分爲連續相貫的四個階段。這就是在7歲的時候,舉行“入門式”,進入人生的第一個時期,叫“梵行期”。所謂的“梵行”就是要過長達20年的禁欲主義生活,學習宗教知識,特別是當時流行的各種世俗知識。實際上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提倡的“梵行”,與現代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曆教育基本吻合,但最近幾年,提倡大學生結婚,這個新興的社會問題還在討論之中,有人贊同,有人持反對意見,但無論怎麼說,現在已經出現了少數大學生夫婦,現代教育的“梵行期”已經被打破,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應該保留現代學曆教育的“梵行期”,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青年學生過早地過家庭生活,似乎對學曆教育不利。人生的第二個時期,叫“居家期”,據說從27歲到50歲的23年間,從事物質生産,培養後代,到50歲就從繁重的家務生活中退休,開始進入人生的第叁個時期。第叁個時期叫“林棲期”,就是到深山老林裏過隱居的“出世生活”,它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由感性的人生轉向理性的人生階段。要對“梵行期”和“居家期”的50年感性人生進行深刻地反思,總結曆史的經驗和教訓,完成理想人格,就進入人生的第四個時期,叫“雲遊期”。[4] 雲遊期是人生最寶貴的時期,它以托缽乞食的方式,向過感性生活的人們傳遞人生的真、善、美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夕陽無限好”,“人臨死時,其語也善”。但大約與中國春秋時期相當,在中國的山東出現了孔聖人的同時,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出現了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的姓是喬達摩,名悉達多,出身的民族是釋迦族,而“牟尼”是梵語音譯的漢字,意思是聖人。所以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在古印度的文化傳統裏,聖人就是在“林棲期”參透了人生真谛,擁有宗教知識和世俗學問的大婆羅門。但是,悉達多出身于王族,在古代印度的種姓製度裏,屬于二等公民,叫刹帝利,在社會地位上低于婆羅門,高于第叁等公民,即吠舍階層。吠舍就是從事于工農業和商業的人們。另外,在古印度的種姓製度裏,還有等外階層,叫首陀羅,這是一個被剝奪了受教育權利、不能過宗教生活的階層,從事屠宰牲畜等低賤的社會職業,稱爲“一生族”,而婆羅門、刹帝利和吠舍有受教育和過宗教生活的權利,所以稱爲“再生族”。用今天的話說,再生族是沒有剝奪政治權利的人,而一生族是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人。

  悉達多的橫空出世,在于打破了婆羅門教設置的人生程序,他在過完梵行期的學生生活後,剛過了一年的家居生活,就出家過林棲期生活,長達10年,最終參透了人生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成爲徹底覺悟的人,梵語叫佛陀,中國人簡稱爲佛。從此以後開始了長達45年(也有人說50年)的雲遊生涯,組織僧團,宣傳他的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這就是佛教。

  其次,就佛教信仰而言,人生問題,又叫“六道輪回”的問題。

  佛教認爲,生命有四種産生的途徑,六種存在方式,彼此之間可以互相轉換。生命産生的四種途徑是胎、卵、濕、化。像人、牛、羊、豬、馬之類的生命現象,就是胎生的生命;像麻雀、鹦鹉、雞、鴨之類的生命現象,就是卵生的生命;像魚、蚊子之類的生命現象,就是濕生的生命;就第一個生命現象而言,基督教認爲是上帝創造的,佛教反對這種神創說的生命起源理論,認爲第一個生命現象是化生。所謂的化生,就是在具備生命現象産生的特殊環境裏和時間裏,各種有機物質結合在一起,突然産生出來的生命現象。所以佛教是不承認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認爲地球上的人類是從叫光音天的外星球遷徙而來的,並不是從古猿演變而來。第一批蚊子、人身上的第一批虱子,是人身上的濕氣所生的生命現象。人是胎生的生命顯現,但也可以轉化成卵生、濕生、化生的生命現象,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人的精神不滅、六道輪回轉世的理論。所以佛教所說的人生問題,實際上是六道輪回轉世的問題。民國時期的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就是這樣認爲的,他把人生問題稱之爲“人生佛教”。他首先對“人生”作了這樣的定義:

  狹義說,(人生)是人類整個的生活;廣義說,人是人類,生是九法界的衆生。人類是九法界一切衆生的中樞,一念向下便爲四惡趣等,一念向上便爲天及叁乘等,故人類可爲九法界衆生的總代表,也就是九法界衆生的轉捩點。[5]

  在這裏,太虛大師所謂的“人”,是指人類,而“生”則指九法界的衆生。佛教所說的九法界的衆生是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前面的六類爲“六凡法界”,就是六道輪回鏈條上的衆生;而後邊的聲聞、緣覺、菩薩和佛四類是“四聖法界”,他們已經超出輪回之苦。所以太虛大師所說的九法界,就是六道輪回的人生問題。在六道輪回的生命鏈條上,人類是六道輪回的支撐點,“一念向下便爲四惡趣等,一念向上便爲天及叁乘等”,這是因爲,

  全宇宙的一切存在,盡是衆緣所生,由于因緣和合關系相續,流行爲宇宙間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中,有一部分是有情衆生,是指具有情感意識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及天等。衆生中的人,是衆生中具有聰明才智的一種,古諺曰:“人爲萬物之靈”。因爲它太靈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墮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總要保持爲人之道,無使墮落才好![6]  

  可見,在六道輪回裏,最爲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人的問題。在如何做人的問題上,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指明了人“做得好就可以向上”的路徑,他說:

  佛教,狹義說,佛是釋迦牟尼佛,教是釋迦佛所說叁藏十二部的學理,故亦曰“佛學”。廣義說,一切衆生皆是佛,一切世間及衆生的思想行爲、精神物質、正報依報的一切,總不出佛說的因果法則,故亦曰“佛法”。所以,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衆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7]

  二、苦:佛教對人生問題的經典結論

  剛才我們說過,佛教所說的人生問題,就是六道輪回問題,也就是人的生死問題。一個人從出生…

《佛學與人生修養(李尚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