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善戒—一 海濤 輯
1.學菩薩戒者當修二事:一者、慈心,二者、信心。菩薩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2.雲何菩薩修集信解?
一、明信叁寶及其功德。二、信佛、菩薩不可思議。
叁、信真實義,信有因果。四、信諸衆生有種種業、種種業果。
五、知善方便及非方便,自信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知得義。
六、義者,所謂無上菩提、智菩提、方便菩提。
七、方便者,謂菩薩戒乃至叁十七品。
八、菩薩戒者,聞說法時心忍信受,所謂十二部經。
3.菩薩摩诃薩欲學菩薩戒者,當修信解,常樂求法,常樂說法,見持法者深生供養,如法而住,教誨弟子住正法中,善知身、口、意業方便。
4.雲何爲法?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果,是名爲法。是六種果凡有四事:一者修集道故,二者莊嚴菩提故,叁者自他利益故,四者得後世大善果故。
(一)菩薩布施四事。
一、菩薩行施,破壞悭貪。
二、莊嚴菩提道,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令行布施。
叁、欲施、施時,施已歡喜,是名自利;斷除衆生饑渴、苦惱、寒熱、恐怖,是名利他。
四、舍是身已,獲大自在,饒財尊貴,是名大果。
(二)菩薩持戒四事。
一、菩薩摩诃薩受持禁戒,除滅惡戒。
二、莊嚴菩提道,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令持禁戒。
叁、離破戒怖,臥安、覺安,心無悔恨,歡喜悅樂,是名自利;于諸衆生無有害心,施衆生無畏,是名利他。
四、持戒故,受人、天樂,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菩薩善戒—二 海濤 輯
(叁)菩薩忍辱四事
一、菩薩摩诃薩修于忍辱,破壞不忍。
二、莊嚴菩提道,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令修忍辱。
叁、若自、若他遠離怖畏,是名自利、利他。
四、以忍因緣無有瞋心,眷屬不壞、不受苦惱,心無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樂,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四)菩薩精進四事。
一、菩薩摩诃薩勤修精進,破壞懈怠。
二、莊嚴菩提道,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令修精進。
叁、臥安、覺安,離諸煩惱,增長善法,身受安樂,是名自利;菩薩精進不惱衆生,打擲呵罵,是名利他。
四、舍是身已,受人、天樂,身得大力,獲菩提道,是名大果。
(五)菩薩禅定四事
一、菩薩修定,壞破亂心。
二、莊嚴菩提道,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令修禅定。
叁、現世受樂,身心寂靜,是名自利;以身心靜故不惱衆生,是名利他。
四、舍是身已,受清淨身,安隱快樂,得道涅槃,是名大果。
(六)菩薩智慧四事
一、菩薩摩诃薩成就智慧,破壞無明。
二、莊嚴菩提道,以四攝法攝取衆生,爲菩提道修行智慧。
叁、以知法界故,身受安樂,是名自利;能教衆生世間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
四、能壞煩惱、智慧二障,是名大果。
◎菩薩戒義
1.若有修集是菩薩戒,得真實智,知見諸法無我、我所,知諸法性,是故于法心無所著,亦說世谛、第一義谛,見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
菩薩善戒—叁 海濤 輯
2.以施因緣善知世事,雖學世事心不厭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雖知世事,心無憍慢,常教衆生不生悭悋,以巧方便善教衆生世間之事。
3.爲令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菩薩于是世間之事勤心修集,無有厭悔。若見衆生受苦惱時,即得增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4.菩薩如是增長善法,不生憍慢,于諸衆生生憐愛心。菩薩如是增長智慧,不生憍慢,破壞衆生種種邪見。
5.菩薩若得世間叁昧、出世叁昧,不顯己德,令他供養,不爲世法之所汙染。菩薩爾時成就、具足無量功德,名菩薩戒。
6.菩薩摩诃薩所有善法,悉以回向菩提之道,名菩薩戒。
7.過去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由成就菩薩禁戒,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8.菩薩摩诃薩受持叁世諸菩薩法,能以佛法教化衆生,至心修行菩提之道,爲菩提道不惜身命。不惜身命是菩薩戒。
9.惜身命者終不能得菩薩禁戒,乃至悋惜一錢之物亦不能得菩薩禁戒。
10.菩薩摩诃薩爲衆生故受身畜財,若于是二生吝惜心,假名菩薩非義菩薩。
◎菩薩摩诃薩因禁戒因緣而得成就無量功德:
1.菩薩若能不惜財命,當知則能利益衆生,能行忍辱,能壞瞋恚、嫉妒之心。
2.了知世事,善解方便,能壞衆生所有疑心。能自增長菩提果因,善能調伏所有諸根。
3.不爲四倒之所傾動,能解諸法甚深之義。能得具足四無量心,成就五通、四無礙智。
4.畢竟能觀十二因緣,逮得菩薩一子之地。
5.能得常、樂、我、淨之身。得大自在無上涅槃,善能開示方便涅槃。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皆因禁戒因緣而得。
菩薩善戒—四 海濤 輯
◎菩薩所爲一切皆爲成就衆生
1.菩薩摩诃薩成就、具足菩薩戒者,能爲一切衆生仆使。若爲衆生之所瞋罵、打害、劫奪,則生慈心。
2.若見衆生厚重煩惱,發憐愍心,爲欲破壞衆生煩惱。
3.系心思惟諸善方便,于諸衆生心無奸曲,任力所能施衆生樂,不求恩報,不懷瞋恨。
4.爲壞衆生瞋惱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
5.無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薩禁戒。
6.求者叁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語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7.求者二種:一者、貧窮,二者、邪見。不施貧者則便得罪,不施邪見則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雲何爲菩薩具菩薩戒?
1.菩薩至心念菩薩戒,懃求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
2.若見說者,心生恭敬,歡喜樂聞,不輕于說法者,己身于說法者不求其過,至心奉敬,如從佛聞。
3.若說法者悋法不施,應以錢財乃至身命供事、奉獻。若有菩薩能如是者,名義菩薩。
4.菩薩若能至心聽受乃至一句、一偈、一義,叁界煩惱皆悉萎悴。
5.具菩薩戒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蹈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爲患。
6.菩薩摩诃薩以一偈故尚不惜身,況十二部經!爲一偈故尚不惜命,況余財物!
7.以聞法利身得安樂,深生信心,得柔軟心,直心正見。見說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
8.爲衆生故至心聽法,終不爲己,爲增衆生所有善根,聽受正法,不爲利養。菩薩爲衆生故受菩薩戒,不爲自利。
9.爲正法故不畏王難、饑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
10.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非時不聽,至心聽法,恭敬說者,尊重于法。是名菩薩具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