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先從做人起(陸忠培)

  學佛先從做人起

  陸忠培

  佛門一再強調自度度他,普度衆生。要普度衆生就得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做起,這就關系到如何做人的問題。

  學佛人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接受什麼教育的問題,受什麼教育做什麼人。佛家教育是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要破掉“我”字之迷,離苦得樂;儒家教育是用道德規範我,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規範人的行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近代教育不離我,執著“我”字,這是生起煩惱的根源。世界上芸芸衆生就因爲不懂“無我”的原理,執著在“我”字上下功夫,這樣一來,名利、寵辱、貧富、得失便就成爲繩索僵鎖,把我們縛得嚴嚴實實,動彈不得。

  “我”字當頭,私心膨脹的人,他們永遠不會滿足,難免會背道而行,做出違法犯罪之事,害國害家害己。還有些人受了金錢的誘惑,頭腦中“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腐朽思想在作祟,貪圖享樂,自私自利,尋求精神和物質的刺激,一切爲“我”字著想。

  這些人是生活中的迷路人,他們不懂得如果離開了社會,能有如此的享受嗎?舉例說,你穿的漂亮衣服難道沒有農民的辛勤勞動?沒有農民種出糧食,蔬菜等,你吃什麼?你住的高級住宅,如沒有建築工人建房,你住什麼?你家有小汽車,去遊山玩水,如沒有工人造橋築路,你的車能開嗎?可以說,你如若脫離了人民大衆,你就難以生存。

  太虛大師說得好:“我們畢竟是人世間的人,我們不是披毛戴角的動物……我們從生下來以至到老死,每天所需的衣食住行之具,從何而來?你如果肚子餓了,有食物來充饑;冷了,有衣服來遮體;風雨襲來,有房屋給你住;你如要往何處去,有道路給你走。這些資生的贈與,都是仗人們互助的能力、大衆的力量得到的……換句話說,你的生命,完全依靠全社會的維持、資養。所以,你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毛澤東同志說得好,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今天,“向雷鋒同志學習”,仍然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太虛大師還指出,要以愛國心爲前提,要把個人的利益獻給大衆,達到自他兩利。所謂“自他兩利”,就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在整個社會大家庭中,你要盡力,廣泛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他人。反過來,整個社會,他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又義不容辭地伸出友誼之手,把溫暖送上你的心坎。

  僅僅明白了以上這些道理還不夠,因爲如果到此爲止,那麼你也只不過是個沒落得不虛度此生的平庸之輩。所以我們還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糊裏糊塗的,醉生夢死,要向上進步。方志敏同志說過:“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爲。”

  如何升華,有所作爲,就得徹悟:“諸法無我”的道理。聖輝法師在《佛教爲什麼要求尋求“解脫”》一文中說:沒有了“我”就不會起貪心;沒有了“我”就能節製自己的欲望;沒有了“我”就不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沒有了“我”才能心地磊落、胸懷坦蕩;沒有了“我”才能“忘我”而爲大衆服務;沒有了“我”才能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走人生的路。一句話,破除了“我”,通達了“無我”的品德才會得到圓滿,人格才會得到完善,精神才會得到充實,心靈才會得到淨化。如果是這樣,人生就無苦可言,有的只是 “和平安樂”。

  聖輝大師講得多好啊!我們如果想獲得靈妙的人生,就得下大決心,讓昨天卑瑣猥屑的自我徹底死去,新的自我、無我的我,才能獲得輝煌的生命。

  在明白無我道理後,學佛得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上下功夫。要堅持“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正好與中國的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相仿。受持“五戒”能確保人身不失,堪入佛道中,不墮叁惡道。要堅持“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五戒”、“十善”是人類社會的公共道德,不論從治理犯罪的社會根源,還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准,都離不開“五戒”、“十善”的重要內容。

  所以,一人行十善,則一人得清涼;一家行十善,則一家得安樂;一國行十善,則一國得安定,世界行十善,則世界得和平。我們還要堅持“四攝”,佛教的“四攝”是我們學佛人生活中樸實的修行法門,我們必須在“四攝”上下功夫。

  布施攝,是培養我們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習慣,我們不論幹什麼工作,都應關心周圍人的生活和破解他們思想上的困惑,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利行攝,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事事處處要助人爲樂,與人爲喜,多做有利于天下芸芸衆生的善事。

  同事攝,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就得在社會上和大家一起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這就要求我們和大家一起共事同處的過程中,要用德行智慧感化別人,一起趨向彼岸的樂境。決不能被社會上的種種物欲牽著鼻子走,當俘虜,要“拒腐蝕,永不占”。

  愛語攝,待人接物,要處處站在關心他人的立場,用暖如春風的和愛之語,關心和感化他人。說話要算數,言而要有信。對人有益的話就說,不利的話不說,傷害的話更不必說。俗話說,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最後,我還得說幾句,學佛應先從做人起。學佛的意義是培養自己一種平穩良好的心態,讓自己的心,經常處于一種清淨的狀態,不要讓外界事物的染汙牽著自己的鼻子轉;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現實,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既隨緣又進取,人在紅塵,遠離世俗,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 继续阅读 ▪ 平淡是真(慧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