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
荷蓮
我不敢說我學佛有多久了,我只敢說我接觸佛教、佛學有多久了。
第一次見一位居士約是1996年,當時我擔心爸爸的病,還有妹妹的學費,我和妹妹間又産生了誤會,心情特別苦惱,每日吃不下睡不著,幾乎近于崩潰的邊緣。當時那位居士和我談了半天,我哭述著自己的傷心事,他勸解說,父母有父母的生活,我們有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孝心背不動父母的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只要我們盡力了,就不要忘記應該走好自己的路,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與學習,照顧好丈夫與孩子;妹妹的學費,得看父母的經濟條件,姊妹可以幫忙,但並沒有義務。走出那間茶館,我如釋重負,答應再給妹妹一筆錢,她不願意我過問她是如何花錢的,我就不再過問;父親那裏我盡力孝敬。總算我可以專心工作了。
98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辦公室忙碌,姐哥打來電話說爸爸去世了,當著同事的面,我放聲大哭。苦命的父親!您沒有享到一天福就離開了我們!怎不讓女兒傷心恸哭!約66年,母親雨後割牛草,不慎從懸崖上摔下,頭破血流,從此神經失常,別人都叫她瘋子,81年,她離家出走,自此下落不明。爸爸既當爸,又當媽,把我們姐弟5人拉扯大,我們中3人考上了大學,這對一個農民來說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正當他可以松一口氣享享天倫之樂時,卻患上了食道癌!一位朋友說,我可以去見一位高僧,請她超度我的父親。對于我來說,受過系統的高校教育,紮根于腦海中的是: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之前,我在家鄉川東沒有見過一個寺廟(2002年春節我見到了一個),我一直以爲,燒香的、磕頭的都是迷信,佛教自也不應例外。自我到了川西工作,才發現不能用“迷信”二字來概說佛教,一是此處佛教氛圍濃、寺廟香火旺,難道那麼多的市民都迷信嗎?二是四川大學還有佛教研究生,難道國家也允許研究迷信嗎?問題怕是沒有那麼簡單。但佛教是什麼?我並不懂,透過一些小冊子,我所觀察到的佛教是神秘莫測的,佛號啊,咒子啊,常念觀音可以消災啊,等,我都是將信將疑。連廟裏佛像所帶來的神秘感,都讓我怖畏,在佛像面前,我不敢隨意講話。而對佛教中人,我就“另眼相看”。出家人遠離紅塵,一定是看破紅塵之人,要麼就是生活中失魂落魄的人,我想我稍微可以算學業有成、事業有成,我怎麼可能會看破紅塵呢?因此佛教離我總是很遠。
當我一大清早出發,經過幾百裏路途跋涉,見到那位法師時,已是薄暮時分,她正忙著籌備第二天的一個什麼法會,剛剛歇下來,就有人把我領到她的身邊,她說她只能給我半小時時間,要我長話短說。我請她超度我父親,她記下了我父親的名字,我想,無論我父親在哪兒,無論他能否受益,只要我帶著愛心和孝心去做了我能做的,我的心也就略有所安了;我說第二件事是想向她學習佛教,她當即表示,我並不是真心想學,我說我確實想學,只是我不知道什麼是佛教,于是,她就說,學佛要先皈依,今天怕是不行了。其它的我並沒有提到的,她卻說了許多,她說,別人做事,做的不好,你要慢慢給他講,慢慢勸解,你不要生氣。當時,我心中一愣,她怎麼知道我愛生別人的氣?當我離開她,在紅塵中身不由己地又滾了叁年,終于安排好了我的人生,准備多花時間向她學佛時,卻聽說她已經走了,永遠地離開了肉眼凡胎的我。此時的我感到萬分的孤苦無依!我見到什麼樣的佛教書就看什麼樣的書,奇怪的是,它們總能讓我心平氣和、心情愉悅,但什麼是佛教,我還是不懂。說什麼前身後世,說什麼叁世因果,我有時仍禁不住自我疑問,這到底是不是迷信呢?
但最近一年,當我讀了陳兵教授的《自淨其心》,才明白,原來“佛教”更應是“佛學”,佛學是一門讓自心清淨、愉悅的學問,佛學是智慧,雖然佛教中有燒香拜佛,但其精髓在于自淨其心!佛經中不是講,心淨國土淨嗎!當我讀了陳老師的《生與死》,才明白了輪回的道理,才明白了心不染世間萬法才不造生死業的道理,在緊張的學習中在忘我的追求中,才多了些許從容,我們爲什麼不能停下來看一看我們的心到何處去了?真心不染萬法,真心慈悲、憐憫衆生,視衆生如父母,若真能如此,還有什麼事會讓人氣惱?還有什麼人不可原諒?還有什麼疙瘩解不開呢?
“佛”是什麼?是覺悟者,是慈悲者,不錯。而對于我們自己來講,佛是自心的清淨,自心的覺悟。悟到什麼?生老病死是苦,恩愛別離是苦,怨憎相會是苦,因諸受皆苦;人生的一切不可把握,恩愛夫妻會勞燕分飛,天天見到的同事家人也會讓自己眼見心煩,難道換一個配偶一定會“幸福”嗎?難道換一個工作換一個單位一定會“如意”嗎?初看起來是這樣,試一試又如何呢?圍城中進進出出的人仍有他難言的苦衷,頻頻跳槽的人心力焦瘁,人生究竟何處是岸?回頭是岸。怎麼個回法?這就是佛的智慧所能應對的。我們肉眼所見到的一切,都在變易,因諸行無常,我們所能把握的是當下一念的覺與悟,明白現象上的一切如瀑布飛流無住,只有“真如”本性不生不滅,只有讓我們的心不垢不染,或許能漸漸領悟到自心之“真如”。而不明白這些,就一定是迷。
真誠學佛的人,應時時覺悟。而不是只在打坐參禅時才能放下自我,生活中萬法不離佛法,誠心誠意地爲家人排憂解難,實實在在地替同事著想,以自他相換的方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與一片真誠之心,多想一想如何可以幫助別人?對于我來說,從小事事順心,學什麼會什麼,不知不覺養成了自己貢高我慢的不良習性,故我常觀“衆生如父母”以息滅我心中的嗔恨之心,以培養我的隨喜心,是啊,衆生如父母!我要以我的至誠之心恭恭敬敬地面對每一位老朋友、新朋友與陌生人,因無始劫以來,每一個人都可能做過我的衣食父母!父母打我們、罵我們,是因爲父母恨鐵不成鋼,但父母總是愛我們的,無論父母是窮愁潦倒還是醜陋不堪,我們都不忍心棄他們而去,也無論父母是否忙于紅塵雜事,無暇顧及自己的慧命之修,因父母的生養之恩,我們如何能報答!就這樣,有時候一念之下的不愉快很快也就化爲對任何人的最真誠的愛。我仍然是稍微有成的人,但現在“佛學”離我很近,有了佛之慧,我的人生才擁有了更多的自在與安樂,我的心也才不至于時時隨境所轉。感謝佛之慈悲!願衆生覺悟!願人人慧命增長!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