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僧常惺法師
範觀瀾
在近現代中國佛教史上,常惺法師既精習華嚴、天臺、唯識,又研修禅、律、密乘,是一位各宗兼通的佛學大師。常惺二十八歲時,在中國佛教學術界掀起了一場關于《大乘起信論》真僞的大辯論,他發表《大乘起信論料簡駁義》一文,力排衆議,獨樹一幟,一鳴驚人,平息了論辯的軒然大波,在佛教界影響頗大。
常惺法師在近代僧教育史上與稱爲“中國佛教之救星”的太虛大師齊名。他曾先後掌管法界學院教務於常熟興福寺,創辦安徽佛教學校于安慶迎江寺,兩度主持閩南佛學院于廈門南普陀寺,擔任北京柏林教理院院長,講學于京城諸學府,住持泰州光孝寺期間又創辦了光孝寺佛學研究社,弟子滿天下,其中成爲當代一方化主者頗不乏人。在他擔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期間,正確處理革新、保守兩派之間矛盾,且領導中國佛教抗戰僧侶救護隊,辦理收容所、佛教醫院及僧侶掩埋隊,功勳卓著。
常惺法師雖因積勞成疾,盛年早逝。但他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有其重大影響並列爲民國著名高僧。當今華人佛教界常常舉辦紀念會,緬懷研究這位中國佛教高僧。
一、聰穎過人 各宗兼通
常惺(1896-1939)俗姓朱,法名寂祥,字常惺,嗣法于泰州光孝寺培安和尚,法名優祥,自署雉水沙門,清光緒二十二年即1896年生于江蘇如臯。幼年喪父,賴母親賢淑,撫養教育,爲其啓蒙。他自幼聰穎過人,塾師授以《大學》、《中庸》,憶誦不忘。性格沈靜,年幼就常常合掌學出家人禮佛模樣。母奇之,以兒子必將爲出世丈夫,遂遍訪名師,以期教以出世之法。適有本邑福成寺自誠長老,禅律兼暢,母親求法師收兒子爲徒出家剃度。自誠長老慧眼識才,但並未讓他隨即落發易服,而是先培養其讀書。常惺爲學勤奮,考試每每名列前茅。1912年(常惺17歲),畢業于本縣省立師範學校。
1914年,華嚴學者月霞法師創辦華嚴大學于上海哈同花園,各省青年學僧聞風雲集,常惺亦負笈上海,考入華嚴大學就讀。此時常惺盡管尚未易服,但月霞法師看到常惺雖年輕,但寫得一手好文章,極爲器重。後來華嚴大學又遷到杭州海潮寺,常惺在滬、杭兩地求學,對月霞老拳拳服應,且于華嚴一宗教義已有相當造詣。1916年秋常惺成爲華嚴大學首屆畢業生,他正式落發後到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
在寶華山隆昌寺,常惺對《五篇七聚》狠下了一番功夫研鑽,于律學也有了造詣。受戒後,常惺作爲比丘感到唯有依止叢林,親近大善知識,學問道德才能有所成就。于是便到當時被稱爲江南四大叢林之一的常州天甯寺禅堂參禅,體驗近代叢林生活,學習其規矩製度。
1917年天臺宗耆宿谛閑法師創辦觀宗學社于甯波觀宗寺,專弘天臺教義。時谛閑法師德高望重,名士學者如蔣維喬、徐蔚如、黃幼希、江味農、洪巢林都皈依他,很有號召能力。常惺以華嚴、天臺兩宗教義爲中國佛教的主流特色,他認爲既學習了華嚴五教,必修學天臺四教,于弘法才能應付裕如。谛閑法師的觀宗學社對外招生,學生分正預兩科,各二十人,常惺被選入正科。他在觀宗學社二年,學習成績常名列前茅,谛老很器重他,時同學知名的有倓虛、仁山、顯蔭、寶靜、禅定、淨玉等。據倓虛法師口述,大光筆記的《影塵回憶錄》記載,1918年學期考試常惺法師名列第一。當時觀宗學社人才濟濟,常惺的學習優秀可以想見。
二、著述超人 平定風波
常惺法師一生中著作頗多,由于思想新穎,于因明、圓覺、起信都有獨到的見解。曾著《 圓覺經講義》、《佛學概論》、《大乘起信論講要》、《因明入正理論要解》等書。他還主編過《佛學評論》雜志,在《海潮音》上發表過《僧界救亡的新建議》、《今日佛教中各種無可如何之現象》、《護産與護法》等文章。他的《佛學概論》一書題材新穎、內容充實,標題也頗爲別致,爲佛教界所重視。1923年,中國佛教學術界掀起一場《大乘起信論》真僞的論辯。最初因日本佛教學者望月信亨著《大乘起信論研究》一書,洋洋五十萬言,以考證方法論證《大乘起信論》非印度馬鳴菩薩造、真谛叁藏譯,而爲中國古代佛學者所僞造。《起信論》是中國佛教通用的論典,今遭非議,實有動搖根本的威脅。且此時國內有些著名學者也附和日本學者的觀點,如梁啓超等。一時間中國佛教界掀起一場大辯論,褒貶不一。
常惺法師參與這場大辯論時年僅二十八歲,但他英年妙悟,有著宗教兼通的底蘊。此時他正在安徽佛教學校擔任校長,在沸沸揚揚的論辯中,他發表了一篇《大乘起信論料簡駁議》,對一些名流學者的言論進行辯駁。他提出了“叁義”(叁個論點)加以破斥:一,破真如常一義。二,破真如爲實物能生一切法義。叁,破真如無爲無用不能熏習義。所列陳義極高,非于佛學有高造詣者訣不足以語此。常惺一鳴驚人,他力排衆議,使真僞論戰有了辨別,受到是時佛教界耆宿之傾慕。而常惺卻謙虛地說:“常惺不學無術,佛法大海,一滴未嘗。平日對于諸大居士,弘揚佛法,熱心毅力,最所欽仰。-----唯對于《起信論》橫加攻讦,不能以義定名,而轉因名害義,心有未安。故略陳陋見,自知挂漏滋多,然真理以愈辯而愈明,不尚世間之情執。”
常惺這篇文章得到著名律學高僧,又稱爲奇才的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贊賞。1924年,弘一大師在溫州與蔡丐因居士通信時,特別介紹他閱覽此文。他在明信片上說:“丐因居士,前奉手書,具悉。----常惺法師之文甚精,乞詳覽。懸,二月二日。”
叁、殚精竭慮 中興光孝
泰州光孝寺,始建于東晉,在佛教界向居領導地位,爲江淮名刹名僧搖籃。清末民初由于住持者不善經營,殿宇殘敗,住衆寥落。在外高僧都關注家鄉這座名刹,希望能引進人才。泰州籍高僧智光大師與常惺在大學同窗,即把他推薦給師兄文心和尚,促其迎聘常惺出主光孝,使古刹得以重興。此時文心爲泰州北山開化禅寺主持,由于文心的竭力推薦,很快得到江蘇省佛教會的順利通過。
1918年常惺即開始在泰州走動,考察了解泰州佛教界的情況。直到1922年受光孝寺培安和尚的記別(俗稱“付法”),這樣成了泰州光孝寺的法子,列爲光孝寺第十四代傳人。20年代初的泰州,盡管地方文風很盛,但市民向來鄙視佛教。1924年,常惺受聘出任光孝寺副寺,這年夏天,他代表江蘇參加了在江西廬山召開的世界佛教聯合會。會後,他特別邀請被稱爲“佛教救星”的著名高僧太虛大師坐船東下,來泰州講學。頓時,光孝寺每天積聚省內名僧以及泰州城上的名流士紳、鄉民數百人之衆,太虛大師與常惺法師輪流講學。經大師們的妙辯,通曉佛學大義後,紛紛發心皈依者多達叁、五百人。後來成爲一代名僧的大醒法師,就是由于聽了太虛大師的《維摩诘經》才發心出家的。
太虛大師在泰州講學後,士紳名流一改對佛教的態度,佛教的社會地位在泰州得到提高。皈依弟子中的錢誠善、王誠普二位居士接編太虛大師主辦的佛教月刊《海潮音》雜志達叁年之久,共出了28期,後來該雜志移至上海續辦,此事列入民國佛教大事記。
爲進一步宣傳、擴大佛教在泰州的影響,常惺與太虛大師建立“泰縣念佛社”,並特爲之作序,此爲“泰州佛教居士林”的前身。正由于此,當時泰州出現了一批在國內頗有名氣的大居士,如楊浣石等。是時,泰州光孝寺禮佛甚隆,各界英哲 ,諸山長老常常一堂宴敘,一些著名法師還爭著前來光孝寺閉關攻讀。
1931年2月,常惺正式就任光孝寺住持。此時的光孝寺負債累累,人財兩缺,常惺首先抓教育,培養人才,創辦了光孝佛學研究社(即後來的光孝佛學院)。他請來安慶迎江寺的學生了一法師當主講,學生有30多人,光孝寺的中興始顯現生機。這年夏季正巧蘇北發生百年未遇的大水災,災民遍地。常惺在光孝寺成立了災民收容所,救濟了千百災民,大家都很感激和尚做了好事,從而博得社會的一致好評。
1933年春天,常惺法師爲紀念光孝寺谷鳴和尚舉辦了千佛叁壇大戒會,由鎮江超岸寺守培和尚擔任說戒。金山寺仁山法師擔任羯磨,揚州天甯寺讓之方丈擔任教授。叁月一日開堂,常惺爲此寫了《光孝寺同戒錄序》,仁山法師、時任國民政府江蘇省省長的韓國鈞分別寫了《光孝寺傳戒序》。此次傳戒弟子262人,現旅美弘法的原常州天甯寺監院佛聲、香港鹿野苑創建人之一的法宗,以及曾任光孝寺住持的禅耕等,皆爲這次受戒弟子。戒期圓滿,常惺爲他器重的叁個弟子南亭、葦宗、脫煩傳法授記。此次傳戒盛會轟動泰州及周邊地區,排斥佛教之風氣得到改觀。常惺法師中興光孝、弘法利生之公德迄今猶爲人們所稱道。
1936年秋天,常惺法師雖然將住持一職交給南亭和尚,但他非常關心泰州的佛教事業,專門回泰州開講《維摩诘經》。常惺法師以他淵博的佛學知識和雄辯的演講才能深得泰州聽衆的傾慕和贊佩。這也是常惺法師爲泰州的缁素結了最後的法緣。
四、興辦教育 培育四方
在中國近代僧教育史上常惺法師是僅次于太虛大師的一位人物。早在1919年,常惺法師的同窗持松法師創辦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又稱爲華嚴大學預科班,專弘華嚴教義),常惺即擔任了教務長。他任教兩年,對唯識、叁論都曾作過精深的研究、講授。
1922年,安徽迎江寺住持竺庵法師得到當時安徽省財政廳長馬骥平之助,創辦了安徽佛教學校,常惺被聘爲校長。受聘叁年,他講授過《唯識》、《叁論》、《成實》等論。後來成爲一代名僧的南亭、肇源、廣箴、 瑞今都是當時安徽佛教學校的學生。
1925年夏天,安徽佛教學校閩籍畢業生廣箴、瑞今二人,覺得閩南素無象樣的佛學院,回閩後向廈門南普陀寺住持…
《近代高僧常惺法師(範觀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