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的意義(佛成)

  菩薩的意義

  佛成

  菩薩是印度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凡是發勇猛大心,追求無上大道者,即名爲菩薩,其中包括了慈悲、智慧等等,簡單地說,菩薩即是發心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者。平常我們說到的四聖、六凡的十法界,其中菩薩界也是十法界之一。

  但事實上,菩薩並不屬于特定的一類,有時我們會在某寺舉行法會時聽到維護秩序的法師稱某居士謂老菩薩,這也很正常。菩薩就六道衆生而言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是各自隨其業緣所感的,而菩薩也就示現在此六道之中,或現天,或現人,畜生等。而在小乘法中,小乘的聖人賢人,只屬于人道與天道。在其他各自道中是沒有的。菩薩隨其願力於一切衆生道中顯現其身;或現身於鬼趣行菩薩行,或現身于畜生道中行菩薩道……就類別來說,十法界乃是依其功德來劃分,六道則是依其業報所感而成。有人天果報的即生人天,有地獄果報的即生地獄,聲聞、緣覺只能生於人、天二道中,因此即是他們證到了阿羅漢,在功德上可謂是聖賢了,但在外表上卻永遠是人、天相;大菩薩隨其願力化度衆生,偏攝一切處,不論是善趣,惡趣,皆得往生教化衆生,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之處。

  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精神上是不同的,大乘重悲心,小乘重自身。比如有菩薩發願到佛法不興之地,也許就會有人對他說:“你到了那裏,供養少了,還要吃種種苦頭,何苦呢”,但這卻體現了大乘精神,因爲一個好的地方,在你未去之前就已經很好了,那麼即使你去了,於有緣衆生又能增添多少利益?所以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誰入地獄,即是大乘精神財富的充分發揮。在大乘經中表現這種精神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因此菩薩悲心的表現,我們並不能夠以其所現的外相比我們差(如顯現畜生、餓鬼等),或者以其所走的路,種種環境際遇等作分別心。在我們看來都不盡理想,我們就懷疑到爲什麼學佛之後,環境遭遇還是這麼糟,沒有變好轉?就大乘佛法來說,這些都是不一定的事,而修行大乘者,應該讓自己到達每一個苦惱角落,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有大乘法的修行。

  菩薩與衆生的關系就好比大樹與人類的關系一樣,一棵大樹至少有兩種用處:第一是隱蔽用。驕陽似火,天氣燥熱,此即佛法所說的熱惱。行路的人熱得一身大汗,跑到樹底下休息,這時太陽曬不到,立刻就感覺到涼爽起來,不再熱惱,這就說明,凡是菩薩到達了大菩薩的階段,以慈悲爲本,一切爲了衆生,救濟衆生,使得大家都能夠脫離苦惱。我們平時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是特別注重其以悲心來度衆生的意義,其實任何一位大菩薩都是一樣的,無不是尋聲救苦,遍一切處,凡是任何衆生蒙受其加被,教化乃知感應,都能得到種種利益,使煩惱得以解脫,痛苦得以消除。比如平時的求消災等,即是較淺的一層功德。而清除煩惱、清除業障乃是引導我們趨向解脫等,是深一層的功德。第二大樹爲衆生之所依止。不論是大鳥、小鳥,都可在樹上築窩、休息。其他尚有許多昆蟲與各式各樣的衆生、有的在樹上定居、有的吃它的花粉、果子等得以生存。他們依止隱蔽在樹上而得到了平安。一切大菩薩,都是爲衆生所依止。教化衆生,成就衆生,而衆生則由依止大菩薩的關系,得到了種種利益。

  《大般若經》上說到,因爲世界上有了菩薩,所以才有修大乘行、弘揚大乘者,即使是人天福報,也是由菩薩而來。佛出世時,衆生可以供養叁寶,做種種功德。在佛涅槃後,有許多菩薩,雖然並非現身在佛教中,但是他們卻能夠以種種身份來領導衆生行菩薩道。我們從經典之中,看到菩薩過去生中的種種本生因緣,而發現他們都是爲衆生之所依止,淺者爲衆生種下了人天福報,深者令他們得解脫乃至成佛。而從另一方面說,由于有菩薩才有佛,若沒有菩薩,則何來成佛者

  菩薩是成佛的前因。故菩薩戒又稱千佛大戒,而亦必須有菩薩,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並非只以大乘法教化衆生;我們常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爲菩薩遇到了小乘根機,便以小乘法來教化他們,所以小乘法也是菩薩所應學的。因菩薩發心,無邊衆生能得到利益,許多大乘經典,都贊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只要一個人發心,將來對衆生的利益是不可思量的。小乘行者並非沒有功德,但與菩薩相比之下,則差得太多,因爲無邊衆生將依止菩薩,積聚功德而走上解脫成佛之道,所以再多的阿羅漢,還不如有一個真發菩提心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