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佛教的六度
演一
一、布施
布施,是佛弟子常常在行的,只要是捐一點錢,供一朵花,都可說是布施。布施,是將來成佛的功德和資糧。
如何來行布施呢?主要是布施以後,心中不要感到有熱惱。布施,時常免不了有這種毛病——在布施後,心中會感到不安。怎麼會感到不安?比如到某個寺院去,大家都願寫點功德,有時礙于面子,也就寫了,但是寫是寫了,心中一直感到不舒服,這就是不安——舍不得而引起的。這樣的錢雖然是布施了,但就大乘菩提道說,卻沒有用的。按世間法來說,雖有點福報,但這福報卻不得安樂的受用。有些人,雖然有樓房、有汽車——錢財有的是。但他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煩煩惱惱地爲財産苦惱了一輩子。他所以舍不得反而增加苦惱,是由于前世雖然布施了,但布施後心中熱惱不安,因此就受到這種果報。有些沒有錢的人呢,比他要快樂得多,這樣的富翁不值得做!
有時,布施即使是出于內心願意,但多數人是爲了果報。想要得到果報,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爲了現在的果報:比如現在幫助一個人,就希望自己將來有困難時他能幫自己,這叫做“希望報”;另一種是希望後世得到果報——異熟報:做了功德,希望來生能夠生到人間做個富翁,或者長命百歲,或者升到天上去,這都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只要你修了布施,不必希望也就自然地會有功德,將來生到人間天上,享受福報。這種人天果報,時間不長就會享受完了,又失去了,到時還是失望,懷著人天福報樂的希望去做,不能成爲成佛的正因。所以,惟有布施心中不熱惱,不希望現前與後世的“報”,進而能回“向菩提”,將功德成爲成佛資糧,才是應該修行的布施。最重要的是我們所施出去的,要一切都能舍。若記著我在布施,我在做功德,自然而然地就希望得到回報。布施最終要的是要能夠舍,若是舍心不能生起,布施後一定會感到苦惱。所以佛法說因緣,遇到了就應隨喜布施,不要生起不舍之心。能發起舍心布施,自然就不會感到熱惱了。有時候,佛教也會說些方便話,勸人布施,說:佛法就好比是個大銀行,你把財産放在那裏是不會落空的,將來還可以如何地一本萬利。這種話,完全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的,用以鼓勵人布施。若在大乘法中,那就相差太遠了。
大乘佛法中的菩薩布施,就淺一點來講,我們首先應該想,這財産哪裏是我的?按國家法律來說,這錢當然是我的,存折上明明寫的是我的名字,那當然是我的了。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過過手而已。我生存在世間時,暫時由我來保管,卻不可能永遠是我的。所以菩薩見到有善事可行則行,該花的就花。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本來不是我的,也就自然能舍。這樣的布施,可說是與成佛、了生死有關。不過,這當然還沒有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
假設布施之後而感到後悔,這就不合乎布施的條件了。把功德回向菩提道,是無望果報的。而回向可以分成叁種,凡是合乎這叁種的,就是回“向菩提道”。第一種是所有功德與一切衆生共享。我做了一件事,假設有功德,則我願意大家都有分,而不說這是我的。錢拿手裏布施出去了,這當然是有功德,並非只是鼓勵鼓勵人而已。把功德回向給別人,並不表示自己的功德就沒有了。或許學過數學的人會說:那就糟了,假設功德有一百分,分九十九分給別人,自己豈不只剩下一分?若是這麼想,自然就會感到舍不得。但是成佛這件事,不是這樣計算的。你若是想:我是爲了自己才修的功德,假設功德是爲別人修的,那我爲什麼還要做它呢?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你不真正懂佛法,真正懂佛法的人,是願意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的。第二種是回向法界,此乃是由于自己所具有的功德,沒有分別,不一定在這裏或是在那裏,法界是平等,沒有彼此間的差別。第叁種是以此功德做爲成佛的資糧,也就是回向菩提。這叁方面具就,可算是大乘的回向。如此一言一行乃至極爲小的功德,都可做爲成佛的功德。
說到布施的功德,主要得有舍心生起。沒有舍心,功德就只能算是表面文章。
二、持戒
持戒,主要的是心及行爲要“住于戒“中而不動,若犯了戒即是非住。如何才能夠不因爲持戒而生起貢高我慢?一個學佛的人,不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一定要持戒。當他受戒以後,自己能善持禁戒,看到別人持戒不清淨、或不持戒、甚至敗壞戒行,他都會看不慣:越看別人越不象樣子,就越覺得自己好,別人都不如自己,這就是因爲戒而起的貢高我慢。所以持戒精嚴的人,看上去有時會覺得高不可攀,好像別人要接近他都不容易似的。因爲他覺得自己比別人持戒好,別人不如自己,這種現象,從大乘的角度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怎樣持戒清淨而又沒有我慢之心呢?對于犯戒者要能救助他,幫助他忏悔,喚回他的忏悔之心從而使他走上忏悔之路。即使是犯了重戒不通忏悔者,也要引發他的慚愧之心,讓他多做功德,引導他走大乘佛法的道路。
持戒的目的,一般人總以爲持戒有多大的功德,將來如何如何好,這完全出于一套功利觀念,做善事的得善報,這個理大家都明白,在因果上是必然的。假如在功利上打算,這就不合出世的佛法,如有人以爲吃素來生可以得長壽,所以爲了得長壽而吃素,這不但不符合大乘精神,連小乘境界都談不上。所以持戒與布施一樣,其實是一件事,關鍵看用心在那裏。
出于慈悲心持戒,大小乘都一樣。持戒,和儒家的道是相似的,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爲自己不願傷、殺及自身,而想到一切有情衆生莫不如此。即使是一個小蟲當它受到傷害時,雖然它不會喊叫,但它很痛苦,我們仍是可以看得出的,也是想象得到的。我們不應該增加它們的痛苦,反而要想方設法減少它們的痛苦。所以要持戒,禁止傷害他人,這也是出于慈悲心。若不以慈悲心,而只是爲了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有多少好處——好處自然是有,但絕對不能以此爲出法點。要不然外教徒就可以批評我們,認爲佛教所提倡的道德,只不過是功利觀念而已,與世俗的觀念沒什麼區別。佛常說犯戒的人沒有慈悲心,假設有慈悲心的話就不會犯戒。大乘認爲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大戒。大般若經說:持戒是不起聲聞心,緣覺心、也即是不失菩提心;否則即是犯了大乘戒的根本。因爲小乘人雖有慈悲心,但他們的最終目的,仍是只爲自己了生死、求解脫,這樣有背大乘的精神。
大乘戒是以菩提心爲根本,“戒是菩提心”,有菩提心即有菩薩戒,所以經上說: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者,即名菩薩,並非呆板地只是戒本上所說的那樣,那只是菩薩戒在實行中的條例。持菩薩戒,要本著菩提心,而從一切實際生活中去實踐完成它。例如受出家戒,必須下定決心,發出離心及慈悲心,來接受團體的規範。但在受戒時,戒師並沒有將戒條逐一宣讀給戒子聽,只是學其中一部分,然後讓大家回去跟著師父學習,大乘戒也是一樣,是以菩提心爲根本,再來學習其他條例。若沒有菩提心,也就不能稱爲菩薩,還談什麼菩薩戒呢?所以我們應重視戒的根本——小乘是出離心,大乘是菩提心,修行人的功德,不是依戒的多少來定高下的。有的人僅受持五戒,卻因此種下出世善根,大乘善根。有的人二百五十條戒,條條都守得好,但是出世善根卻未成就。這是什麼道理呢?雖說五戒是人天善法,但若能夠以出世心及菩提心受持,那就是解脫的善根,成佛的善根了。受持戒要注重根本,菩薩戒以具足菩提心爲根本,也就具足了出世的根本。
慢,都是由我而來,越把自己放在主題則慢越高。發菩提心也就是要把我執減少,去掉我執,則貢高我慢心也就自然不起了。實際上,貢高我慢不但對自己不好,就是從整個佛教角度來講也不是個好現象。自己持戒而輕視別人,很容易生起爭端,分成派別。菩薩是要救度衆生的,若你自以爲好而使衆生都退卻不前,或站在對立地位,如何能夠教化衆生呢?一個人慢心生起時,慈悲心就減少了:慈悲心必須包含著謙虛容忍的美德,有戒慢的人,雖然在這一生中,把戒持得很好,但來世怕難免會孤獨沒有人緣的,是因爲自己太高,別人不敢接近他。因此菩薩必須是“起于大悲心,救諸毀禁者”。一方面要生起智慧,不要有我執而産生戒慢;另一方面則是對于衆生需要具有悲心。若見人犯戒,就不可氣得把人呵斥一頓。有的人可能就此忏悔,但多數人容易引起反感。相反,若能夠以慈悲的真誠心,令其感到犯戒的過失,讓他自己感到不對,然後還能安慰他,這樣順其自然地就會接受教化救度了。
叁、忍辱
遇到有人當面或背後罵自己時,要如何來忍?就像金剛經上所說;佛過去生中當忍辱仙人時,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要取他的性命,他都還能夠忍受。但一凡夫,當受到歐打、辱罵、毀謗、冷言冷語的諷刺——盡管語言是一句空話,但聽到時心裏還免不了會生惡氣。脾氣暴躁的人甚至會上竄下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地來培養忍辱的精神呢?首先,我們可以從理性上去思考:別人罵我們一句話,我們把這句話看成是另一種語言,那麼對一句聽不懂的話又怎麼會生起嗔心呢?或者就將那句話,拿來逐字分析,就不難發現各個字都有不同的含義,並沒有什麼不好,那麼把它和起來,爲什麼要生氣呢?比如,有的地方稱上年紀的女人爲 “老太婆” ,多數人認爲這是不恭敬的。但在貴州,老太婆卻又成了一種尊稱,聽者會感到非常高興。可見不同的習俗,對語言有著不同的诠釋。有的人聽到謠言,即會說,謠言止于智者,時間一長自可證明,說我好其實我並不真好,說我壞其實我並不真壞。如此,能夠想一想,也就不會生起嗔恚,最終能達到心中無事的地步。
從前,醫生爲病人治病,時常會被病人罵,尤其是得了瘋病的人,更是大吵大鬧。所以菩薩若能把衆生當作重病的病人一般,也…
《略談佛教的六度(演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