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佛教的六度(演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會因對他好而他不但不領情反而罵你一頓而大感生氣。由于病人爲病痛所纏,已是昏頭昏腦,甚至是神經失常,我們只有同情他,並設法救助他。有了這樣的想法,也就不會生嗔心了。

  儒家也教我們當有人對不起自己時,就應該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如果有,馬上改,以後加倍對他好。若他還是不改,則可見他是一個不懂事的人。對一個不懂事的人,也要隨緣應機教化。這些都是大乘佛法中對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長此以往,嗔心就可漸漸減少乃至不起。

  四、精進

  佛法中所說的精進與平常人所說的努力是不同的,這是一種向上善的努力,要人離惡行善,希望做到諸惡莫做,衆善奉行的努力。

  如何才能修行精進呢?如何才能修善行,修行精進,是推動我們不斷去努力的力量;精進的反面即是懈怠,現出厭倦心,那是一種倒退的力量。通常情況下,願爲善的人多,爲惡的人少,但爲善時,經常會生起厭倦心,厭倦心一起,便不想再做了。精進是要不厭不煩的,才能修菩提心。如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都要把它做爲成佛的資糧精進去修。

  菩薩修精進,不同于世間法與小乘法,他要愛護衆生,以佛法去教化衆生,並且利益、撥度衆生,使得他們向善。這並非只是說幾句好話,或布施些東西,而主要是令他向善向上,解脫生死,圓成菩提。

  護法,在佛教裏是一個普遍的名詞,應該是護持正法之意,而並不是護持幾位出家人的法。事實上,沒有比好好地修學佛法、依教奉行,表現出佛教徒應有的精神風格是更好的護法了。不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好好地按照佛法的精神去實行,社會上一般人對于佛法的觀念就會變好,自然也就有利于佛法的存在,而使佛法得以發揚光大。但是,當遇到了特殊情況,有人要破壞叁寶、毀滅佛法,真正的佛弟子便要把它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努力去護持正法。若是沒有精進的力量,是辦不成的。

  有時我們要愛護衆生,衆生卻不接受好意,甚至好心不得好報,這往往是我們退心的原因。有許多護法,往往見到衆生的難度化,便生起了還是先求自度的心,如此菩提心便漸次退沒,終而退到小乘的境界中去。所以護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出相當的時間以及精力。因此佛法的精進,需從護衆生、護正法做起。但這要如何才不會有厭倦?必須是善根充足了,這才不會有厭倦心。

  真正的精進,是將目標定好後,就一直做下去不退,自然也就是精進。那應該是龜兔賽跑中,那只烏龜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毅力。所以說到精進,一方面不可太緊張,太緊張就不能持久。不要一下子想要完成大理想,當超過身體負荷的事也不要去做,否則容易出事。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懈怠。佛在世時,諸弟子門見佛、聽法、修行無厭,即是精進的表現。例如有些人初學靜坐時,往往想一坐便是很長一段時間,但往往坐過幾次,便不再感興趣。誦經也是一樣,一下子誦得太多,幾天後也就不想再誦了。所以不論是靜坐、誦經,最好是自始至終保持興趣,否則一旦生起厭倦心,也就不想在繼續下去了。因此,菩薩對決定要精進努力時,一定要想好再做。

  五、禅定

  初學禅的人,要知道修禅定的種種方法,修禅定的惟一方法是要有正念。我們如何來修正念?正念一起,容易得定。本來禅與定各有各的用法,必須修定達到了某種境界,有了那種經驗,才能夠得到禅定。但不論禅或定,最主要的是使得念不散亂。我們的念頭就好象一只好活動的小狗,你用繩子將它栓在樹上,它就會在那裏不停的東跑西跑,直到跑不動了,就躺下來睡覺。衆生的心念也是如此,除非是在睡眠狀態中,要不然不讓它東跑西跑是很難的。佛法有個方便法門,讓人想,但不能瞎想亂想,只是緊念一境。如此,心就不會東跑西跑了。

  一個人的念頭往這裏想想,那裏想想,這就是雜念,使雜念不起的方法很多,甚至外道也有很多方法,所以就佛法而言,“定”是一種方便而不是最高目標。我們常聽到很多修行的人講,他們在念佛、靜坐時妄念太多。事實上,衆生莫不都是在妄想分別。首先,讓心來照顧念頭,最初或許是念頭跑了自己還不曉得,當發現時不必緊張。先讓它回到老地方,然後看准它,時間一長,慢慢地就會有進步。因爲它還沒有跑遠,就能把它抓回來;而後,當它正准備跑開時,就立刻將它止住,最終將念能夠定下來。正知正念、就好象是兩個看門人,看守住我們的心識,使壞人不得破門而入。不散亂是正念;散亂了立刻就知道,這是正知。能正念、正知心就能安定。

  佛法中修各種功德,都是有方法的,比如修定,入定、住定、出定的方法都不相同,一個人不知道方法冒然去行事,很容易出事。所以要方便行禅,使心安定。初學的人,心不安定,就和普通人坐在椅子上一樣,說站起來就站起來了,不會發生問題。但若真的定下來後,起定就不是那麼隨便了。心不散亂,方可成就禅定。所以禅定最主要的是具有正知、正念,加上修定的方法。

  六、般若

  般若,即是智慧,真般若必須由悟而來,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爲了開悟。如何才能達到呢?必須具備一些條件,般若現前,先要有正見。但事實上,見不一定都是壞的,正見就是好東西。佛在鹿野苑初轉*輪時,說八正道,首先標明正見。佛法中所說的見,是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是一種堅定、堅固的見解。佛法的見,常用于不好的地方,例如邪見、身見、我見等,因此常勸人不要起見。一個人若是見解偏了,就好像人的眼睛出了問題,連路都看不清楚,東摸西摸地不知道會摸到什麼地方去。所以要想有般若,得先具有正見,沒有正見,真修行的人也會發生毛病。

  我們常說不要妄想分別,但事實上,佛法是有分別的。阿育王時代,曾有一次大會,大衆中有了小爭執,阿育王就去請問耆老,目健連就說,佛法是以分別說爲中心的。正悟了般若,我們稱之爲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在佛法中又被稱爲無分別智,離去一切分別戲論。但無分別智是從何而來呢?真正的般若有必須是從觀照般若而來。觀照,即是觀察、分別。這並不是完全沒有標准的分別,而是要于一切法中觀察、分別。所以無分別智是來源于分別智,也就是修慧的過程,又是從文字般若中得到的。

  要想擁有智慧,首先得從聞、思、修入手,欲得智慧,就要多聽聞,看經、研究、聽開示。但禅宗幾乎不走這條路子,他們認爲聽聞經教,會障礙開悟,《楞嚴經》中,阿難雖然多聞,當遇到摩登女時,險些毀了戒體。但事實上,這並非不應該多聞,而是聞的成分過多,修證的成分不夠。若多聞是病,佛就不應該說法了。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認識,真正的智慧,並非聽一聽就可以了,不聽聞要想得到智慧,恐怕不是那回事吧。龍樹菩薩說“井裏有水,若我們拿根繩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就可以打出水來”,就好比我們現在用潛水泵抽地下水一樣,否則的話,地下有水我們還吃不到。千經萬論,沒有說過不需要經過聽聞就可開悟的。我們現在的毛病,是聽而不修。每部經都是叫人修行。比如《阿彌陀經》,就是開示我們念佛法門的一部好經。因爲我們不照上面講的去做,以致于聽或修,成了兩回事。

  一個人的思想,假設歪曲不正,他的見解很難說是正確的。社會上很多人談到佛教時,很容易把佛法與固有的傳統思想結合起來,神佛不分。先前有了這種思想,所以談到佛法,很自然的就會表現出神佛和一的見解。一個人的前生,如一直都是修外道,有人說佛法,他或許根本就不想聽,同時他把自己原有的一套與它結和起來。過去的見解與思想影響,必須將它改正過來。但過去的見解往往又會影響到我們現在的見解。若過去的見解是正確的,現在要想得到正確的見解並非難事。所以當時世尊在說法時,有很多外道來聽佛說法,佛在度化他們時感到困難,是他們長時間以來一直是學習外道,思想、要求和見解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們很難了解佛法。一個人見解很強,本來信耶稣,後來即使改信佛教,思想上往往不知不覺還會歸到神教上去。我們現在的見解,就會影響到今後乃至將來,爲此我們要建立起正見,也就是具有智慧的思想。

  

《略談佛教的六度(演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