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不会因对他好而他不但不领情反而骂你一顿而大感生气。由于病人为病痛所缠,已是昏头昏脑,甚至是神经失常,我们只有同情他,并设法救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也就不会生嗔心了。
儒家也教我们当有人对不起自己时,就应该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如果有,马上改,以后加倍对他好。若他还是不改,则可见他是一个不懂事的人。对一个不懂事的人,也要随缘应机教化。这些都是大乘佛法中对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长此以往,嗔心就可渐渐减少乃至不起。
四、精进
佛法中所说的精进与平常人所说的努力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向上善的努力,要人离恶行善,希望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努力。
如何才能修行精进呢?如何才能修善行,修行精进,是推动我们不断去努力的力量;精进的反面即是懈怠,现出厌倦心,那是一种倒退的力量。通常情况下,愿为善的人多,为恶的人少,但为善时,经常会生起厌倦心,厌倦心一起,便不想再做了。精进是要不厌不烦的,才能修菩提心。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都要把它做为成佛的资粮精进去修。
菩萨修精进,不同于世间法与小乘法,他要爱护众生,以佛法去教化众生,并且利益、拨度众生,使得他们向善。这并非只是说几句好话,或布施些东西,而主要是令他向善向上,解脱生死,圆成菩提。
护法,在佛教里是一个普遍的名词,应该是护持正法之意,而并不是护持几位出家人的法。事实上,没有比好好地修学佛法、依教奉行,表现出佛教徒应有的精神风格是更好的护法了。不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好好地按照佛法的精神去实行,社会上一般人对于佛法的观念就会变好,自然也就有利于佛法的存在,而使佛法得以发扬光大。但是,当遇到了特殊情况,有人要破坏三宝、毁灭佛法,真正的佛弟子便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努力去护持正法。若是没有精进的力量,是办不成的。
有时我们要爱护众生,众生却不接受好意,甚至好心不得好报,这往往是我们退心的原因。有许多护法,往往见到众生的难度化,便生起了还是先求自度的心,如此菩提心便渐次退没,终而退到小乘的境界中去。所以护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出相当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佛法的精进,需从护众生、护正法做起。但这要如何才不会有厌倦?必须是善根充足了,这才不会有厌倦心。
真正的精进,是将目标定好后,就一直做下去不退,自然也就是精进。那应该是龟兔赛跑中,那只乌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毅力。所以说到精进,一方面不可太紧张,太紧张就不能持久。不要一下子想要完成大理想,当超过身体负荷的事也不要去做,否则容易出事。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懈怠。佛在世时,诸弟子门见佛、听法、修行无厌,即是精进的表现。例如有些人初学静坐时,往往想一坐便是很长一段时间,但往往坐过几次,便不再感兴趣。诵经也是一样,一下子诵得太多,几天后也就不想再诵了。所以不论是静坐、诵经,最好是自始至终保持兴趣,否则一旦生起厌倦心,也就不想在继续下去了。因此,菩萨对决定要精进努力时,一定要想好再做。
五、禅定
初学禅的人,要知道修禅定的种种方法,修禅定的惟一方法是要有正念。我们如何来修正念?正念一起,容易得定。本来禅与定各有各的用法,必须修定达到了某种境界,有了那种经验,才能够得到禅定。但不论禅或定,最主要的是使得念不散乱。我们的念头就好象一只好活动的小狗,你用绳子将它栓在树上,它就会在那里不停的东跑西跑,直到跑不动了,就躺下来睡觉。众生的心念也是如此,除非是在睡眠状态中,要不然不让它东跑西跑是很难的。佛法有个方便法门,让人想,但不能瞎想乱想,只是紧念一境。如此,心就不会东跑西跑了。
一个人的念头往这里想想,那里想想,这就是杂念,使杂念不起的方法很多,甚至外道也有很多方法,所以就佛法而言,“定”是一种方便而不是最高目标。我们常听到很多修行的人讲,他们在念佛、静坐时妄念太多。事实上,众生莫不都是在妄想分别。首先,让心来照顾念头,最初或许是念头跑了自己还不晓得,当发现时不必紧张。先让它回到老地方,然后看准它,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会有进步。因为它还没有跑远,就能把它抓回来;而后,当它正准备跑开时,就立刻将它止住,最终将念能够定下来。正知正念、就好象是两个看门人,看守住我们的心识,使坏人不得破门而入。不散乱是正念;散乱了立刻就知道,这是正知。能正念、正知心就能安定。
佛法中修各种功德,都是有方法的,比如修定,入定、住定、出定的方法都不相同,一个人不知道方法冒然去行事,很容易出事。所以要方便行禅,使心安定。初学的人,心不安定,就和普通人坐在椅子上一样,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不会发生问题。但若真的定下来后,起定就不是那么随便了。心不散乱,方可成就禅定。所以禅定最主要的是具有正知、正念,加上修定的方法。
六、般若
般若,即是智慧,真般若必须由悟而来,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开悟。如何才能达到呢?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般若现前,先要有正见。但事实上,见不一定都是坏的,正见就是好东西。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时,说八正道,首先标明正见。佛法中所说的见,是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是一种坚定、坚固的见解。佛法的见,常用于不好的地方,例如邪见、身见、我见等,因此常劝人不要起见。一个人若是见解偏了,就好像人的眼睛出了问题,连路都看不清楚,东摸西摸地不知道会摸到什么地方去。所以要想有般若,得先具有正见,没有正见,真修行的人也会发生毛病。
我们常说不要妄想分别,但事实上,佛法是有分别的。阿育王时代,曾有一次大会,大众中有了小争执,阿育王就去请问耆老,目健连就说,佛法是以分别说为中心的。正悟了般若,我们称之为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在佛法中又被称为无分别智,离去一切分别戏论。但无分别智是从何而来呢?真正的般若有必须是从观照般若而来。观照,即是观察、分别。这并不是完全没有标准的分别,而是要于一切法中观察、分别。所以无分别智是来源于分别智,也就是修慧的过程,又是从文字般若中得到的。
要想拥有智慧,首先得从闻、思、修入手,欲得智慧,就要多听闻,看经、研究、听开示。但禅宗几乎不走这条路子,他们认为听闻经教,会障碍开悟,《楞严经》中,阿难虽然多闻,当遇到摩登女时,险些毁了戒体。但事实上,这并非不应该多闻,而是闻的成分过多,修证的成分不够。若多闻是病,佛就不应该说法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认识,真正的智慧,并非听一听就可以了,不听闻要想得到智慧,恐怕不是那回事吧。龙树菩萨说“井里有水,若我们拿根绳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就可以打出水来”,就好比我们现在用潜水泵抽地下水一样,否则的话,地下有水我们还吃不到。千经万论,没有说过不需要经过听闻就可开悟的。我们现在的毛病,是听而不修。每部经都是叫人修行。比如《阿弥陀经》,就是开示我们念佛法门的一部好经。因为我们不照上面讲的去做,以致于听或修,成了两回事。
一个人的思想,假设歪曲不正,他的见解很难说是正确的。社会上很多人谈到佛教时,很容易把佛法与固有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神佛不分。先前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谈到佛法,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神佛和一的见解。一个人的前生,如一直都是修外道,有人说佛法,他或许根本就不想听,同时他把自己原有的一套与它结和起来。过去的见解与思想影响,必须将它改正过来。但过去的见解往往又会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见解。若过去的见解是正确的,现在要想得到正确的见解并非难事。所以当时世尊在说法时,有很多外道来听佛说法,佛在度化他们时感到困难,是他们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学习外道,思想、要求和见解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很难了解佛法。一个人见解很强,本来信耶稣,后来即使改信佛教,思想上往往不知不觉还会归到神教上去。我们现在的见解,就会影响到今后乃至将来,为此我们要建立起正见,也就是具有智慧的思想。
《略谈佛教的六度(演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