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水陸法會簡介(慧聞)

  水陸法會簡介

  慧聞

  水陸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規模最大、功德最殊勝的法會之一。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 有的叫水陸道場,水陸齋。其意義逐句解釋如下: 1、[法界]是指諸佛與衆生本性平等,理常一故,通稱法界。2、 [聖凡]是指十法界中的四聖,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 畜生、餓鬼、地獄。 3、[水陸]是指水陸空叁界衆生居住受報之處。空中飛行之衆生須依陸地而休息,故包括于陸地而稱水陸。 4、[普度]是指悉皆度化六道衆生,使之解脫饑餓之痛苦。 5、[大齋]是指不限製的給予衆生飲食。 6、[勝會]是法施之意。除布施衆生飲食外,又有誦經持咒之法施,令受苦衆生心開意解,得法水之滋潤,故名勝會;又[會]者聚集之意,救度者與被救度者集會于一堂, 飲食與佛法都在一起,故名爲會。即是說,憑啓建水陸法會普度大齋之功德,超度六道中受苦衆生,使之離苦得樂,趣入佛道。因爲這種佛事是以供飲食爲主,爲超度水陸一切亡魂而設。水陸法會所需要達到的目的有叁點:一是對先亡者祖先幽靈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將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屬,得以延壽增福。叁是救濟六道衆生普超叁界。

  水陸法會的緣起,據《釋門正統》記載:相傳梁武帝夢見一位神僧告訴他,六道四生受苦無量,爲何不作水陸齋普濟他們?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但該如何普濟法,梁武帝問了很多僧人,他們都說不知道。醒來後,梁武帝又問寶志禅師,禅師建議他廣尋佛教經論,將會有個結果。于是,梁武帝把許多貝葉經搬到法雲殿,早晚披覽,經過叁年時間,撰成水陸儀文。隨即在金山寺依儀修設。梁武帝親臨法會,並诏僧佑律師宣讀儀文。這是水陸法會的肇始。

  又據《佛祖統紀》卷叁十叁載,水陸法會經周、隋變亂後不在實行。唐高宗鹹亨中(670-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師夢中受異人指點,得到梁武帝所撰儀文,水陸齋會遂流行天下。宋神宗熙甯中(1068-1077),東川楊锷根據梁武帝儀文,撰成《水陸儀》叁卷,盛行于世。元佑年(1093年)蘇轼爲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撰《水陸法像贊》十六篇,稱爲“眉山水陸”。南宋時,史浩路過金山,見水陸法會之盛,乃施田一百畝,作《儀文》四卷,四時啓建水陸大齋,稱爲“北水陸”。南宋末,志磐又根據史浩的《儀文》續成《新儀》六卷,稱爲“南水陸”。由此可見,水陸法會是宋代興盛起來的。

  元代和明代對水陸法會都極爲重視。明代的株宏見“北水陸”儀文前後錯雜,施行時也隨意變化,于是取“南水陸”儀文重加訂正。成爲《水陸修齋儀軌》六卷。清代的咫觀又撰《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法界聖凡水陸大齋*輪寶忏》十卷。現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間儀潤彙集株宏訂正的《水陸儀軌》。

  水陸法會有叁大特點:一是時間長,多則四十九天,少則七天,最少也要叁天。二是規模大,參加的僧人可多達千人、叁兩百人,起碼不得少于七八十人。叁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種常見法事無不包括在內,還要在內壇懸挂多則兩百余幅,少則一百二十幅“水陸畫”。這些畫需要寬敞的大殿才能挂得下,因此,舉辦這樣的法會,非大寺廟莫屬。

  “水陸畫”可分爲叁類:一是佛教系統的諸佛菩薩、諸天、明王、羅漢、護法神等。二是道教和中國民間神祗,如叁清、十二真君、五嶽、二十八宿、六丁六甲、八仙等。叁是佛道和民間信仰並已漢化的龍王、閻王、六道中的畜生、餓鬼和其他鬼魂等。

  在法會上懸挂“水陸畫”中的某些畫幅,就是代表要召請的某些“尊神”。再經法事儀式召請光臨赴會。法會後再恭送,送畢,將畫幅取下卷好下次再用。這是一種專用的佛事人物畫,平時不能挂,更不能拆開單幅挂。

  水陸法會需要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七晝夜之中,諷誦經典。水陸法會分七個壇場,其實是一堂整體的佛事,每一壇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爲水陸法會,每日分叁時,至總回向壇宣讀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將每日所誦經典功德回向。齋主們隨自己發心,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就是最大的功德。誦經功德貴在自己的發心虔誠。發心愈大,虔誠愈深,則功德廣大愈是無可限量。

  水陸法會的道場分爲外壇和內壇。外壇多設于環繞大殿或法堂的廂房配殿中,是念經誦佛的壇場,遠不如內壇熱鬧,僅爲法會烘托氣氛。內壇多設于寺廟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會活動的主要壇場,前來觀看的人特別多。現將外壇和內壇的情況具體介紹如下。

  外壇六個壇場安排的內容和形式:

  大壇,由二十四衆僧人拜誦《梁皇忏》。所以又叫“梁皇壇”。此壇上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像,均有菩薩、羅漢等脅侍,兩側挂護法四天王像,後面挂十殿閻王及判官像。主壇供上述叁佛和觀世音菩薩、城隍老爺牌位,壇前安置誦經用的經臺和香、花、水、果、燈等供品。

  諸經壇,由七衆僧人諷誦諸經。此壇後上方挂與大壇相同的叁尊佛像,兩側挂護法神像。主壇供觀音菩薩立姿塑像,並內置有《法華經》的經函。

  淨土壇,由七衆僧人誦“阿彌陀佛”聖號。主尊爲阿彌陀佛立姿塑像,後挂極樂淨土圖。此壇兩側牆壁上,張貼有許多黃紙寫的蓮位牌,其文爲:佛力超薦***生蓮之位。

  華嚴壇,由兩衆僧人閱《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壇主尊爲毗盧遮那佛,兩側爲文殊、普賢二菩薩。主壇上還供內藏《華嚴經》的經函,經壇上置誦經的經卷。

  瑜珈壇,即施食壇,僅供夜間施焰口時使用,僧人由各壇臨時抽調。

  有的水陸法會不設瑜珈壇,而設藥師壇。此壇兩側牆壁上,張貼有許多紅紙寫的“消災條”,上書“佛光普照***長生祿位”,誦讀《藥師經》之用。

  另設監壇一名,指揮內外壇一切事宜,相當于現場調度,名額計算在外壇內。以上外壇六壇人員共四十八名。

  水陸法會分爲內壇佛事及外壇佛事,若論法事內容,重點則在內壇。內壇佛事從法會第叁天淩晨二時起,可以說內壇佛事主要是與四聖六凡交流,是整個水陸的心髒。由于內壇佛事繁重,加上主法者必須專心觀想,因此內壇必須結界,以防外人闖入壇場,故由壇主以上之功德主代表所有功德主參加禮拜佛事。

  內壇的活動主要有灑淨、結界、遣使發符,請上堂、請下堂、供上堂、供下堂、奉浴、授戒、施食、送聖和放焰口等,道場按七天進行:

  第一天, 大殿左前方樹起“啓建法界聖凡冥陽普度水陸大齋勝會道場”功德寶幡。叁更時對外壇“灑淨”,即遍灑法水並誦咒,使之成爲淨土。四更時對內壇“結界”,即誦咒施法,使內、外壇均與外界隔絕,不受幹擾。五更“遣使發符”,即派遣鬼使神差發符,上呈佛、菩薩及所有天神,下召六道衆生,都請來赴會。

  第二天,四更時“請上堂”,“上堂”是能施法力超度衆生的諸佛、菩薩、羅漢、明王、諸天及道教神仙等。其請法,即是在念誦聲中,恭恭敬敬地將這些“上堂”畫像懸挂起來。五更“奉浴”,即安排盛有香水的浴盆,爲請來的諸位“上堂”沐浴,以便齋戒。

  第叁天,四更時“供上堂”,即請諸位“上堂”正式臨壇開會。辦法是:在畫像下設供桌,桌上爲設名號牌位及燈、香、花、果等。正中供桌上方,中挂毗盧遮那佛像,左挂釋迦牟尼佛像,右挂阿彌陀佛像;供桌前安置四個法臺,臺上放磬、鈴和經典等。座上爲法會四位主持人:主法、正表、副表和齋主。五更“請赦”,即請神佛大發慈悲,使齋主之先亡父母及六道衆生脫離地獄諸苦難。午時設齋,請包括雲水僧在內的所有僧人就齋,名爲“齋僧”。第四天, 叁更時“請下堂”,也是用挂畫的方式,把居住在地面、水中的神靈和待超薦的六道衆生請來。四更時“奉浴”。五更時“說戒”,即說明此會遵守的戒條。第五天,四更時僧衆合誦《信心銘》。五更時“供下堂”。午時齋僧。第六天,四更時主法親祝“下堂”。午前放生。第七天,五更時普供“上下堂”;午時齋僧;未時迎“上下堂”到外壇;申時“送聖”,即將法會的文告、符牒一律焚化,爲“上下堂”送行。法會就此結束。

  在這七天中,第六夜必須放“五方焰口”,即針對東西南北四方和地下幽冥的焰口。這臺焰口規模最大,全體僧衆一律參加,爲水陸法會功德大圓滿的高潮。

✿ 继续阅读 ▪ 言過其行(法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