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在青天水在瓶(肖瑤)

  雲在青天水在瓶

  肖瑤

  一、

  黃牆碧瓦的寺院,寬大灰褐的僧服,莊嚴巍峨的殿堂,與我們的生活距離遙遠。然而,在《文化名家話佛緣》裏,魯迅、老舍、弘一、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恺、梁思成、張大千、汪曾祺、趙樸初、季羨林、張中行、賈平凹、史鐵生、余秋雨、蔣子龍、韓少功、馮骥才、吳冠中、姜昆、周國平、李存葆、車前子等人的文字,卻那樣近地把佛教智慧與人生體驗,呈現在我們眼前。原來佛教文化對于人生與藝術充滿了滋養。

  二、

  雖然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但是,當月亮的光輝照耀大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時,每條江河裏,都會出現月亮的影子。“菩薩清涼月,流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這是一輪何其清涼、智慧、具有解脫精神的月亮!

  《文化名家話佛緣》中,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師的資助下,開始讀書識字;李叔同告別了翩翩佳公子的生活,開始了嚴謹、清苦的修行生涯;張大千在成爲名畫家之前,剃發出家,當了一百天的和尚;金庸讀《金剛經》深受教益,因此,他的武俠小說中出現了許多修爲甚高的高僧;在洛杉矶,姜昆邂逅了擁有“法喜“的李娜;佛國聖地五臺山的一次車禍,讓蔣子龍重新思索人生;散文家梁衡與佛家居士、前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在釣魚臺結下甚深的因緣;賈平凹在泾河灘上尋找到一尊佛像,他的欣喜是什麼樣的;余秋雨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參訪聖地,心靈如何感悟;池莉爲何不曬太陽,偏要到興福寺曬月亮;韓少功從《壇經》讀出了空谷足音;航鷹在臺灣訪問慈濟會的證嚴法師,她明白了“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北京大學的才子,爲何要隨師學禅並斷發出家;……

  不同的手指,在這裏,指向了同一輪月亮。譬如一月印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

  叁、

  人生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同的人生階段,人面對不同的問題,並且各自求解。問題解決得越好,人生成就得越大。取得大成就的人,比平凡的人面對的問題更多。

  雨天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在大地上看,烏雲壓城城欲摧;但是當人沖破烏雲的籠罩,到達萬米的高度時,開闊的視野裏,卻是萬裏無雲萬裏天。

  同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高度決定視野,視野決定心胸,心胸決定做法,做法決定成就。

  《文化名家話佛緣》的作者們,在生活與工作中,同樣遭遇煩惱、憂愁、焦慮、傷痛……。與衆不同的是,借助佛教的智慧,他們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讓心胸能夠容納這些問題,讓心靈保持“萬裏無雲萬裏天”的良好狀態,然後,豁達、清醒地面對這些問題,超然、冷靜地處理這些問題。

  四、

  唐時,李翺向惟俨禅師請教何謂佛法智慧。惟俨禅師用手指上下,問,懂得麼?李翺說不懂。惟俨禅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真正的智慧,就是自自然然。青天之上,白雲飄動,隨風舒卷;水在瓶中,清澄如鏡,如如不動。雲動水靜,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透澈,多麼自然、恬靜的境界。

  《文化名家話佛緣》中的文字,隨和、自然、清新、恬靜。比起詩歌、小說來,這些紀實的散文,更真實可信,更貼近心靈。在這些名家的啓示下,我們發現,佛教的智慧是實用之學,而非“表演秀”。

  這一切,來得自然親切,同樣是“雲在青天水在瓶”。

  五、

  讀《文化名家話佛緣》,想起了博爾赫斯的《沙之書》,無始無終,你可以從任一篇文章開始;想起了古代寫詩作文如行雲流水,有神出鬼沒之妙,旁人不可企及的佛家居士,諸如李白、王維、白居易、蘇轼……;想起近代的風雲才子李叔同、蘇曼殊……;想起了遙遠的敦煌、雲崗、龍門;想起了佛家的經典詩偈:“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雲在青天水在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