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鍾醒世人
孫贇
清代小說《紅樓夢》自問世以來深受讀者歡迎,不少人說它淆亂人心,萬萬讀不得;也有說它如暮鼓晨鍾喚醒癡迷衆生,有大功于天下。那麼,到底該如何解讀這部巨著?我認爲,對該書所傳達的重要理念,應作佛法的觀照,庶幾能得出較爲客觀的結論。
在高鹗對《紅樓夢》的續本中點明大石幻化的賈寶玉是來到塵世曆劫的,目的是磨出他自性的光明,圓成他的正覺,可見觀照《紅樓夢》中主人公賈寶玉的種種作爲,要以佛法的眼光參勘。這部《紅樓夢》又名《情僧錄》,講述的是寶玉因色悟空,脫去塵垢而得正果的故事,書裏有關佛法感悟的文字處處可見,惜乎有些讀者未能認真發掘。我之所見亦甚膚淺,然願不避淺陋簡略談談,以就教于方家。
1、好事多磨,轉瞬成空
《紅樓夢》開篇有一僧一道向女娲補天棄而未用的一塊石頭之說,世間的事都是好事多磨,轉瞬成空。但這塊棄石凡心已熾,懇求哀告僧道將其帶到世上經曆一番,兩位祖師非常慈悲,便恒順了他的要求,攜他到繁華富貴之地,盡享溫柔安樂之福,于是,棄石幻化爲賈府的寶貝哥兒,銜玉而生。表面上看,寶玉得遂心願,享受到世人們所期盼的一切,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他日日活在家族漸趨衰敗,群芳日散的折磨中,而往昔赫赫揚揚的大家族一經巨變就家破人亡,如那樹倒猢狲散。至于寶玉所最挂念勞心的群芳,也是飄散如煙,落得個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結局。寶玉來到塵世後的經曆,無可置疑地驗證了兩位大祖師當初對其有關人生真相的開示:好事多磨,轉瞬成空。通覽全書,若能契入作者啓迪的妙理,則可明白其眼界之高,心念之慈。世人所迷執者多般,但榮華富貴,男女情愛,實爲人生之要。作者用生花妙筆寫下這部奇書,使人們感悟到宇宙人生畢竟歸空的真理,前半部的繁花似錦、熱熱鬧鬧與後半部的落紅成陣、淒怆孤寂的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人産生頓悟的大智慧。
2、好了歌
《紅樓夢》開頭部分寫了一段甄士隱悟道的奇異文字,士隱感人生之苦,正迷悶之時,僧道祖師飄然而至,向他唱道:“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士隱聽後,大徹大悟,立即作了一首《好了歌注》,歌注末尾說,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做嫁衣裳。于是,大祖師印證了他已悟道,遂相伴飄然而去。這裏作者以菩薩心腸,金剛手腕,將世人所癡迷的功名、金銀、嬌妻、兒孫等諸相破除,去妄便顯真,這個真就是無有挂礙,了了分明的吾人真真安頓處,即歌注裏所說的家鄉,無奈世人甯肯認他鄉作爲故鄉,到頭始信平生被眼瞞。
3、葬花詞
《紅樓夢》裏的才女林黛玉有首著名的葬花詞,不少人喜歡從詩歌鑒賞的角度去看,實則這首詞是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宏觀體認,花謝花飛,盛衰無常,由落紅點點,知春已無多,這種短暫、虛幻的感受,只有以深情細膩的慧眼悲心才能體認 ,“一旦飄泊難尋覓,花落人亡兩不知 ”,沈浸在這以智慧觀照的五蘊皆空境界中,初初醒悟的人是悲從中來,寒涼刺骨;大醒悟的人是破迷得樂,超脫羁絆。
4、赤條條來去無牽挂
寶玉聽戲文裏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挂”的句子,一瞬間悟到著甚悲與喜,回頭細想真無趣,禅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挂,就對寶玉産生了大震撼,使其一念斷處,回光返照,頓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但隨即在外境的吸引下,此心又陷入攀緣,仍在聲色香味觸法之中打轉。時喜時悲,煩煩惱惱。可見即使有殊勝機緣能與本來面目觌面相逢,但若不善保任,依舊會失卻掌中珠。故而,只有體悟了真如本性且刻刻綿密保護,才能活得潇潇灑灑,自在無礙。
一部《紅樓夢》苦口婆心勸導世人,其根本的開示原則即如《心經》所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爲了顯空,作者不惜大寫空幻的繁華色相,若是讀者不能以慧眼破妄顯真,因色悟空,反會更執著于書中鏡花水月,迷而不悟。安得寒山寺的清涼鍾聲喚醒夢中的世人,共登覺域。
作者的菩薩心腸並非是使衆生在因色悟空後陷入頑空,而是讓衆生在體悟到宇宙人生真相後,以更加智慧超脫的的心態面對人生,隨緣自在,自覺覺他,同沾法益。正如印光大師開示的學佛之人要敦倫盡分、閑邪存正,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努力做好人天師表,弘揚佛陀的無限光明與慈愛,踐履普惠世人的人間佛教,實現至善圓滿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