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與社會(今良)

  淺談佛教與社會

  今良

  佛教是由教主、教徒、組織、場所和佛陀所說的法組成的一個社會實體。他與社會是密切聯系的,與社會是相輔相成的。

  釋迦牟尼佛在出家之後,經過五年的參訪,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他在成道時說道:“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于是釋迦牟尼佛決心把他覺悟的真理告訴世人,讓世人都在佛法的恩澤下得到解脫。這樣就開始了他度化衆生,建立佛教僧團的決心和行動。

  佛陀爲了救度衆生,經過四十九年的教化,說法叁百余會,直到八十歲時,快要進入涅槃了,還在涅槃的那天晚上爲弟子講法。他的這種精神不正是爲衆生而奉獻的一種寶貴精神嗎?佛教就是爲了利益社會,爲了服務于社會才出現在這個社會上的,佛教是把衆生運到解脫彼岸的一只船。有人認爲佛教的思想是消極的,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宗教,這個人是因爲不了解佛教才會這麼說的。佛教的進取精神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比的,佛教處處爲真理而教化衆生。佛教對社會的貢獻是很大的。

  一、佛教的世界觀與社會

  佛教認爲世界萬物都是因緣而生,又因緣而滅。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任何一種事物都是如此。這種生滅現象和事物的起因合在一起就是因緣法。譬如一棵樹,需要把種子種在土壤裏才可長出小樹。種子就是因,土壤和澆水就是緣,因緣合和才會有這棵樹。

  一個社會也是如此,他是由因緣合和而成,不是憑空而有,所以這個社會就是要大家共同來創造。佛教說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因此佛陀廣開方便門,使衆生破迷開悟,解脫煩惱的縛束。自利利人,這是菩薩的修行目的,自己解脫,也讓衆生都能得到解脫。這是佛教對因緣所生法有深刻認識,才會對衆生同佛一樣看待。

  《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是行願品中第九願中的話,是佛陀教化菩薩要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已任,這也是佛教對社會的認識。經中又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這裏佛告訴菩薩,衆生是成就佛道的根本。這與佛教的緣起論是符合的,因緣是互相的,你所願所行是善是美,將來的果報也是善是美,是相互作用的。

  佛教把利益社會作爲自己的責任,把衆生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正是佛教對世界認識的反映。這也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寫照。

  二、佛教戒律與社會

  佛教的戒律是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的一部分,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法,都離不開戒這個根本。對修行者而言,戒是無上菩提本,長養菩提諸善根,是解脫的根本;對社會而言,佛教的戒律,對社會的安定起到了保障作用,爲人心的淨化,道德的提升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佛教的不殺生這條戒,正是佛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具體體現。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一切衆生從無绐以來都曾互爲父母,那麼殺害衆生,等同于殺害父母,就與儒家的不孝相同。

  不殺生是天下安定的因,是保障社會的先決條件。因此佛教提倡放生,放生不但使生態環境得到淨化而走向平衡,同時使人心向善。元末明初時,天下刀兵四起,國無甯日,生靈塗炭,有人因此向一位隱居山林的修行人問,有何辦法可使刀兵諸災消除。修行人告訴他,欲知天下刀兵之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衆生都在因果輪回之中,今生你殺他,來生他殺你,這樣怨怨相報無有了期。若天下人都不殺生,那麼刀兵之災就會消除。

  其次佛教的不偷盜這一條戒,對于國家的富強有著保障作用。不偷盜的人將來會得到富裕的果報。偷盜不但會對社會造成損害,而且自己也會觸犯法律,受到法律製裁。因果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

  阿含經有偈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戒律對社會的貢獻很多,今就其殺生戒與偷盜戒略述其對社會的貢獻。

  叁、佛教的科學藝術與社會

  佛教的智慧如大海一樣廣闊無邊,他對社會的貢獻是無限的。佛法在世間,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廣設方便,讓衆生在佛的恩澤下得到解脫。

  《六祖壇經》中的“般若品第二”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這是六祖慧能禅師開示佛子修行的法寶。菩提是在每一處都具備,只是修行人自己知見正與邪,就有出世之說。本性是沒有出入的,因知見的邪正而說出入。佛教並非是脫離社會,而是離開煩惱無明的染縛。

  佛教對社會的貢獻,說明了佛教並非脫離社會,佛教思想也不是空洞的玄談。唐代科學家僧一行,他不但是一位道德高深的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他組織並領導了在全國十二個點對北極高度和日影長短的測量。這種測量也就是對子午線的實測。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科學家。

  在藝術方面,佛教的寺院建築把印度與中國傳統風格相融合,對于今天建築業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據《中國通史綱要》記載:洛陽的龍門石窟,現存石窟1352個,佛龛750個,造像97000余尊,而奉天寺的石雕佛像是最著名的代表作,這些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敦煌的莫高窟,現存有彩畫的石窟計492個,這些龍門和敦煌的作品,是藝術家們把印度與中國傳統手法相結合的高度創作,是舉世的珍寶。

  佛法是爲利益一切衆生的,而要衆生接受佛教,就要有種種方便法門教化衆生。佛教在社會中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他對社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佛教僧團與社會

  佛教中有叁寶,僧人就是其中一寶,可見僧人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佛法的住世,要依靠僧人來傳承和弘揚,因此僧寶在沒有佛陀住世的時代顯得非常重要。

  僧團作爲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引導作用。佛教的“六和敬”精神,是與中國傳統的“和”文化相呼應。中國人提倡“以和爲貴”的美德,而佛教也有“六和敬”的精神,這是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所謂“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六和敬”是僧團共修的一個規約,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種體現。

  僧團作爲社會的一個特殊部分,爲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曆史上有許多愛國愛教的僧才,他們對國家的和平發展作出了光輝的貢獻,對佛教也有相應的貢獻。唐代就有少林僧兵救唐王李世民的傳說;近代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他們爲國家的強大與和平盡了自己應有的力量。社會上許多名人志士曾接受過佛教的教育而成爲一代名人。隋文帝楊堅年輕時代曾受一位比丘尼的教導,使他在日後統一中華的偉大壯舉中有了堅實的基礎。清代順治皇帝曾拜玉琳法師爲國師,終使自己成爲一代明君。中國武術冠軍趙常軍,曾在海燈法師座下學習過武術。

  佛教對于社會人才的培養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正因爲佛教的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進取精神,所以僧人在人們的心目中有一種引導作用,激發人們奮發向上。

  種種事實證明,佛教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他對社會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有佛法的社會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佛教與社會是協調發展的,佛教並非是與社會脫離的世外桃源,而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一個良好藥方,也是把世人引到解脫輪回的彼岸的一只船。

  把佛法介紹給社會,是每一位出家人的義務,這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佛教的需要。佛法興盛,國家才會更加興盛。當知在這距佛滅度二千多年的末法時期,僧人的責任是多麼艱巨。讓每一位佛弟子都發出光和熱,把世人的心照亮,把社會建設得更美好,人人都能在佛的恩澤下解脫生死。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