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觀
聞傑
一、人生問題的意義
人生觀,是我對于人生的價值、意義,和個人立身處世態度的一種看法或見解。
諺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對環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對人生的見解亦各異。
譬如說,有人認爲人生快樂,有人認爲人生痛苦。有人積極進取,有人消極悲觀。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們是及時行樂,盡情享受呢?還是悲觀厭世,追求解脫
我們是努力進取,發奮創造呢
還是憑天由命,得過且過
再進一步說,生命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生命的價值何在
意義又何在
難道說一個人竟是無緣無故的生到世間,昏昏昧昧的度過一生,然後叁寸氣絕,一切斷滅嗎
生命如果當真如此,則生命還有什麼意義?人生如果僅只爲了享受,或終生充滿痛苦,則生命還有什麼價值
關于這些,多少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個答案,然而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並且都還沒有說出它的究竟來。
進化論者說,人是猿猴進化而來的。高級動物既是低級動物進化而來,也就難怪唯物論者要高呼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因而導致出人類鬥爭殺伐的悲劇了。
某些宗教家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創造,人的窮達禍福若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祗主宰,則個人的行爲意志尚有什麼價值
早在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印度的思想界有所謂外道六十二見——外道對人生問題的六十二種見解,我們來看看最著名的幾位大師,他們對人生問題的看法:
1、富闌那迦葉——他是一位懷疑論者,他以爲人生的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准,不過因社會習慣而來。因此,社會習慣所謂善惡,未必就是真善惡,所以爲善爲惡不應有業報。
2、末伽梨拘舍羅——他是主張宿命論者,他以爲人的行爲及命運,皆受自然法則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所以人若求解脫,只有聽其自然,到了命中注定該解脫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因此他主張一切聽于命運。
3、阿夷多翅舍欽婆羅——這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論者,他主張人生由四大地水火風四種物質構成。物質之外,便無生命。人死之後,一切斷滅。所以他主張人應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倫理道德。
4、浮陀迦旃延——他主張心物二元不滅論,他說人生由七種要素地水火風苦樂生命合成,生死僅爲七要素集合離散現象,七要素本身並不因此而有生滅。
這些見解,或爲無因論,或爲斷滅論,皆有所偏,而非中道。
千古以來,能說出我人的生死由來,人生的價值意義的,只有釋迦牟尼世尊。他以至高無上的智慧,洞見叁界有情的因果與六道輪回的真相,把宇宙人生之迷,作了個圓滿的解答。世尊對人生問題作何解釋呢?這應先自人的生死由來說起。
二、佛性與妄心
釋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世尊雲:“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世尊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智慧德相是什麼呢
原來智慧德相,就是萬德萬能的佛性。
佛性又稱真如、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實相等。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它就是我們各人原具的本性。
這種本性,本來就具足萬德萬能。它靈明洞徹,湛寂常恒,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二,但由于無始以來,被妄想執著掩蔽了本體,使具足的德性不能顯現。
這好比一面光明的鏡子,蒙上了塵垢,蓋沒了鏡體固有光明。不過鏡面雖蒙塵垢,而其原具的光明並沒有損減,一旦揩去塵垢,光明依然可以顯現。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來靈明洞徹,萬德萬能,但因妄想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回六道。
這種妄想執著又稱無明,無明梵語尾爾,意思是指暗鈍之心。暗鈍之心並非指我人的肉團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別、認識、對境攀緣的妄心。
事實上。佛性與妄心,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原本不是兩樣東西,但因有了真妄、動靜、明暗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別。
性譬如水,心譬如波,水是靜態,水靜則明朗;波是動相,波動則昏亂。水是體,體則真實不變;波是相,相則虛幻生滅。這其中雖有動靜明暗真妄之別,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
靈明洞徹,湛寂常恒的本性,只因妄想執著,成爲妄心。
這妄心,就它的暗鈍來說,叫做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做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做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做煩惱。
總之,無明、業障、習氣、煩惱,都是虛妄生滅幻化,不實的東西。
關于妄心的作用,大乘義章中有一段說明:“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
這就是說,我們萬德萬能,靈明洞徹的本性,因爲妄想執著,而幻生起一種不明的幻覺無朝,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相續相牽,熏習不已,便成了阿賴耶識。
因此,就使我們原始清靜純真的本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這識再因妄想而起概念——佛法上稱爲阿賴耶識中的見分。
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佛法上稱爲阿賴耶識中的相分——這樣一來,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就因無明,而發生變化。
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風而起了波紋——幻相,這時,本性已因無明的汙染而成識,此識中又有了兩種分別,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想,又稱相分;一者是緣其幻相的見照作用——見分。
有了相分見分的幻覺後,接著又起了一種錯覺——末那識的産生。
末那識不知道相分見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執著見分爲我——我之能見;執著相分爲我所——我之所見。
如是執著不已,攀緣不息,由這個錯覺的我而攀緣,分別,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愛,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惡。
于是由此中更産生了一種虛妄的想像——意識。意識出現之後,喧賓奪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並把阿賴耶識和未那識也置之腦後。
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去胡作亂爲。同時,意識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識。
藉著這批助手的力量,貪圖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而有貪、嗔、癡、慢、疑諸煩惱。由此而造下無量善惡之業。
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本來幻化不實,當人生四大分離——死亡之際,意識隨之散滅,只留下一個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
阿賴耶識,何以是因業受報的根本呢?
叁、阿賴耶識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分析爲八個識,這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賴耶。八識中的前六識,系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
六識中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代表別種識發生作用。而第六意識,則是由前五識所引,助他們發生作用的。
譬如眼之見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這色是黑是白,則有于意識的分別計度。耳之聽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賴于意識的分別計度。
所以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尚能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沈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識爲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七、八二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第七末那識,譯爲意,但因恐與意識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譯音。
末那識的作用,是執定阿賴耶識中的見分爲我,而恒審思量之,所以它的特點,是“執我”和“思量”,因爲執我,所以與我癡(因無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癡),我見(執五蘊假合的我爲真我),我慢(因我見而有居傲自高的心理),我愛(于所執我而生之貪愛)這四種煩惱相應不離。
末那識屬于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這一個念頭,所以就成爲一切衆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
就是八識中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也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此識含有生滅,及不生不滅二義;不生不滅者,是覺,是真如,是本性;生滅者是不覺,是妄心。
梵語阿賴耶,意爲無沒,我國譯爲藏識。稱無沒者,是因它曆劫生死流轉,永遠不滅壞;譯爲藏識者,因它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是一切業力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一切衆生,每有起心動念,或發爲語言行爲,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結果受報之前,都熏習寄藏在此識中,所以有能藏義。
前七識的心、心所法,是能熏能緣,每八識是前七識的所熏所緣,故有所藏義。
第七識恒執定此識中的見分爲我,而爲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在八識生起的順序上說,此識最先生起。爲諸識之首;但若由末歸本則言,則排居第八。此識爲識之總體,亦爲一切善惡業力之所牽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報。
衆生死亡前七識雖滅,但它們的功能仍存在于第八識中,所以受生之後,依然又起惑造業,使業種繼續積存,因此阿賴耶識常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轉,永無出頭的一天了。
阿賴耶識如何生死流轉呢
這要從佛法上的十二緣起觀說起。
四、十二緣起的生命觀
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叁世相續的真相。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之惑,行是過去之業,由識至受五支是現在苦果。愛,…
《佛教的人生觀(聞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