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人生觀(聞傑)▪P2

  ..續本文上一頁取二支是現在之惑,有是現在之業,生和老死是未來的苦果。

  這樣由惑造業,由業受苦,由苦而複惑,因惑複造業,複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惡性循環。在這循環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阿賴耶識。

  生命的來源,由于無始以來本性生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托于識中,此識複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回升沈。

  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

  生命自六道而來,複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識,受著業力的牽引,在這六類衆生的生命之流裏,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緣會合,生入人道,那就是成了五蘊和合的我。

  其中,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叁界六道,以人爲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命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爲對象。

  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識入胎,與父精母卵結合而成生命。

  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有了若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于人,動物皆然。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會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

  然而過分擴張自己,就難免不影響別人。少數人快樂,多數人難免痛苦,痛苦的人爲了求得快樂,又不免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然,人群中也有舍己爲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

  但人的行爲不管是善是惡,起心動念,皆是業種。這業種印入藏識——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善者超升,惡者沈淪,一切皆由自己造作,沒有什麼上帝和神祗支配。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叁因的愛、取、有叁支。

  未來之果呢?則由現在之業因,再去受生,再去受報,再作業,再受果,仍然在生命之流裏,延續無盡。

  五、業與輪回

  業的梵語是羯磨,爲造作之義,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發之于身體語言的善惡諸造作,俱名爲業。

  佛經《俱舍論》中說:“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中阿含經》中說:“思業與思已業”。思業即是意業,思已業即由思而發之于身語的動作。這叁者,合稱爲身、語、意叁業。

  業有善、惡、無記叁性。善業能招致樂果,惡業能招致苦果,無記業既不是善又不是惡,故不感果。

  身、口、意叁業,能感果的是善惡二性,這叁業善惡的內容如下:

  十善業

  身業:放生、布施、淨業。

  語業: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

  意業: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

  十惡業

  身業:殺生、偷盜、邪淫。

  語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意業:貪欲、瞋恚、邪見。

  以上身口意叁業,以意業爲主。身語二者,皆受意之支配。蓋在意念上若無貪嗔癡之意念,行爲上則不至有殺盜淫之惡行也。

  關于業,使人頗難于了解,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起心動念,皆成業種,且又永不磨滅,恒久存在,遇緣則起現行。

  我們如果勉強作一個比方,不妨說是我人意識裏的印象。我人每有起心動念,以及語言行爲,不拘是善是惡,意識中必留一印象——這就是業種印入八識田中,八識田,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我人身心行爲給意識中留下的印象雖然有深有淺,但並不因時間的久暫而磨滅。對于某一事物,印象深刻者,固然終身難忘,且每因對此事之印象而影響及我人的心理及行 爲,但即使印象至淺至微者,也將永久存留于意識中。現在心理學解釋夢是潛意識的活動。在我人意識上已不複記憶存在之事物,而在潛意識中仍然存在,這固然證明印象不滅,同時也表示業力亦是不滅的。

  我國大學者梁啓超先生,在《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文中,對于“業”有一段頗爲詳盡的解釋今摘錄如下,以助我們對業的了解:

  “業梵名Karma,音譯爲“羯磨”。用現在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爲將來活動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運。僅就支配命運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停止活動。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是“色身”(物質所構成的身體)循物理的法則而聚散。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造業,並不因物質身體之死亡而消滅。死亡之後,業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別的方向別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這種轉換狀態名曰輪回。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業的形相究竟怎麼樣呢?諸君聽見過那些收藏宜興茶壺的人的話嗎?茶壺越舊越好,舊茶壺而向來所泡都是好茶則更好,爲什麼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壺的內容便發生一次變化,茶吃完了,茶葉倒去了,洗得幹幹淨淨,表面看來什麼都沒有,然而茶的“精”漬在壺內。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過二次叁次乃至幾千次,每次漬一點,每次漬一點,久而久之,便不放茶葉,拿開水沖進去,不到一會,居然有色有味,可以當茶喝。從前打過獵的人,看見獵槍會手癢;浸迷于跳舞的人,聽到音樂聲腳底發癢。沒有玩過打獵跳舞的人,就沒有這個感覺,這就可以說明業的存在,和遇到現境所起的作用。

  業力並不因肉體的死亡而消滅,肉體死亡之後,業力寄托于阿賴耶識中,此識複受業力的支配,再與物質結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是飛禽還是蟲蟻,阿賴耶識本身不能自主,全受業力的牽引。佛經上說業力牽引阿賴耶識的情形是“譬如討債,強者先牽。”那就是說那哪一方面的業力最重,就偏墜到哪一方面去。

  叁界有情,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因受苦複迷惑,這惑、業、苦叁者,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但因惑造業有善惡輕重之分,因之其獲得的果報亦有六道中苦樂之別。業識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六道輪回。

  所謂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前叁者稱叁善道,後叁者稱叁惡道。

  其中天道福報最厚,樂多苦少,系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人道苦樂參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阿修羅道福報如天,而瞋恚心重,鬥爭不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

  下叁道之畜生道,愚癡無知,吞噬虐殺,系造下品十惡所感之果。餓鬼道常受饑餓,故曰餓鬼,其痛苦甚于畜生,是造中品十惡所感之果。最下者爲地獄道,系造上品十惡,召此極端痛苦的果報。

  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樂福報亦繁殊萬端。如人之有富貴貧賤,窮達壽夭。畜之有飛禽走獸,蟲蟻魚蝦。鬼道中有無財、少財、多財諸類。天道中分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總之皆是業力之所召感,善升惡墜,理所固然也!

  六、佛教的人生觀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執著而起的妄心,認識了生死流傳的根本阿賴耶識,和支配此識的力量業力。了解了十二因緣、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後,再來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及我人立身處世的態度,這樣就有了一個准則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賴耶識,以業力,以因果諸立場,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我們自因果的立場來看人生:因果,具足應說是因緣果報。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這法則的特點,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結之果;所結之果,必有所造之因。諺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何因,得何果,這在因果法則上是絲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惡兩面,種善因獲樂果,種惡因獲苦果,因果通于叁世,有因必將有果,所謂“欲問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我們現在的境遇美滿,固不必躊躇滿志,我們現在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 由于過去的善因使我們現在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續種善因,未來必然困苦,由于過去的惡因使我們現在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鑒因知果,明乎此,對于我們立身處世的態度,就可以思過半矣!

  第二,自業力方面的立場來看人生:世界的美醜,人生的苦樂,皆由衆生的業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衆生的共業,後者是由于個人的別業。所謂業力,也就是過去行爲的結果。我人有身、口、意叁業,這叁業,可以爲惡,亦可以爲善。言惡者,意念上的貪欲、嗔恚、邪見;行爲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爲善者,意念上的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行爲上的放生、布施、淨行;語言上的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而這些善惡之業,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間的差別。所以,如何淨化我們的意識,創造我們未來生命的 環境,這是我們人生努力的目標。

  第叁,自阿賴耶識的立場來看人生,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根本,萬法的本源。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含有淨染兩面。在無始以來,它在六道中生滅相續,永無止境。它的本體,雖因汙染而長在六道,但若淨化亦可超登聖域;由此觀之,使我們知道我們肉體的軀殼雖然 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目前的肉體上感官上享樂而在永恒生命本體的淨化,淨化本體的方法,則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來淨除我們心識上的六弊悭貪、毀犯、嗔恚、放逸、散亂、愚癡。這六弊淨除了,我們生命的本體即可恢複本來的明朗,獲得永恒的解脫。

  第四,自佛性的立場來看人生:我們各人所具的萬性,原是萬德萬能,與佛無異,只因一念無明,爲煩惱習氣所纏縛,才輪回六道,沈淪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佛性終無損滅,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衆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衆生”。我們具有佛性,未來終當成佛,則生命的價值是何等的崇高

  我們豈可自暴自棄,輕視自己

  孟子說:“堯亦人也,舜亦人也,有志者當如是。”佛經上說:“彼既丈夫我亦爾。”“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應當如何的努力爲善,以洗除本性上的無明煩惱,發揚本具的德能光輝。以期還我本來面目,達于覺者佛的境界。這是我們人生價值最高的目標。

  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它要我們鑒因如果,避惡趣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的光輝。果能人人如此,則娑婆國土也就會轉化成極樂世界了。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佛教的人生觀(聞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