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人生观(闻杰)▪P2

  ..续本文上一页取二支是现在之惑,有是现在之业,生和老死是未来的苦果。

  这样由惑造业,由业受苦,由苦而复惑,因惑复造业,复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在这循环中因业受苦的根本,就是上节所说阿赖耶识。

  生命的来源,由于无始以来本性生因染成识,因妄想执着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中,此识复受业力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

  因此,我们可以在此说出生命的奥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俗称的灵魂。

  生命自六道而来,复往六道而去——事实上也无所谓来去,只是这个识,受着业力的牵引,在这六类众生的生命之流里,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缘会合,生入人道,那就是成了五蕴和合的我。

  其中,识与名色结合的生命,并不一定就是人,不过三界六道,以人为中心,所以我们在讨论生命问题时,亦假设以人为对象。

  假设说,神识以过去业力之因,生入人道,那么在十二因缘的现在果报上说,就是倒识入胎,与父精母卵结合而成生命。

  此生命发育至六根具备,出生人间,渐次成长,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感触,而有苦乐的感受。这便是十二因缘中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

  有了若乐的感受,就会躲避痛苦,追求快乐,此不独于人,动物皆然。既然追求快乐,自然就会贪爱——贪财爱色,争名夺利。

  然而过分扩张自己,就难免不影响别人。少数人快乐,多数人难免痛苦,痛苦的人为了求得快乐,又不免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当然,人群中也有舍己为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

  但人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起心动念,皆是业种。这业种印入藏识——阿赖耶识中,以业的善恶,支配未来的生命——善者超升,恶者沉沦,一切皆由自己造作,没有什么上帝和神祗支配。以上是十二缘起中现在三因的爱、取、有三支。

  未来之果呢?则由现在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作业,再受果,仍然在生命之流里,延续无尽。

  五、业与轮回

  业的梵语是羯磨,为造作之义,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善恶诸造作,俱名为业。

  佛经《俱舍论》中说:“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中阿含经》中说:“思业与思已业”。思业即是意业,思已业即由思而发之于身语的动作。这三者,合称为身、语、意三业。

  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乐果,恶业能招致苦果,无记业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

  身、口、意三业,能感果的是善恶二性,这三业善恶的内容如下:

  十善业

  身业:放生、布施、净业。

  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

  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十恶业

  身业:杀生、偷盗、邪淫。

  语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意业:贪欲、瞋恚、邪见。

  以上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身语二者,皆受意之支配。盖在意念上若无贪嗔痴之意念,行为上则不至有杀盗淫之恶行也。

  关于业,使人颇难于了解,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但起心动念,皆成业种,且又永不磨灭,恒久存在,遇缘则起现行。

  我们如果勉强作一个比方,不妨说是我人意识里的印象。我人每有起心动念,以及语言行为,不拘是善是恶,意识中必留一印象——这就是业种印入八识田中,八识田,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我人身心行为给意识中留下的印象虽然有深有浅,但并不因时间的久暂而磨灭。对于某一事物,印象深刻者,固然终身难忘,且每因对此事之印象而影响及我人的心理及行 为,但即使印象至浅至微者,也将永久存留于意识中。现在心理学解释梦是潜意识的活动。在我人意识上已不复记忆存在之事物,而在潜意识中仍然存在,这固然证明印象不灭,同时也表示业力亦是不灭的。

  我国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文中,对于“业”有一段颇为详尽的解释今摘录如下,以助我们对业的了解: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用现在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运。仅就支配命运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停止活动。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是“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造业,并不因物质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相究竟怎么样呢?诸君听见过那些收藏宜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发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看来什么都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过二次三次乃至几千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从前打过猎的人,看见猎枪会手痒;浸迷于跳舞的人,听到音乐声脚底发痒。没有玩过打猎跳舞的人,就没有这个感觉,这就可以说明业的存在,和遇到现境所起的作用。

  业力并不因肉体的死亡而消灭,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寄托于阿赖耶识中,此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再与物质结合另形成一新生命。但另形成的新生命是人是畜,是飞禽还是虫蚁,阿赖耶识本身不能自主,全受业力的牵引。佛经上说业力牵引阿赖耶识的情形是“譬如讨债,强者先牵。”那就是说那哪一方面的业力最重,就偏坠到哪一方面去。

  三界有情,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因受苦复迷惑,这惑、业、苦三者,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但因惑造业有善恶轻重之分,因之其获得的果报亦有六道中苦乐之别。业识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六道轮回。

  所谓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者称三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

  其中天道福报最厚,乐多苦少,系修上品十善所感之果。人道苦乐参半,系修中品十善所感之果。阿修罗道福报如天,而瞋恚心重,斗争不止,系修下品十善所感之果。

  下三道之畜生道,愚痴无知,吞噬虐杀,系造下品十恶所感之果。饿鬼道常受饥饿,故曰饿鬼,其痛苦甚于畜生,是造中品十恶所感之果。最下者为地狱道,系造上品十恶,召此极端痛苦的果报。

  然在此六道之中,各道中的苦乐福报亦繁殊万端。如人之有富贵贫贱,穷达寿夭。畜之有飞禽走兽,虫蚁鱼虾。鬼道中有无财、少财、多财诸类。天道中分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总之皆是业力之所召感,善升恶坠,理所固然也!

  六、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传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乐果,种恶因获苦果,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 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方面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言恶者,意念上的贪欲、嗔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 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 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的肉体上感官上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净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嗔恚、放逸、散乱、愚痴。这六弊净除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即可恢复本来的明朗,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万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沉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性终无损灭,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

  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

  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志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应当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如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佛教的人生观(闻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