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佛性的樸素認識(無莊)

  關于佛性的樸素認識

  無莊

  真如無相,知亦無知。很久以來一直有一個認識:最上乘法,真是不能在大庭廣衆之中說的,所以有古人只留道德不留道法之說。爲什麼呢?因爲真如佛性無知,那是一個縱橫無際的結構,任何一種知掉在這個“全知”的海洋裏都會被湮滅,再也看不到知相的存在,而一切皆非了。而人類知見不斷,那麼層層疊疊的認識差別就會構成對一個事物千差萬別的體認,而攻讦四起。這在古代六祖在世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以至于爲避害而遠走他鄉。然而如果沒有一個廣大無邊、真正的包容態度,這樣種種執取一端的對立認識也就離佛性尚遠。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六祖法寶壇經》)

  而佛性是什麼呢?它就是個無所不包、無所不含然而又是個無相的存在,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六祖法寶壇經》)包含萬有而又一法不立,這就是我們的佛性。

  如果討論什麼是正法,那麼我認爲,如果你有一顆包容天下的心,既承認事物間的同一,又承認事物間的差別,這個就是正法。而現在搞攻讦的人呢?往往缺乏這樣一顆包容的心,只是看到對立的一面,就看不到統一的一面,已經失去了正念的立場。對于很多當今能夠站出來講法的大德,我是相當尊重的,比如臺灣的淨空法師、慧律法師,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南懷瑾先生;他的慈悲、見解、才華、膽識是衆多的小我所不能比的,正是他,接引了很多人熱愛了傳統文化,走入了修道之門。那大量的著述都是作者的心血,相比之下,那些熱衷于搞攻讦的人,他們做了些什麼呢?大概也就是那點事了,什麼是光輝?什麼是黯淡?大概可以一目了然了。

  每一種學說都會有它的局限性,這個是必然的。我們應該理性客觀地去看待它,不會因爲他是我們崇敬的業師,就不去審度其中的差別,因爲這個是不斷完善我們心識必要的過程。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獨立思考;也就是說哪怕是佛祖說的,那麼我也要理解消化了才能接受,也許有學惟識的佛友會懷疑這其實是恒審思量的我執在起作用,然而我認爲,對于經典的理解、萬象的紛纭複雜後面的本質,惟有我心中之佛方可把握。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佛向心覓,不假外求。

  而且我只說我自己的語言,盡管那看起來非常的樸實無華,但卻經常是發自本心。《華嚴經》雲:無見乃能見。而我發現,凡是不執我見、客觀公正、不假思索而如泉湧般的智慧語言那就是了!如若深究,當如《思益經》所言:非眼所見,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應隨如相見,眼如乃至意如,法位亦如是,若能如是見者,是名正見。因在我的修學體會中,學禅就是要不斷地接近那種本性流慧!而不是思量個沒完落入後天意識,曾記得六祖說過“思量即不中用”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要相信自性是佛,自性自用自關照,因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斷發覺本心的智慧,而不是習慣地依賴經典文字與外援而喪失自己本性的智慧觀照。這一點對于修禅的人非常重要;因爲禅宗是不立文字、惟論見性成佛的。在我個人的觀照體會中,我發現內心卻有本性的無師之智,有時盡管對一個事物不盡了然,然而卻能有一個正見的判斷,也正是因爲有這一系列正見判斷的幫助,才使我們的見地不斷地走向漸進完善之途。

  對于佛性,我發現幾千年來,人們的研究認識很難脫離佛經原有的語言體系,這從佛法普及的角度來說應該是個遺憾的事情,因爲更多的人會因爲經典文字的晦澀艱深望而卻步。造成這種情況其中的原因一個是因爲對佛陀的無上尊重,認爲如果使用非佛經語言那麼就很可能是外道;若有一字違背經意即同魔說。還有就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能力去真正認證那個佛性,因爲那需要很深的證量。而通常我們大家大都局限于心識的把握。但並非不能見性,如能澈悟心源,便可一悟即至佛地。

  處處不在,也即處處在。那麼這個無所不在的佛性就一定可以有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來描述它。這樣才體現出它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性質。衆生皆有佛性,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說今人的智慧就不比古人,只有古佛是佛而現代無佛。佛菩薩不會在現代社會就舍棄衆生,在現代一定會有大德高人對于佛性又更爲深刻透辟的認識!而我們如果因爲名相的障礙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那其實是很可惜的;這個可惜不僅僅是因爲錯過了認知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由于執于名相,我們依然沒有走出心識的籠牢而故步自封。

  在我對于無上真理的認識過程中,體認到古代聖賢研究的都是這一個東西,《法句經》雲:參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釋家叫佛,道家叫道,儒家叫明德……對于這一點,道家的丹書上往往說的比較細致,其中有很好的歸納。雖然是一個東西,但認識層次、具體修爲都還是有極大差別的,所以金剛經中說的很明確: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那麼叁家合參,在共通層面上應該是可以的,而不能簡單以不倫不類視之。僅僅是名相改了,而實質說的則是一個。我們應該善于撥開語言的外殼來契會其中之意,而不是一味的因名相的不同、解說的差異摳字眼而爭執不休。

  語言只能幫我們接近那個真如的實相,而那個實相的把握,要靠我們的心去完成。

  說儒釋道的語言,一般人們大體還能接受,而如果說是當代某某說的,通常就要出麻煩了;人們在潛意識中有一種厚古薄今的傾向,也就是說,今人似乎不可能趕得上古人,尤其這些活著的講法人我們到處可以搜集到他們的信息,抓住一個小尾巴,那麼對方的立論都跟著站不住腳了,即便是很多說對了的東西也會因爲某種薄弱之處的凸現而染上了錯誤的色彩,真的是倒洗澡水把孩子都倒掉了,無論如何這今人也不如古聖名貴,因爲古聖在現代社會裏只是可以作爲偶像來供奉的,我們看不到他們生活的實際,即便是有可質疑的某些記載,大家也會替聖賢做圓滿的開脫。而這眼前人則不同了,如果聽見他放個P,那麼大約就可以斷定他不是神仙聖人了,

  而我的態度是,哪怕他是個罪犯,但決不否認他可以是個孝子。

  因此,無心恰恰用,用時恰恰無。以一顆無分別的心而去做有分別的用,這就是日常修心的具體內容。所以即便是以科學的角度對佛道諸法描述得好的,我也會去學習,用來幫助自己開闊視野、啓迪心智。

  道與佛性,其實都是對這個宇宙所有事物共同共通本質的一種代名詞。是一個很立體的東西,既是規律、是本質、是現象、是宏觀也是微觀,是物質(包括通常意義上的非物)、也是精神、信息、是有也是無……。所以說還真不能單拿出來某一個方面來講,因爲那會喪失它的整體性。“說似一物既不中”

  這裏面的奧妙實在是太深奧了,如果深究進去,淵兮,似萬物之宗……。真個是非常人心智之可得。

  那麼萬物是通過什麼得以共通的?我認爲這是一個至爲關鍵的問題。而共通的門戶就是“空性”!……

  正是空性,消除了萬有一切的差別,而使萬物得以相通,所以我曾經看見有人把“空性”定義爲佛性的,應該說這個見地不准確,因爲空性僅僅是佛性的一種示相,而真實的佛性是空有不二的。那麼“空性”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呢?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日靜,是謂複命”(《道德經》)

  那麼只有空了(這個空既是了無一物的空也不是了無一物的空),才可以“感而遂通天下”,才可以把握萬物,那是對于事物來說此即是彼,彼也即此。也就是說消除了對立的差別,我們就和萬物成爲了一體,那麼它也既是你,那你還有什麼不能把握的呢?所以才說無爲者無不爲也。

  而這個佛性,若從信息負載的意義上說,確實又是萬物所共有的,否則又何來相通?無論是有想還是無想,有情還是無情,都具有這個實性,佛性本身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假修正而恒常存在的,也就是說不證就有,證了也還是那麼多而不會增加。“天地壞了,這個不壞。”但是否能覺悟則對對象有種種條件要求了。。。。其中有寬泛的說法,也有狹窄的定義。若寬泛的說法,積累世之功就都能成佛,那麼狹義的說法則說是幹癟的種子無法發芽,其實各說就各有其理,看怎麼論了,在修爲上也是一樣,見地不同,修法亦不同,就比如說到北京,車、船、飛機、自行車甚至步行都可以去,也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對與不對之說,看以什麼做標准衡量對與錯,是與非了。所以說就沒有絕對的善惡是非對錯觀念,一切視因緣造化而定。

  而人類的覺悟則是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自我完善之路。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