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佛教談談《奧義書》中的輪回思想
真誠
衆生無始以來在六道中輪回,生生死死,無有出期。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令衆生脫離輪回之苦,而這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做善業得善報,造惡業得惡報,因因果果,絲毫不爽。 “業”不僅含有行爲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思想,也含有前世、今世、來世的輪回思想。這種輪回思想,早在印度婆羅門教的《奧義書》中就有提及。
一、 《奧義書》
《奧義書》是印度正統宗教哲學的核心文獻,是廣義吠陀文獻的最後部份,又稱爲吠檀多。由《吠陀》本集,繼之《梵書》、 《森林書》而發展到《奧義書》,這是長時期彙集而成的文獻,總數約二百種,內容有散文,也有韻文。其中有五十種已譯爲中文,名爲《五十奧義書》。
《奧義書》的梵語語意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就語源上說,它有“對峙”、 “親近接觸”之意。可能是指師徒之間“近坐” (近侍)的意思,就是隱居于森林的婆羅門聖賢與弟子圍近而坐所秘密討論和傳授的深奧教義。但在所有古文獻裏,對該字的意義都沒有明確的敘述,故在漢譯佛經中譯爲《奧義書》。從《沙他帕他梵書》以來的文獻所采用的都是“對照”與“對質化”的意思,也許這意義符合了敘述結合關系的古《奧義書》文獻的內容,因此學者們就把它翻譯成“不可思議的同一化”或“結合”,由此乃産生奧義與秘義的意思。它的另一個名稱是“吠檀多”,意思是吠陀文獻的最後部分或吠陀的最高意義。
許多較近代的《奧義書》,仿佛是個別作家的作品,類似現在的論文或詩篇。但是較古的《奧義書》,除了很簡短的以外,並不是個別人物表明他自己信念的作品,而是某一學派認爲應該包括在本學派經典之中的哲學格言和故事文集。比如一部哲學性的民間傳說,每一學派從中選擇自己認爲最佳的若幹部分精細地加以闡述。現在保存下來的《奧義書》大多産生于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其中最重要的有《廣林奧義書》、 《歌者奧義書》等十叁種。
《奧義書》以前的吠陀文獻,如吠陀本集和梵書等,都是以婆羅門教的祭祀活動爲中心,討論的是舉行祭祀的時間、地點、方法、目的和意義等等。但是, 《奧義書》則完全擺脫了對祭祀的討論,開始以理性的方法展開了對宇宙本源、人的本質、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生最終命運等哲學問題的探索。隱居于森林中的《奧義書》的作者們善于思索,崇尚自由,追求永恒,探求宇宙起源和人生真理,對各種人生問題都作出了解答。比如苦與樂、生與死、靈魂是否存在、死後的命運、如何解脫等等問題。因此, 《奧義書》從理論上解決了婆羅門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問題,爲以後婆羅門教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奧義書》是吠陀發展的一個總結,是印度哲學的源頭。
二、輪回思想
輪回,音譯僧娑洛。是指衆生于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流轉無窮,沒有脫出之期。由于起惑造業的影響,在迷界(六道)流轉生死,象車輪旋轉循環,故雲“輪回”。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回、輪回轉生。
輪回是佛教教義,法華經方便品曰: “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過去現在因果經》雲: “貪欲、嗔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叁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于芽,衆生以是輪回叁有。”蓋欲滅六道輪回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貪嗔癡叁毒。謂叁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衆生流轉叁有——欲界、色界、五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嗔、癡,則諸苦亦斷。
輪回思想並非佛教獨有,而是印度各派宗教、哲學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則源自靈魂轉生、靈魂不滅的原理。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輪回理論作爲他們的根本教義之一。輪回的思想最早見于《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系統的闡述。所以本文把《奧義書》中的輪回思想提出來,願各位同修更好地掌握佛教的輪回思想。
《奧義書》認爲,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于他生前的行爲(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爲畜生等。古《奧義書》 (西元前七世紀前後)中,對于人死後之命運,曾提出“五火二道”說,這是輪回思想最原始之說法。二道說指人死經火葬後,即赴月世界。此中,如果此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識、完成正祭祀,信奉神明,奉行吠陀的規定,則不久即可離開月世界,而抵達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此等過程稱爲神道:而另一種人在一定期間停留在月世界之後,即隨著雨而返回此世。然不久即進入植物的種子之中,而成爲食此種子之人或犬等生命體的精子,最後再生爲人。至于再生爲何人或何物,則全依其前生之善惡多寡而定。此等過程稱爲祖道。經由祖道再生者,將會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達梵天世界者則不必再生,因此亦無再度死亡。中國漢藏地方與日本也流傳有此等輪回思想。在西藏,更形成曆代達賴、班禅等喇嘛轉生的信仰。
佛教沿用了這種與業結合的輪回思想,並作了進一步的演繹與發展。佛教認爲,衆生由于無明與愛執而輪回于生死。其輪回境界有叁界(欲界、色界、五色界)與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回之說,即指後者而言。六道爲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說法,說一切有部則除去阿修羅而說五道、五趣。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獄爲最恐怖之處,天爲最佳之處;此中之地獄、餓鬼、畜生稱爲叁惡道、或叁惡趣:天、人、阿修羅稱爲叁善道,或叁善趣。原始佛教采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爲衆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複流轉,輪回不止。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叁世,包攝六道、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
佛教認爲,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起,關于造業、受報、進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什麼,有些部派提出了“中有”或“中陰”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意譯爲“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爲補特伽羅是由永恒的體性“一味蘊” (“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衆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爲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著一種永恒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爲阿賴耶識在輪回中被稱爲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
叁、 《奧義書》中的輪回思想
總結《奧義書》全書的思想,是以大宇宙本體的“梵”與個人本質的“我”爲一體,是宇宙萬有的根本原理,此即“梵我一如”思想。順此根本原理,萬事萬物的發生必有其一定的順序。人類生命即因“業”的原故,而于輪回之道中往返,將人類的行爲,以善惡果報的道德要求爲基礎,而展開輪回轉生的思想。如果經禅定與苦行來認識梵我一如這個真理,即可解脫生死輪回的束縛,而到達常住不滅的梵界,此即人生最高目的。這就說明一切現象界皆爲虛妄,唯獨梵爲唯一的實在,並以梵、我代表心與物的兩面,而生成宇宙萬物。 《奧義書》從吠陀宗教中提升了叁個基本觀念,從而規定了以後印度哲學發展的線索和去向。這叁個觀念即是:梵我同一、業報輪回、解脫之道。
(一)梵我一如
梵我一如,是《奧義書》所代表印度正統婆羅門系統世界觀的根本思想,即宇宙根本原理的梵與個人本體的我同一不異的思想。據此根本原理,一切萬物依一定順序發生,人類乃至一切生物的靈魂從其業力而有各種形式的輪回。從此輪回中求解脫,即是人生最高目的,而由于覺悟梵我一如之根本真理,消滅業力,即能免再生之痛苦。
何謂“梵”
“梵”是印度語,原來指祭神的頌歌,這種頌歌的語言當中有一種咒力,可以讓人求福禳災;在進一步發展之後“梵”成爲全宇宙的活力,宇宙的精神,從而成爲宇宙的至上神;至上神代表了整個的宇宙。宇宙需要抽象,從整體來把握, “梵”就是宇宙整體;然而整體必須通過部分來表現,所以印度人在反複考慮部分如何與整體融合。梵可以體現在任何事物身上,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神的化身。婆羅門教提出了否定的辯證法,否定了一個個的具體的部分,到後來整體就霍然而顯。首先說梵是一切,梵是牛,是馬,這是用肯定的方式來描述;接著又說梵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這就是否定的辯證法。梵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描述,就成了一個超越認識的、超越經驗的、超越邏輯思維的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整體,它體現在一切當中,又從這一切當中超脫出來,不具有任何的屬性。這就是梵。
婆羅門教認爲世界起源于“梵”,因爲梵而存在,又複歸于梵。然而除了梵之外,還有一個“我”——神我。奧義書時代,主張“我”創造宇宙,或謂“我”是個人我(小我),然同時亦是宇宙中心原理之大我,梵(意謂宇宙原理)與“我”乃爲一體、同一。更進一步主張唯
“我”方爲真實存在,其余皆爲虛幻。如果說“梵”是客觀世界的,那麼這個“我”就是主觀世界的。梵我一如,就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同一,就是世界與我的同一,認識到梵我同是與梵我同一緊密相連,業報輪回基于人具有靈魂這樣一種看法。承認靈魂存在觀念在宗教、哲學、社會學中皆可見,然論及其特質、本源則有不同。原始人所具有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直至宗教、哲學漸次發達之後才趨向非物質化的“精神統…
《結合佛教談談《奧義書》中的輪回思想(真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