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體”。在佛教中,釋尊對靈魂與肉體之同異並未予以作答。關于輪回的主體問題,佛教的《g口先比丘經》中言人死以後,更受新身,身不隨後世生,而精神卻是輾轉相續。譬如燈中火,燈芯更換而火相續。那先比丘承認精神的存在,認爲它就是承受業報、輾轉輪回的主體。至于人是否真有靈魂,信與不信另當別論,大體說來,關于靈魂的問題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爲靈魂和肉體不可分離,人死如燈滅,燈滅了光也就沒有了,肉體死了靈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則相信有靈魂,但是他們認爲人的靈魂只有一次,人死後,人的靈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墮入地獄,爲了靈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就應該信仰上帝,救贖原罪;而在印度婆羅門教中,靈魂觀是最爲獨特的。
婆羅門教堅信,人是有靈魂的,在人死後,靈魂可以不斷再生,可以不斷轉世投胎,也許會變成植物,也許會變成動物,也許會變成餓鬼、畜生等等,這就是輪回。是以人生之時的行爲(業行),作爲回歸梵天、大我的衡量尺度,不必再生;或者是做爲投生爲人、爲畜牲,必需再受老、病、死苦的標准。這種與業結合的輪回思想,佛教加以采用,佛教的叁世六道輪回思想不能說與這種靈魂觀無關。
印度正統文化婆羅門教的輪回思想認爲:梵神是創造主,不僅創造了人間世界,也創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靈魂是梵所賦予,所以梵是“大我”,給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的靈魂居于人類肉體的心髒。人如果能經常在森林中修習禅定以淨潔自我的靈魂,以苦行克服從肉體上所發生對物質的欲望,以祭祀梵神救贖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後小我靈魂便得與梵的大我同住,這是善業;否則,便是惡業,死後靈魂要墮落到其他惡趣中去。
吠陀時代的地獄觀念還處在萌芽狀態,它在大地之下,是因陀羅神(帝釋天)懲罰敵人和惡魔的地方,這時的天堂和地獄並未與善惡行爲相聯系。
到了梵書時代,出現了“再生”的概念,一般認爲轉生的概念乃至輪回的觀念是受此啓發而來,但此時還沒出現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輪回業報思想,這一時代祭祀盛行。
到奧義書時期,業報輪回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開始提出,報應的觀念也已出現。這時婆羅.門教內部祭司階級的腐化已經十分明顯,祭祀萬能神話被打破,社會上開始注重業報倫理。史詩《摩诃婆羅多》的和平篇中有這樣一段話: “月亮即使在黑半月的第十五天消失了,衆星也沒有丟下它。靈魂即使離開了肉體,它在肉體內所做業的果報也不會離它而去。”一切衆生都受著自己所做業的控製,在天堂和其它好的地方享受善業所帶來的歡樂,在地獄裏飽嘗自己罪惡所帶來的痛苦煎熬。他們帶著自己已經減少的宿業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著種種可怕的侵擾和死亡的折磨。
2、業報輪回思想
《奧義書》對人死亡後的命運,提出了“五火二道”的最原始輪回思想。 “五火二道”思想,見于《廣林奧義書》及《歌者奧義書》,二者皆屬于古《奧義書》。它代表印度古奧義書對輪回與解脫的看法,它同時也表現出一種對于自然世界生命之循環互依的見解。 “五火”指的是人死後所經曆的五個輪回階段:人死火葬, (1)靈魂先進入月亮; (2)然後變成雨:(3)雨下到地上變成食物: (4)食物被吃變成精子; (5)精子進入母胎而後出生。五火之道即是輪回之道,也稱爲“祖道”,相對于此的解脫之道,即所謂的“神道”,也稱天道。它是指人死後靈魂進入梵中,梵我合而爲一,不再輪回于生死之際。所以祖道和天道就是“二道”。
爲了說明果報不同, 《奧義書》提出了叁道四生。輪回業報思想在《梨俱吠陀》中還未見到過, 《梵書》中間或談到死後轉生的問題,但並不一致。在《奧義書》中則被系統地提出,可見這種思想是和印度階級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輪回解脫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每一個人的靈魂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裏複活,一個人重新轉世的形態,首先是取決于他過去本人的行爲——業(羯磨),即取決于他奉行婆羅門、刹帝利的要求和保持那些樹立在各個種姓之間的界限認真到什麼程度, “依照人的行爲決定那個人將來要成什麼樣,行善的成善,行惡的成惡。” (《森林奧義》)。 (中國也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之說)如果他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規定,死後可以投入“天道” (神的地位);次之,可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輪轉爲婆羅門、刹帝利、吠舍等等;至于不信奉神明,違逆種姓的義務者則要永劫沈淪于“獸道”,即地獄之中,來世變爲首陀羅和動植物等等。奧義書根據輪回教義把有生命的物類(有情)分爲胎生、卵生、濕生、種生四種。所謂胎生是從母胎生,如人與哺乳動物等;卵生是從卵化生,如鳥、雞、鴨等;濕生是從濕氣生,如蚊蚋等等;種生是從種子生,如草木等各種植物。這就是“叁道四生”,叁道是天道、祖道、獸道;四生是胎生、卵生、濕生、種生。
爲何衆生的生命是不完美的
因爲生命與輪回的動力,即來自衆生的意欲與意欲所展現的行爲,這些意欲與行爲所造成的一切影響,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就叫做業。衆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導行爲,因此造成了衆生諸多苦難,這盲目的意欲,又可稱爲無明,它就是生命之盲目沖動,也是輪回的原因,因此想要擺脫輪回無窮的生死之苦,那便只有去除無明一途。印度婆羅門教徒普遍相信,每個衆生的靈魂即自我,來自于梵,梵是宇宙的創造者,是萬物的根源,是全知全能;衆生的自我來自于梵,故本質與梵相同,但因爲無明的緣故, 自我與梵分離,因此不再具有與梵相同的全知全能,同時陷入生死輪回之中而不自覺。因此所謂解脫,就是自我能夠回到梵,達到梵我合一的狀態,梵我合一乃是人生與宗教上的終極目標。
3、解脫的途徑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總是享受幸福,有的人總是受苦受難,這是人前世的所作所爲而決定。前世積德,則今世可以享福;前世作惡,則今世受苦。而今世作惡,則來世受苦;今世積德,則來世享福。前世、今世、來世,人的行爲會有報應,這就是業報。人的記憶可以消除,業報卻不會斷除,這就是業報輪回。綿亘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立因果業感之理。蓋以過去之業爲因,招感現在之果;複由現在之業爲因,招感未來之果。如是因果相續,生死無窮,此即迷界流轉之相狀。這種觀點不僅僅主宰了印度的婆羅門教徒,同時對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影響,甚至影響到全世界。比如我們中國人經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叁世輪回的觀念。婆羅門教徒認爲人應該超脫輪回,尋求解脫之道。
解脫,就是使人的靈魂或精神從生死輪回中,從肉體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達到永生不滅、無限福樂的境界。解脫的觀念離不開梵我一如思想,我來自于梵,也必然返回于梵,人之所以處于輪回之中,原因就在于“無明”。由于無明而認識不到梵我一如真理,迷戀世俗生活、迷戀男女之情而處在輪回中。 《奧義書》的聖賢們認爲,只要通過宗教實踐努力修習,體悟梵我一如真理,就可消除無明,抛棄一切欲望,使靈魂擺脫輪回,返回到梵界,達到解脫。
解脫的途徑,婆羅門教典藉中在不同的地方常有不同的推薦:冥思、苦行、祭祀等等,但最重要的是瑜伽,瑜伽分爲智瑜伽、信瑜伽和業瑜伽,其中業瑜伽就是業解脫。
《奧義書》也規定了各個種姓斷滅輪回的解脫方法。解脫方法主要是證悟梵我合一(即通過自我的冥想使個體靈魂與梵合而爲一),在生活中要刻苦修行。 《奧義書》規定的修行的方法是:苦行、布施、正行、不殺生(即非暴力)、實語、禁欲、奉愛。這些規定到後來也被一些統治階級借用。例如婆羅門教倡導施舍,在吠陀時代以後,施舍觀念成熟,施舍物包括土地、樹木、金銀珠寶、食物、女傭、燈、衣服、馬匹、牛、酥油、鞋子、傘具、吠陀知識、撫慰言詞等等。施舍對象主要是僧侶階層。施舍的報償就是積累功德,滌除罪愆。施舍也有規則和禁忌,比如不施給不誦經的人或者品德有問題的人,施舍給博學者或者生活窮苦之人會受福報,施舍了弄髒了的食物將招致禍害等等觀念。
《奧義書》的輪回與解脫思想,是指有情的命運有兩條路:要麼跟著現象在繼續變化而輪回;要麼返還到大梵的本位而得解脫。 《奧義書》最終的目的便是求得解脫,脫離罪惡和煩惱,也就是悟得人性中唯一不二的梵淨。人之所以不能還到梵淨的本來面目是因爲無明的障礙,如果沒有無明,明了之時就可回歸到梵淨。人們怎樣才能明了
怎樣返還梵淨呢
只有修習禅定和瑜伽,抑製感覺和表象的活動,念誦梵的表征安崦(嗡om)字的密語(密咒),念念相續,就可以漸漸把握身心,進入真淨的梵我和大梵合一的境界。輪回是苦,所以印度的婆羅門教徒認爲人應該超脫輪回,尋求解脫之道。
總之, 《奧義書》中闡明了業報輪回思想,這種輪回思想對佛教理論有一定的影響。古老的印度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從吠陀聖典發展到奧義書時代逐漸形成深奧的理論體系,佛教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以上結合佛教理論對《奧義書》中輪回思想加以剖析,願對修學佛法者有所幫助。
《結合佛教談談《奧義書》中的輪回思想(真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