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輪回說
禅林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佛教輪回的概念、輪回的源頭、輪回依業說、輪回說的特色以及輪回轉世的意義,從多個角度來闡述,說明佛教輪回說的目的是打破輪回,而不僅僅是令衆生不墮于惡趣。衆生輪回的根源即是我執和法執,從而有貪嗔癡,所以造業無度,故輾轉于六道之中,從而輪回生死,無有出期。若衆生能學習佛教理論,而去如實修習,則終能登上涅槃彼岸。
關鍵詞:佛教輪回 業 人我執 法我執 涅架
前言
在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的時代,講到輪回,有人也許會嗤之以鼻,認爲談什麼因果輪回的問題實在太落伍了。也有人認爲輪回是宗教信仰的範疇,是死亡之後的事情,和現實生活距離甚遠。即使去關心了也是徒勞的。坦白地說,若是面對著死亡的事實來談輪回的問題,對于死後何去何從的問題,也許就更應該以一顆虔誠的心,來探討這個嚴肅而重大的生死輪回問題了。
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一些人,不屑地回答說不相信輪回。不相信輪回的現象,並不表示自己的層次高超,反而顯出了自己的思想膚淺。否定輪回的存在,不是和別人爲難,而是局限了自己的生命。沒有輪回,就沒有過去,更沒有未來;沒有未來的人生,生命是何其的短暫無奈,前途是多麼的渺茫無寄。有了輪回,人生還有回轉的余地;有了輪回,未了的心願終有償盡的一天;有了輪回,生命才有下一個航班可乘。
世間一切的現象都離不了輪回循環的道理,宇宙物理的運轉是輪回,善惡六道的受生是輪回,人生生死的變異也是輪回。宇宙物理的自然變化,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流轉,晝夜六時的交替,是一種時間的輪回。東西南北方位的轉換,這裏、那裏、他方、此處的不同,是空間的輪回。綜合看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何嘗不是輪回現象的體現
譬如風起雲動,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陽蒸發成雲,雲再轉變成雨,如此周而複始,都是輪回的現象。
森羅萬象的物理變化是輪回、人生的生死變異更是輪回。根據科學研究,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沒有一個是七年前的,換句話說,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七年就能使我們完全脫胎換骨一次,即是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沒有一個是七年前的了。佛法認爲整個生物界,從細胞結構,甚至更低級的生命單位或高級動物的人類,各種感受、認識等活動,時時刻刻都在遷流、生滅變化著。有關這種肉體上的生老病死,心靈上的生住異滅、循環流轉、新陳代謝,宛如車輪回轉的現象,就叫做輪回。甚至忽爲人子、忽爲人父的人倫關系,喜怒哀樂的感情變化,都是輪回的現象。
佛教真正要闡明的是善惡六道的輪回。依佛法的教義,人生時刻都在輪回之中,不過有急性、慢性的差別,慢性的變化叫做生滅,或者變異;而急性的變化就叫做輪回。衆生由于迷的原故,而造作了業力,就形成了因果的相續,從而促使了生命無始無終的遷流,而現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種多樣性的生命現象,佛教稱之爲生生死死的六道輪回。 《勸發菩提心文》中說: “我與衆生從曠劫以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沈片刻。”而此六道輪回的至深道理,有情衆生愚昧卻不能相信,難怪古人要慨歎: “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輪回並不是一個信仰體系與理論,更不是用來逃避人生最後死亡的心理安慰。世間諸法的遷流變化,都證明輪回是真實存在的,輪回是一門解釋我們前世與來生的精確科學。我們要明了輪回,相信人世有輪回,當我們對輪回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過去與未來作一番回顧與前瞻。
一、輪回的概念
輪回是佛教的教義。又作流轉、輪轉等。梵語音譯爲僧娑洛。謂衆生于六道中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流轉無窮。衆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叁毒而招感叁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恰如車輪的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經雲: “貪欲、嗔恚及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叁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于芽,衆生以是輪回叁有”。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淪回、流轉、輪轉。本爲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其認爲死亡只是走向下一個輪回,他們不懼怕死亡,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世界具有無比的信心。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爲四大種姓及賤民于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衆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爲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于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的原因。
輪回的思想最早見于《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系統的單述。 《奧義書》認爲, 個人的靈魂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于他生前的業力,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人道,有的則墮落入惡道,淪爲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原始佛教采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回之道。認爲衆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業,再感未來果報,往複流轉,輪回不止。故經雲:“衆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因此輪回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叁世,包攝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
佛教認爲衆生的生命是依緣而起的,並且處于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麼造業、受報、再進入生死輪回的主體是什麼呢
有些部派佛教爲了解釋這個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等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意譯爲“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道中輪回受生,也就是輪回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爲補特伽羅是由永恒的體性“一味蘊”所構成, 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衆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爲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著一種永恒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回的主體。以上這種輪回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爲阿賴耶識在輪回中被稱爲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回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回果報的主體。
二、輪回的源頭
我們流轉于輪回中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也不是某個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象某些人說的那麼簡單。對凡夫而言,生命的過去世和未來世,是非常模糊的,我們只知道現世的幾十年而已。生命的起源和歸宿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事情。正因爲這樣,雖然有很多教派或個人就此問題創立了常見、斷見等種種觀點,但是,其中沒有一人能真正說清生命的真相。只有佛陀才能夠清楚明白地揭示出生命的源頭和歸宿究竟是什麼。
佛說“輪回”是由“無明”生起來的,但究竟是怎麼“無明”的,我們誰也說不清楚,除非證得了佛的境界。但可以從我們已經存在的思維來體會一下無明。凡人都承認有“我”,很多人認爲說“無我”,僅僅是“思辨”時用于破除對方蒙昧“執著”的一種手段,說 “有我”和“無我”都對,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我見”就是輪回見。不管你的“我”多麼神通廣大,甚至達到了“梵天”的境界,都是輪回見。只要我們存在一絲的我見,就必定落入因果輪回。
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因果實有”,當然這個 “實有”並不是與“沒有”對立的那個“實有”,而是說認識不到其空性概念的實有。實際上,在其“潛意識”裏,都是承認有因果的。因爲我們任何一件事的關系都是依賴因果來推理的。我們常說“這事和那事無關”或者“這事和那事有關”,就是因果概念的最明了的表現。這就是無明導致的。
佛法是從緣起論指出了諸法的空性,這就是脫離輪回的可能。 “無我”就是空性的一個表現。所以,你若不能理解“空性”的話,是不可能脫離輪回的,無論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所以佛法強調“因果”是針對那些連輪回都意識不到的人的。而強調“空性”、 “無我”是針對那些對輪回承認並理解的人。當然,此時也並非不強調因果,恰恰相反,由于我們尚未脫離叁界六道的輪回,所以“因果”對我們的作用是時刻存在的。例如噩夢未醒,那麼夢裏的害怕可是實實在在的,只有等你醒了,才可以說“夢是假的”,但是沒醒之前,這就是瞎話,還不如老老實實想辦法先做好夢,尋找醒來的可能性。所以說凡夫妄說的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因爲你連“因果”的道理還沒明白,空什麼呢
真的空性是無法言說的,我們在各種邏輯思辨上折騰,僅僅是爲了“體會”一下,不是真家夥。所以,必須通過實修來得到。
例如,一個人剛剛生下來時就有“我執”,這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一個人生下來就會哭,是因爲生下來就有痛苦的感覺,雖然他沒有能力用語言來表達,但是他心裏不願意接受這個痛苦,所以只有哭。但這卻不是一個能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問題,他不願意接受痛苦,願意接受快樂,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爲他有“我執”。希望能夠得到快樂,希望離開痛苦,所有這些的根源都是出于“我執”。所以“我執”就像樹木的種子一樣,是輪回的種子、輪回的根本。
假如要徹底地解決輪回的問題,就需要找一個理性的,很有邏輯性的觀點,也就是佛教裏所說的“無我”的觀點來推翻它,推翻了以後,因爲沒有“我執”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這樣就已經從頭一個一個地斷除了輪回的因緣,于是輪回就不會繼續下去了。
有了“我執”,就有了貪、嗔、癡叁毒。我們經常生起的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嫉妒心,都來源于“我執”。假如沒有這樣的“我執”,還有可能産生貪心嗎
還有沒有可能産生嗔恨心呢
那…
《佛教的輪回說(禅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