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
印深
內容提要: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佛陀初成正覺即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未曾證得。然沒有天生的釋迦,對佛法僧叁寶的信仰乃至對自己終當成佛的確信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種種修行加以堅固的。菩提心是成佛的親因。但菩提心不能憑空發起,它要依于對大乘佛法的堅定信仰爲前提。這一來,信心與信仰在成佛的路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沒有信心與信仰,修行只是南轅北轍,全同于外道邪魔。沒有信心與信仰,菩提心是無本之木,不可能生機勃勃,反而會枯萎凋零。信心如此重要,並且可以依後天修行成就,我人對此一定會殷勤探求,精進修證。要如何修行成就信心呢
《大乘起信論》中有精彩的開顯。筆者略加歸結不外乎兩個方面的特色說教:一者重視善行,二者強調止修行真如一行叁昧。依此二要,進能成就信心直達佛果,退能實現此生的學佛修行之價值。有此二益,故筆者勉爲探索,願能自利及利人。
關鍵詞:信成就善行真如一行叁昧
前言
《大乘起信論》(以下簡作《起信論》)的傳譯有先後兩次。第一次是梁元帝承聖二年(553)。由真谛叁藏于衡州始興郡建興寺譯出,智恺筆錄,共一卷,稱爲舊譯。第二次是唐武則天聖曆二年(699)。由實叉難陀譯出,複禮筆錄,共二卷,稱爲新譯。舊譯一卷本共一萬一千字,其影響遠勝于新譯。曆代對《起信論》的注疏十分繁複,皆以舊譯本爲主。據日本學者統計,約有一百七十余家,爲書不下一千卷。其中隋朝淨影寺慧遠的《起信論義疏》(亦稱《淨影疏》),新羅元曉的《起信論疏》(亦稱《海東疏》)以及唐朝賢首法藏的《起信論義記》七卷(宗密改爲五卷,亦稱《賢首疏》)被稱爲“起信叁疏”。對新譯本的注疏僅存明朝藕益智旭的《裂網疏》叁卷。
《起信論》文字簡潔,條理清晰,論證嚴謹,思想內容深契大乘佛理,故曆代備受教界大德的推崇。如明代憨山大師在《刻起信論直解題辭》雲:
此論乃禅宗關鑰,爲教之宏綱也。親教者,非此無以知宗要;參禅者,非此無以開正
眼,實性相二宗之指南也。“”
因此,本論受到各宗派的重視。華嚴叁祖賢首法藏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共八處引用《起信論》。禅宗五祖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向武則天解釋東山法門時,把“一行叁昧”作爲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而《起信論》對一行叁昧的修習作了較爲詳盡的介紹。”古德充分重視《起信論》對修行的指導意義。見賢而思齊,筆者由是略探本論在成就信心方面的特色修行。
一、本論的內容簡介
《起信論》共五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概括其精髓爲一句話即“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所謂一心指衆生心。本論以衆生心爲宇宙萬有的本體,此一心與所謂真如,法性、法界、本來面目,圓覺、實相、心性、佛性,如來藏乃至涅架只是同體異稱而已,是絕對平等的。所謂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是把一心開爲體和相兩方面。心真如門是體,是絕對無限的本體。心生滅門是相,是相對差別的現象。對心真如門的絕對無限來說,無染淨、真妄、生佛之別。如論雲: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憨山大師釋曰:
此廣釋空義,以顯真如實體,本離四句絕百非也。然有無四句,乃內教學佛法不得意
者所計也。一異等四句,乃外道謬計也。謂真如之體,即般若真空。若不得般若義,則妄
起四計,是爲四謗。今顯四句既離、百非自譴。般若實體,平等現前。““”
在心生滅門的相對差別來說,則有染淨,真妄,凡聖的截然不同。所謂叁大即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明一心二門之法體性狀,相大與用大說明體大的理由。具體地說,四聖六凡皆不出此一心二門之法是體大。此一心二門之法表現出有無量功德是相大。又此一心二門之法能普攝和出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是用大。所謂四信即信仰真如、佛寶,法寶和僧寶,也就是說明衆生者能知道此一心二門叁大的法和義,就能信仰根本的真如和由此而顯現的叁寶,這是本論的特別之處,在信仰叁寶前加上了信仰真如的根本信仰。所謂五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止觀五種。本論把菩薩所修六度歸于初學者的五門,是把禅度和智度合爲第五門。這亦是本論特色所在,在止觀一門中特重止修行真如一行叁昧。
總觀全論內容,其一心二門叁大是大乘教理的解析與論證,而四信五行是信仰成就的實踐之門。近年來,針對漢傳佛教的現狀和走向,許多大德法師極力倡導“發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是推動理論上的信仰與現實生活中人世實踐結合的支點,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原動力。本論在解釋分中提到叁種發心。叁者的次第先是信成就發心,再是解行發心,然後是證發心。也就是說只有我們對佛法、對自己真正生起堅定的信心後,才會有菩提心發起來。如果連起碼的信仰都無從確立,菩提心就無法落實到實際生活和修行中。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可見從初學佛到成就信心不退是任何學人的基礎課程和必由之路。本論的標題及造論因緣都是要讓衆生對大乘佛法生起不退的堅定信仰。因此學佛者應對本論認真領悟。若進而依之修行,則能成就信心,使成佛之路如按圖索骥了然于心。筆者不揣淺陋,撷取《起信論》之片段,願爲有志于菩提心者提供起步的信心修行之參考。
二、成就信心的兩大特色修行
1.重視善行成就信心的特色
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如何使菩提心之因變成無上正覺之果,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本論認爲一定要叁大阿僧祗劫。如論雲: “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祗劫故。””在此過程中,需要與菩提心相配套的諸行來填充。初學佛皆從布施開始,從行善起步。在行善積福的過程中廣結善緣,擴大心量,漸漸地會使煩惱轉薄,乃至逢見善知識。因此《大智度論》說“布施可以薄一切煩惱。””有了善緣,加上親近善知識,供養叁寶,就能得到加持。散亂心亦由于煩惱轉薄而漸趨柔和,與定心相應。當然,從散心到定心還要有止觀的修習作支柱。論中加以強調,成爲我人修行信心的一個易行的特色門路。
所謂信心成就是指凡夫外道開始信仰和學修大乘到十信位滿,信心不退進入十住之初住發心住的位置。什麼人修什麼行能得到信心成就進而發起志求無上菩提的大願心呢
“依不定聚衆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
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
此處把“起十善”和“供養諸佛”等作爲成就信心的修行,所對的機是“不定聚衆生”。佛說有叁聚類衆生:一、正定聚,這類衆生因信、進、念、定、慧五根已經成就,故一定會走上成佛之聖道,指初住菩薩;二、邪定聚,這類衆生因造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五無間罪,故在短期內沒有回邪向正和趣人聖道的可能;一般的人、天衆生都是第叁類不定聚。因此,如果我人信受奉行,則是契機又契理的上好行門。信心成就人發心住,發什麼心呢
有叁個方面:即直心、深心和大悲心。本論以此叁心成就菩提心。所謂直心是正念真如,也就是遠離虛妄顛倒的分別心的正見。所謂深心是以無厭倦之心修集一切善行。所謂大悲心是對一切衆生的苦迫生起深切的同情心,並發願救拔。叁心中的直心偏重在無分別智的修習,深心偏重于福德的修集。有此二心即福慧雙修,大悲心是修福修慧的動力,具足此叁心就能無厭足、盡未來際利益衆生。有人也許會産生疑惑:布施等善行是人天福報的修習,並非成佛之正因。爲什麼不直接從無分別智的正念真如開始呢
論中解釋說: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
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
現實生活中許多學佛人學了很久,道理都明白,一旦曆緣對境就迷糊了。該煩惱的還煩惱,不僅會斷送別人學佛的信心,也會使自己漸漸淹沒在煩惱的生活中。佛法是人世的,本論對善行的重視就是佛法人世思想的體現。一般人學佛修行,雖然不斷參禅打坐,但很難得定得慧。雖然發心持戒,但總是不斷犯戒。雖然感恩叁寶發願成佛,但對豐厚的供養舒心的物質環境或修行路上遇到的挫折和障礙卻很難透得過去。本論對善行加以提倡,爲我人在信心未堅固之前的修行提供了易行的方便道。布施等善行是粗淺易見的,其收效也十分明顯,故頗能促成人們的信心。從粗淺易行處下手,經過佛法正見的調治,煩惱燥動之心終會逐漸平靜和柔順。此方便對絕大多數凡夫學人行之有效。退一萬步說,沒有善行的前提而光修止觀是難修難成的,弄不好就與衆生的需求無關痛癢,走人皓首窮經的學究佛法中。所以大德祖師教誡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這也是太虛大師所謂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人間佛教的立足點。
本論的立義分已明確衆生心能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也即此心是無處不在的,惡法也不離于此心。因此不要以爲善行只是在事相上用功,而要體會到事相上的善行是隨順真如的,最終也必定趣向真如法性。如果執理廢事,廢修善行,舍離戒律基礎而執著于走“從正念真如”直接下手的捷徑,則會成爲無處下手。所得定慧也難免成爲邪定和狂慧。由是觀之,本論重視善行的特點無異于是修學人的一劑良方。
又與此叁心相應有四方便行。首先是與直心相應的根本方便。即
觀一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
《《大乘起信論》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印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