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
印深
内容提要: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佛陀初成正觉即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未曾证得。然没有天生的释迦,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乃至对自己终当成佛的确信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种种修行加以坚固的。菩提心是成佛的亲因。但菩提心不能凭空发起,它要依于对大乘佛法的坚定信仰为前提。这一来,信心与信仰在成佛的路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没有信心与信仰,修行只是南辕北辙,全同于外道邪魔。没有信心与信仰,菩提心是无本之木,不可能生机勃勃,反而会枯萎凋零。信心如此重要,并且可以依后天修行成就,我人对此一定会殷勤探求,精进修证。要如何修行成就信心呢
《大乘起信论》中有精彩的开显。笔者略加归结不外乎两个方面的特色说教:一者重视善行,二者强调止修行真如一行三昧。依此二要,进能成就信心直达佛果,退能实现此生的学佛修行之价值。有此二益,故笔者勉为探索,愿能自利及利人。
关键词:信成就善行真如一行三昧
前言
《大乘起信论》(以下简作《起信论》)的传译有先后两次。第一次是梁元帝承圣二年(553)。由真谛三藏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译出,智恺笔录,共一卷,称为旧译。第二次是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由实叉难陀译出,复礼笔录,共二卷,称为新译。旧译一卷本共一万一千字,其影响远胜于新译。历代对《起信论》的注疏十分繁复,皆以旧译本为主。据日本学者统计,约有一百七十余家,为书不下一千卷。其中隋朝净影寺慧远的《起信论义疏》(亦称《净影疏》),新罗元晓的《起信论疏》(亦称《海东疏》)以及唐朝贤首法藏的《起信论义记》七卷(宗密改为五卷,亦称《贤首疏》)被称为“起信三疏”。对新译本的注疏仅存明朝藕益智旭的《裂网疏》三卷。
《起信论》文字简洁,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思想内容深契大乘佛理,故历代备受教界大德的推崇。如明代憨山大师在《刻起信论直解题辞》云:
此论乃禅宗关钥,为教之宏纲也。亲教者,非此无以知宗要;参禅者,非此无以开正
眼,实性相二宗之指南也。“”
因此,本论受到各宗派的重视。华严三祖贤首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共八处引用《起信论》。禅宗五祖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向武则天解释东山法门时,把“一行三昧”作为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而《起信论》对一行三昧的修习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古德充分重视《起信论》对修行的指导意义。见贤而思齐,笔者由是略探本论在成就信心方面的特色修行。
一、本论的内容简介
《起信论》共五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概括其精髓为一句话即“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所谓一心指众生心。本论以众生心为宇宙万有的本体,此一心与所谓真如,法性、法界、本来面目,圆觉、实相、心性、佛性,如来藏乃至涅架只是同体异称而已,是绝对平等的。所谓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是把一心开为体和相两方面。心真如门是体,是绝对无限的本体。心生灭门是相,是相对差别的现象。对心真如门的绝对无限来说,无染净、真妄、生佛之别。如论云: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憨山大师释曰:
此广释空义,以显真如实体,本离四句绝百非也。然有无四句,乃内教学佛法不得意
者所计也。一异等四句,乃外道谬计也。谓真如之体,即般若真空。若不得般若义,则妄
起四计,是为四谤。今显四句既离、百非自谴。般若实体,平等现前。““”
在心生灭门的相对差别来说,则有染净,真妄,凡圣的截然不同。所谓三大即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明一心二门之法体性状,相大与用大说明体大的理由。具体地说,四圣六凡皆不出此一心二门之法是体大。此一心二门之法表现出有无量功德是相大。又此一心二门之法能普摄和出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是用大。所谓四信即信仰真如、佛宝,法宝和僧宝,也就是说明众生者能知道此一心二门三大的法和义,就能信仰根本的真如和由此而显现的三宝,这是本论的特别之处,在信仰三宝前加上了信仰真如的根本信仰。所谓五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止观五种。本论把菩萨所修六度归于初学者的五门,是把禅度和智度合为第五门。这亦是本论特色所在,在止观一门中特重止修行真如一行三昧。
总观全论内容,其一心二门三大是大乘教理的解析与论证,而四信五行是信仰成就的实践之门。近年来,针对汉传佛教的现状和走向,许多大德法师极力倡导“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是推动理论上的信仰与现实生活中人世实践结合的支点,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原动力。本论在解释分中提到三种发心。三者的次第先是信成就发心,再是解行发心,然后是证发心。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对佛法、对自己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后,才会有菩提心发起来。如果连起码的信仰都无从确立,菩提心就无法落实到实际生活和修行中。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见从初学佛到成就信心不退是任何学人的基础课程和必由之路。本论的标题及造论因缘都是要让众生对大乘佛法生起不退的坚定信仰。因此学佛者应对本论认真领悟。若进而依之修行,则能成就信心,使成佛之路如按图索骥了然于心。笔者不揣浅陋,撷取《起信论》之片段,愿为有志于菩提心者提供起步的信心修行之参考。
二、成就信心的两大特色修行
1.重视善行成就信心的特色
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如何使菩提心之因变成无上正觉之果,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本论认为一定要三大阿僧祗劫。如论云: “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祗劫故。””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菩提心相配套的诸行来填充。初学佛皆从布施开始,从行善起步。在行善积福的过程中广结善缘,扩大心量,渐渐地会使烦恼转薄,乃至逢见善知识。因此《大智度论》说“布施可以薄一切烦恼。””有了善缘,加上亲近善知识,供养三宝,就能得到加持。散乱心亦由于烦恼转薄而渐趋柔和,与定心相应。当然,从散心到定心还要有止观的修习作支柱。论中加以强调,成为我人修行信心的一个易行的特色门路。
所谓信心成就是指凡夫外道开始信仰和学修大乘到十信位满,信心不退进入十住之初住发心住的位置。什么人修什么行能得到信心成就进而发起志求无上菩提的大愿心呢
“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
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此处把“起十善”和“供养诸佛”等作为成就信心的修行,所对的机是“不定聚众生”。佛说有三聚类众生:一、正定聚,这类众生因信、进、念、定、慧五根已经成就,故一定会走上成佛之圣道,指初住菩萨;二、邪定聚,这类众生因造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五无间罪,故在短期内没有回邪向正和趣人圣道的可能;一般的人、天众生都是第三类不定聚。因此,如果我人信受奉行,则是契机又契理的上好行门。信心成就人发心住,发什么心呢
有三个方面:即直心、深心和大悲心。本论以此三心成就菩提心。所谓直心是正念真如,也就是远离虚妄颠倒的分别心的正见。所谓深心是以无厌倦之心修集一切善行。所谓大悲心是对一切众生的苦迫生起深切的同情心,并发愿救拔。三心中的直心偏重在无分别智的修习,深心偏重于福德的修集。有此二心即福慧双修,大悲心是修福修慧的动力,具足此三心就能无厌足、尽未来际利益众生。有人也许会产生疑惑:布施等善行是人天福报的修习,并非成佛之正因。为什么不直接从无分别智的正念真如开始呢
论中解释说:
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
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佛人学了很久,道理都明白,一旦历缘对境就迷糊了。该烦恼的还烦恼,不仅会断送别人学佛的信心,也会使自己渐渐淹没在烦恼的生活中。佛法是人世的,本论对善行的重视就是佛法人世思想的体现。一般人学佛修行,虽然不断参禅打坐,但很难得定得慧。虽然发心持戒,但总是不断犯戒。虽然感恩三宝发愿成佛,但对丰厚的供养舒心的物质环境或修行路上遇到的挫折和障碍却很难透得过去。本论对善行加以提倡,为我人在信心未坚固之前的修行提供了易行的方便道。布施等善行是粗浅易见的,其收效也十分明显,故颇能促成人们的信心。从粗浅易行处下手,经过佛法正见的调治,烦恼燥动之心终会逐渐平静和柔顺。此方便对绝大多数凡夫学人行之有效。退一万步说,没有善行的前提而光修止观是难修难成的,弄不好就与众生的需求无关痛痒,走人皓首穷经的学究佛法中。所以大德祖师教诫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这也是太虚大师所谓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佛教的立足点。
本论的立义分已明确众生心能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也即此心是无处不在的,恶法也不离于此心。因此不要以为善行只是在事相上用功,而要体会到事相上的善行是随顺真如的,最终也必定趣向真如法性。如果执理废事,废修善行,舍离戒律基础而执着于走“从正念真如”直接下手的捷径,则会成为无处下手。所得定慧也难免成为邪定和狂慧。由是观之,本论重视善行的特点无异于是修学人的一剂良方。
又与此三心相应有四方便行。首先是与直心相应的根本方便。即
观一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
《《大乘起信论》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印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