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
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架。””此根本方便虽与正念真如的直心相应,但仍然要求“修诸福德。”
其次是与深心相应的能止方便,即…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令不增长”;和发起善根增长方便,即
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
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
此止恶与行善两大方便中强调了惭愧忏悔,供养,礼拜,赞叹,随喜和劝请诸佛。如是诸行是一般学佛者都能办得到的。
再次是与大悲心相应的大愿平等方便即“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架。”
《大智度论》说:修禅定对利根者是乐难行道,对钝根者是苦难行道。””初人佛门,信心尚且不坚固,掂量一下自己,我人不难发现,舍弃了上面诸多方便行作为人门之下手处,别说能现生成就,弄不好会虚耗一生,一事无成。辜负了三宝和自己的暇满人生。
2.强调止修之真如一行三昧
除了重视善行对成就信心的作用外,本论的另一特色是修行真如一行三昧过程中特重止的修习。要成就信根本和信三宝的四信须修五行。五行分别是施、戒、忍、进和止观门。论云:
““依未人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未人正定聚,即发心住以前的众生。修行信心是为此类众生说的。所以,修此五行同样也是契合绝大多数初机学佛人。修行总不外乎以修福与修慧为相辅相成的两条主轴。上文已说过本论重视对善行福报的修行,已为修慧准备了丰厚的基础。因此这里着重讨论五行之止观行。把六度的禅定度和般若度归结为止观门是本论的一个特色。在具体说到止观修行时,本论把止摆到了主要位置。把它分为初修方便和久习淳熟两个次第。修止观的目的在于得真如一行三昧。为什么要得此三昧
论云: “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又云:
“真如三昧者……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
有是处。””“”
修学真如三昧的行者,现世即使没有马上成就,仍有十种利益: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
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骄慢,不
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真如三昧是成佛之因,能令心柔和,使烦恼转薄,对如来境界生信心。因此,要习此三昧。行者如何下手呢
先是初修方便: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
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相,随念皆除,亦遣除想。……后以心除心。”””
本论所说的止,是使依心现起的一切境界不再现前,即止一切境界相。本论将一心分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体而心生灭门为相。在此观修习时,以止为主、为无分别,而以分别生灭因缘为观。因为真如本体“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而毕竟平等。因此,本论认为坐时专修止,余时仍要不离止修而作观。作观的目的在于辅助止修。如论云: “若人唯修于是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一般认为修定(止)是共世间外道的,唯有修胜义法性空观才不共世间。本论摄胜义空观于修止中,专重止修。所以可能远离大悲,于是要借修观以生悲心。本论认为,一切修习都不应离于止,因止是远离一切妄境的真修。坐时专修止时,不能修观,余时修观,亦不离止。然而初修者是难以契人的,所以要有一些方便行业帮助行者修止。这个方便即是唯心无境之正念。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
念念不可得。””
修止时,不系心一境而止息。不但遣除所起的境相,亦不著能取的想。使心境俱遣,能所双亡。然后久久修习,渐而淳熟,心即得定,由于定力增进,就能随顺得入真如三昧。人真如三昧故,信心增长,速速成就信心不退。到达了真发菩提心即初发心住。
本论进一步说明修真如三昧渐得深广后能得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真如三昧的别名,修此三昧的行者,知““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人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所以修止之初时,就强调不能依气息、形色乃至见闻觉知。因这些所缘都是虚妄无性的。修此三昧应心无所住,无所取,不依相而起修,故成就时能通达一相无相的平等法界,彻了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在此法界一相中,平等无二。此三昧的修习和成就是不离于真如之无边妙用和绝对无限之本体的。
在成就四信要修习五行的论证中,重视止修以期达到真如一行三昧是本论成就信心之修行的另一特点。五行的其余四行中仍然体现出对善行的重视。如施门中云“所有财物随力施与”,戒门中所说的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戒,忍门中云“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进门中亦云“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此四门后还总结说:
若人虽修行信心,……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
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要发菩提心,先当修行信心。要修行信心应从两大方面下手,一是广行众善,二是勤修止观。在这两方面的修行中,都要惭愧和忏悔使自己不断进步。
结语
可以知道,教界诸贤大德在修行的路上比我人要先行,或许已到山顶,或许刚达山坡,体认了佛法的种种功德,面对许多初学者的懈怠放逸,出于悲心而振臂高呼“发菩提心”确实是婆心切切。然而,像笔者这类修行尚未入门,还在歧路徘徊,苦于不得步人宝山之路径的初机学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菩提心的高标,更需要使菩提心生起的信心和与菩提心相配套地实践诸行。阿姜查尊者说: “修行不是要完成什么,只是清醒地知道事物的原貌。”所谓事物的原貌。“””《起信论》认为即是离于妄念的心性。它是常恒不变、净法满足的。一切事物只因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为此,论中还提出从无念观,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则是向佛智故。”还说众生要悟人真如法性,必须知道“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人。”本论重视善行, 《解深密经》上说,有十法行能成就对佛为菩萨所说的诸波罗密的信心。它们是: “书写、供养、施他、听诵、披读、受持、开演、讽诵、修习。” 《般若经》也有极其相似的说法。””但各有偏重,可互为补充。本论把修行信心开为施、戒、忍、进、止观等五行。而《解深密经·地波罗密品》之资粮问答中,佛说布施、持戒、忍辱三度属福德资粮所摄;慧度属智慧资粮所摄;禅定、精进遍于福智二种资粮。””如是,也许可以大略把五行之前四行视为福德资粮修集,后止观行视作偏于智慧资粮的积累。
佛法的兴衰,从来不取决于寺庙的大小,出家僧尼的多少,外护势力的强弱,乃至不取决于出家人学问研究的深浅。其本质的决定因素在于人们信仰的纯净和深切。因此,修行信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出家人永恒关注的命题。 《大乘起信论》,其为论可深可浅。其深则如憨山大师所云“此论直指一心,但了一念无生,则顿登佛地。””其浅处则是一而再再而三为“不定聚众生和未人正定聚众生”说明修行信心的理论与实践。并且最浅处还提供了“专念方便”。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婆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诸
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
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
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欲往西方心先具备对佛之愿力的坚固信心才能成办。以此可见信心的成就对任何学佛人,修任何法门都是极其基本的。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唯智能度。是故普劝同学依《大乘起信论》勤修信心,早日成就不退信心。
《《大乘起信论》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印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