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印深)▪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

  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架。””此根本方便雖與正念真如的直心相應,但仍然要求“修諸福德。”

  其次是與深心相應的能止方便,即…斷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令不增長”;和發起善根增長方便,即

  勤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

  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

  此止惡與行善兩大方便中強調了慚愧忏悔,供養,禮拜,贊歎,隨喜和勸請諸佛。如是諸行是一般學佛者都能辦得到的。

  再次是與大悲心相應的大願平等方便即“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架。”

  《大智度論》說:修禅定對利根者是樂難行道,對鈍根者是苦難行道。””初人佛門,信心尚且不堅固,掂量一下自己,我人不難發現,舍棄了上面諸多方便行作爲人門之下手處,別說能現生成就,弄不好會虛耗一生,一事無成。辜負了叁寶和自己的暇滿人生。

  2.強調止修之真如一行叁昧

  除了重視善行對成就信心的作用外,本論的另一特色是修行真如一行叁昧過程中特重止的修習。要成就信根本和信叁寶的四信須修五行。五行分別是施、戒、忍、進和止觀門。論雲:

  ““依未人正定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未人正定聚,即發心住以前的衆生。修行信心是爲此類衆生說的。所以,修此五行同樣也是契合絕大多數初機學佛人。修行總不外乎以修福與修慧爲相輔相成的兩條主軸。上文已說過本論重視對善行福報的修行,已爲修慧准備了豐厚的基礎。因此這裏著重討論五行之止觀行。把六度的禅定度和般若度歸結爲止觀門是本論的一個特色。在具體說到止觀修行時,本論把止擺到了主要位置。把它分爲初修方便和久習淳熟兩個次第。修止觀的目的在于得真如一行叁昧。爲什麼要得此叁昧

  論雲: “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又雲:

  “真如叁昧者……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

  有是處。””“”

  修學真如叁昧的行者,現世即使沒有馬上成就,仍有十種利益:

  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

  道鬼神之所惑亂。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驕慢,不

  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真如叁昧是成佛之因,能令心柔和,使煩惱轉薄,對如來境界生信心。因此,要習此叁昧。行者如何下手呢

  先是初修方便: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

  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相,隨念皆除,亦遣除想。……後以心除心。”””

  本論所說的止,是使依心現起的一切境界不再現前,即止一切境界相。本論將一心分爲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心真如門爲體而心生滅門爲相。在此觀修習時,以止爲主、爲無分別,而以分別生滅因緣爲觀。因爲真如本體“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而畢竟平等。因此,本論認爲坐時專修止,余時仍要不離止修而作觀。作觀的目的在于輔助止修。如論雲: “若人唯修于是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一般認爲修定(止)是共世間外道的,唯有修勝義法性空觀才不共世間。本論攝勝義空觀于修止中,專重止修。所以可能遠離大悲,于是要借修觀以生悲心。本論認爲,一切修習都不應離于止,因止是遠離一切妄境的真修。坐時專修止時,不能修觀,余時修觀,亦不離止。然而初修者是難以契人的,所以要有一些方便行業幫助行者修止。這個方便即是唯心無境之正念。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

  念念不可得。””

  修止時,不系心一境而止息。不但遣除所起的境相,亦不著能取的想。使心境俱遣,能所雙亡。然後久久修習,漸而淳熟,心即得定,由于定力增進,就能隨順得入真如叁昧。人真如叁昧故,信心增長,速速成就信心不退。到達了真發菩提心即初發心住。

  本論進一步說明修真如叁昧漸得深廣後能得一行叁昧。一行叁昧是真如叁昧的別名,修此叁昧的行者,知““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人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所以修止之初時,就強調不能依氣息、形色乃至見聞覺知。因這些所緣都是虛妄無性的。修此叁昧應心無所住,無所取,不依相而起修,故成就時能通達一相無相的平等法界,徹了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在此法界一相中,平等無二。此叁昧的修習和成就是不離于真如之無邊妙用和絕對無限之本體的。

  在成就四信要修習五行的論證中,重視止修以期達到真如一行叁昧是本論成就信心之修行的另一特點。五行的其余四行中仍然體現出對善行的重視。如施門中雲“所有財物隨力施與”,戒門中所說的身叁、口四、意叁的十戒,忍門中雲“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進門中亦雲“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此四門後還總結說:

  若人雖修行信心,……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隨喜,

  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要發菩提心,先當修行信心。要修行信心應從兩大方面下手,一是廣行衆善,二是勤修止觀。在這兩方面的修行中,都要慚愧和忏悔使自己不斷進步。

  結語

  可以知道,教界諸賢大德在修行的路上比我人要先行,或許已到山頂,或許剛達山坡,體認了佛法的種種功德,面對許多初學者的懈怠放逸,出于悲心而振臂高呼“發菩提心”確實是婆心切切。然而,像筆者這類修行尚未入門,還在歧路徘徊,苦于不得步人寶山之路徑的初機學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菩提心的高標,更需要使菩提心生起的信心和與菩提心相配套地實踐諸行。阿姜查尊者說: “修行不是要完成什麼,只是清醒地知道事物的原貌。”所謂事物的原貌。“””《起信論》認爲即是離于妄念的心性。它是常恒不變、淨法滿足的。一切事物只因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爲此,論中還提出從無念觀, “若有衆生能觀無念則是向佛智故。”還說衆生要悟人真如法性,必須知道“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人。”本論重視善行, 《解深密經》上說,有十法行能成就對佛爲菩薩所說的諸波羅密的信心。它們是: “書寫、供養、施他、聽誦、披讀、受持、開演、諷誦、修習。” 《般若經》也有極其相似的說法。””但各有偏重,可互爲補充。本論把修行信心開爲施、戒、忍、進、止觀等五行。而《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品》之資糧問答中,佛說布施、持戒、忍辱叁度屬福德資糧所攝;慧度屬智慧資糧所攝;禅定、精進遍于福智二種資糧。””如是,也許可以大略把五行之前四行視爲福德資糧修集,後止觀行視作偏于智慧資糧的積累。

  佛法的興衰,從來不取決于寺廟的大小,出家僧尼的多少,外護勢力的強弱,乃至不取決于出家人學問研究的深淺。其本質的決定因素在于人們信仰的純淨和深切。因此,修行信心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出家人永恒關注的命題。 《大乘起信論》,其爲論可深可淺。其深則如憨山大師所雲“此論直指一心,但了一念無生,則頓登佛地。””其淺處則是一而再再而叁爲“不定聚衆生和未人正定聚衆生”說明修行信心的理論與實踐。並且最淺處還提供了“專念方便”。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婆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諸

  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

  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

  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念佛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欲往西方心先具備對佛之願力的堅固信心才能成辦。以此可見信心的成就對任何學佛人,修任何法門都是極其基本的。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唯智能度。是故普勸同學依《大乘起信論》勤修信心,早日成就不退信心。

  

《《大乘起信論》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印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