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轮回说(禅林)

  佛教的轮回说

  禅林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佛教轮回的概念、轮回的源头、轮回依业说、轮回说的特色以及轮回转世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说明佛教轮回说的目的是打破轮回,而不仅仅是令众生不堕于恶趣。众生轮回的根源即是我执和法执,从而有贪嗔痴,所以造业无度,故辗转于六道之中,从而轮回生死,无有出期。若众生能学习佛教理论,而去如实修习,则终能登上涅槃彼岸。

  关键词:佛教轮回 业 人我执 法我执 涅架

  前言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的时代,讲到轮回,有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谈什么因果轮回的问题实在太落伍了。也有人认为轮回是宗教信仰的范畴,是死亡之后的事情,和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即使去关心了也是徒劳的。坦白地说,若是面对着死亡的事实来谈轮回的问题,对于死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许就更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来探讨这个严肃而重大的生死轮回问题了。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一些人,不屑地回答说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的现象,并不表示自己的层次高超,反而显出了自己的思想肤浅。否定轮回的存在,不是和别人为难,而是局限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轮回,就没有过去,更没有未来;没有未来的人生,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无奈,前途是多么的渺茫无寄。有了轮回,人生还有回转的余地;有了轮回,未了的心愿终有偿尽的一天;有了轮回,生命才有下一个航班可乘。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生生死的变异也是轮回。宇宙物理的自然变化,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是一种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是空间的轮回。综合看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何尝不是轮回现象的体现

  譬如风起云动,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成云,云再转变成雨,如此周而复始,都是轮回的现象。

  森罗万象的物理变化是轮回、人生的生死变异更是轮回。根据科学研究,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没有一个是七年前的,换句话说,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七年就能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一次,即是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没有一个是七年前的了。佛法认为整个生物界,从细胞结构,甚至更低级的生命单位或高级动物的人类,各种感受、认识等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迁流、生灭变化着。有关这种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心灵上的生住异灭、循环流转、新陈代谢,宛如车轮回转的现象,就叫做轮回。甚至忽为人子、忽为人父的人伦关系,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都是轮回的现象。

  佛教真正要阐明的是善恶六道的轮回。依佛法的教义,人生时刻都在轮回之中,不过有急性、慢性的差别,慢性的变化叫做生灭,或者变异;而急性的变化就叫做轮回。众生由于迷的原故,而造作了业力,就形成了因果的相续,从而促使了生命无始无终的迁流,而现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佛教称之为生生死死的六道轮回。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 “我与众生从旷劫以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而此六道轮回的至深道理,有情众生愚昧却不能相信,难怪古人要慨叹: “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更不是用来逃避人生最后死亡的心理安慰。世间诸法的迁流变化,都证明轮回是真实存在的,轮回是一门解释我们前世与来生的精确科学。我们要明了轮回,相信人世有轮回,当我们对轮回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过去与未来作一番回顾与前瞻。

  一、轮回的概念

  轮回是佛教的教义。又作流转、轮转等。梵语音译为僧娑洛。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经云: “贪欲、嗔恚及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其认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个轮回,他们不惧怕死亡,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具有无比的信心。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的原因。

  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单述。 《奥义书》认为, 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业力,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人道,有的则堕落入恶道,沦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故经云:“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

  佛教认为众生的生命是依缘而起的,并且处于经常不息的演变之中,那么造业、受报、再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呢

  有些部派佛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变相灵魂的“中有”或“中阴”等理论。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所构成, 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的主体。以上这种轮回主体的学说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大乘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被称为执持识,执持识是无始以来各种生类轮回转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二、轮回的源头

  我们流转于轮回中并不是没有因缘的,也不是某个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象某些人说的那么简单。对凡夫而言,生命的过去世和未来世,是非常模糊的,我们只知道现世的几十年而已。生命的起源和归宿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事情。正因为这样,虽然有很多教派或个人就此问题创立了常见、断见等种种观点,但是,其中没有一人能真正说清生命的真相。只有佛陀才能够清楚明白地揭示出生命的源头和归宿究竟是什么。

  佛说“轮回”是由“无明”生起来的,但究竟是怎么“无明”的,我们谁也说不清楚,除非证得了佛的境界。但可以从我们已经存在的思维来体会一下无明。凡人都承认有“我”,很多人认为说“无我”,仅仅是“思辨”时用于破除对方蒙昧“执著”的一种手段,说 “有我”和“无我”都对,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我见”就是轮回见。不管你的“我”多么神通广大,甚至达到了“梵天”的境界,都是轮回见。只要我们存在一丝的我见,就必定落入因果轮回。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因果实有”,当然这个 “实有”并不是与“没有”对立的那个“实有”,而是说认识不到其空性概念的实有。实际上,在其“潜意识”里,都是承认有因果的。因为我们任何一件事的关系都是依赖因果来推理的。我们常说“这事和那事无关”或者“这事和那事有关”,就是因果概念的最明了的表现。这就是无明导致的。

  佛法是从缘起论指出了诸法的空性,这就是脱离轮回的可能。 “无我”就是空性的一个表现。所以,你若不能理解“空性”的话,是不可能脱离轮回的,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所以佛法强调“因果”是针对那些连轮回都意识不到的人的。而强调“空性”、 “无我”是针对那些对轮回承认并理解的人。当然,此时也并非不强调因果,恰恰相反,由于我们尚未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所以“因果”对我们的作用是时刻存在的。例如噩梦未醒,那么梦里的害怕可是实实在在的,只有等你醒了,才可以说“梦是假的”,但是没醒之前,这就是瞎话,还不如老老实实想办法先做好梦,寻找醒来的可能性。所以说凡夫妄说的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因为你连“因果”的道理还没明白,空什么呢

  真的空性是无法言说的,我们在各种逻辑思辨上折腾,仅仅是为了“体会”一下,不是真家伙。所以,必须通过实修来得到。

  例如,一个人刚刚生下来时就有“我执”,这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哭,是因为生下来就有痛苦的感觉,虽然他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心里不愿意接受这个痛苦,所以只有哭。但这却不是一个能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问题,他不愿意接受痛苦,愿意接受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有“我执”。希望能够得到快乐,希望离开痛苦,所有这些的根源都是出于“我执”。所以“我执”就像树木的种子一样,是轮回的种子、轮回的根本。

  假如要彻底地解决轮回的问题,就需要找一个理性的,很有逻辑性的观点,也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无我”的观点来推翻它,推翻了以后,因为没有“我执”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造业,这样就已经从头一个一个地断除了轮回的因缘,于是轮回就不会继续下去了。

  有了“我执”,就有了贪、嗔、痴三毒。我们经常生起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嫉妒心,都来源于“我执”。假如没有这样的“我执”,还有可能产生贪心吗

  还有没有可能产生嗔恨心呢

  那…

《佛教的轮回说(禅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