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佛教谈谈《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
真诚
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生生死死,无有出期。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令众生脱离轮回之苦,而这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做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因因果果,丝毫不爽。 “业”不仅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也含有前世、今世、来世的轮回思想。这种轮回思想,早在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中就有提及。
一、 《奥义书》
《奥义书》是印度正统宗教哲学的核心文献,是广义吠陀文献的最后部份,又称为吠檀多。由《吠陀》本集,继之《梵书》、 《森林书》而发展到《奥义书》,这是长时期汇集而成的文献,总数约二百种,内容有散文,也有韵文。其中有五十种已译为中文,名为《五十奥义书》。
《奥义书》的梵语语意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就语源上说,它有“对峙”、 “亲近接触”之意。可能是指师徒之间“近坐” (近侍)的意思,就是隐居于森林的婆罗门圣贤与弟子围近而坐所秘密讨论和传授的深奥教义。但在所有古文献里,对该字的意义都没有明确的叙述,故在汉译佛经中译为《奥义书》。从《沙他帕他梵书》以来的文献所采用的都是“对照”与“对质化”的意思,也许这意义符合了叙述结合关系的古《奥义书》文献的内容,因此学者们就把它翻译成“不可思议的同一化”或“结合”,由此乃产生奥义与秘义的意思。它的另一个名称是“吠檀多”,意思是吠陀文献的最后部分或吠陀的最高意义。
许多较近代的《奥义书》,仿佛是个别作家的作品,类似现在的论文或诗篇。但是较古的《奥义书》,除了很简短的以外,并不是个别人物表明他自己信念的作品,而是某一学派认为应该包括在本学派经典之中的哲学格言和故事文集。比如一部哲学性的民间传说,每一学派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若干部分精细地加以阐述。现在保存下来的《奥义书》大多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有《广林奥义书》、 《歌者奥义书》等十三种。
《奥义书》以前的吠陀文献,如吠陀本集和梵书等,都是以婆罗门教的祭祀活动为中心,讨论的是举行祭祀的时间、地点、方法、目的和意义等等。但是, 《奥义书》则完全摆脱了对祭祀的讨论,开始以理性的方法展开了对宇宙本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最终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探索。隐居于森林中的《奥义书》的作者们善于思索,崇尚自由,追求永恒,探求宇宙起源和人生真理,对各种人生问题都作出了解答。比如苦与乐、生与死、灵魂是否存在、死后的命运、如何解脱等等问题。因此, 《奥义书》从理论上解决了婆罗门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问题,为以后婆罗门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奥义书》是吠陀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印度哲学的源头。
二、轮回思想
轮回,音译僧娑洛。是指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流转无穷,没有脱出之期。由于起惑造业的影响,在迷界(六道)流转生死,象车轮旋转循环,故云“轮回”。又称流转、生死、轮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
轮回是佛教教义,法华经方便品曰: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过去现在因果经》云: “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盖欲灭六道轮回之苦,则必先断其苦因——贪嗔痴三毒。谓三毒犹如种子之能生芽,故众生流转三有——欲界、色界、五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贪、嗔、痴,则诸苦亦断。
轮回思想并非佛教独有,而是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通的根本思想,而此思想则源自灵魂转生、灵魂不灭的原理。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轮回理论作为他们的根本教义之一。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所以本文把《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提出来,愿各位同修更好地掌握佛教的轮回思想。
《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古《奥义书》 (西元前七世纪前后)中,对于人死后之命运,曾提出“五火二道”说,这是轮回思想最原始之说法。二道说指人死经火葬后,即赴月世界。此中,如果此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识、完成正祭祀,信奉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则不久即可离开月世界,而抵达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此等过程称为神道:而另一种人在一定期间停留在月世界之后,即随着雨而返回此世。然不久即进入植物的种子之中,而成为食此种子之人或犬等生命体的精子,最后再生为人。至于再生为何人或何物,则全依其前生之善恶多寡而定。此等过程称为祖道。经由祖道再生者,将会再受老死之苦;而由神道抵达梵天世界者则不必再生,因此亦无再度死亡。中国汉藏地方与日本也流传有此等轮回思想。在西藏,更形成历代达赖、班禅等喇嘛转生的信仰。
佛教沿用了这种与业结合的轮回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演绎与发展。佛教认为,众生由于无明与爱执而轮回于生死。其轮回境界有三界(欲界、色界、五色界)与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之说,即指后者而言。六道为大乘佛教一般性的说法,说一切有部则除去阿修罗而说五道、五趣。在六道或五道之中,以地狱为最恐怖之处,天为最佳之处;此中之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或三恶趣: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或三善趣。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
佛教认为,有情的生命是依缘而起,关于造业、受报、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什么,有些部派提出了“中有”或“中阴”理论。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 (“报主的细意识”)所构成,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轮回的主体。以上这种轮回主体的学说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大乘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被称为执持识,执持识是无始以来各种生类轮回转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三、 《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
总结《奥义书》全书的思想,是以大宇宙本体的“梵”与个人本质的“我”为一体,是宇宙万有的根本原理,此即“梵我一如”思想。顺此根本原理,万事万物的发生必有其一定的顺序。人类生命即因“业”的原故,而于轮回之道中往返,将人类的行为,以善恶果报的道德要求为基础,而展开轮回转生的思想。如果经禅定与苦行来认识梵我一如这个真理,即可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而到达常住不灭的梵界,此即人生最高目的。这就说明一切现象界皆为虚妄,唯独梵为唯一的实在,并以梵、我代表心与物的两面,而生成宇宙万物。 《奥义书》从吠陀宗教中提升了三个基本观念,从而规定了以后印度哲学发展的线索和去向。这三个观念即是:梵我同一、业报轮回、解脱之道。
(一)梵我一如
梵我一如,是《奥义书》所代表印度正统婆罗门系统世界观的根本思想,即宇宙根本原理的梵与个人本体的我同一不异的思想。据此根本原理,一切万物依一定顺序发生,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灵魂从其业力而有各种形式的轮回。从此轮回中求解脱,即是人生最高目的,而由于觉悟梵我一如之根本真理,消灭业力,即能免再生之痛苦。
何谓“梵”
“梵”是印度语,原来指祭神的颂歌,这种颂歌的语言当中有一种咒力,可以让人求福禳灾;在进一步发展之后“梵”成为全宇宙的活力,宇宙的精神,从而成为宇宙的至上神;至上神代表了整个的宇宙。宇宙需要抽象,从整体来把握, “梵”就是宇宙整体;然而整体必须通过部分来表现,所以印度人在反复考虑部分如何与整体融合。梵可以体现在任何事物身上,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神的化身。婆罗门教提出了否定的辩证法,否定了一个个的具体的部分,到后来整体就霍然而显。首先说梵是一切,梵是牛,是马,这是用肯定的方式来描述;接着又说梵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梵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描述,就成了一个超越认识的、超越经验的、超越逻辑思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整体,它体现在一切当中,又从这一切当中超脱出来,不具有任何的属性。这就是梵。
婆罗门教认为世界起源于“梵”,因为梵而存在,又复归于梵。然而除了梵之外,还有一个“我”——神我。奥义书时代,主张“我”创造宇宙,或谓“我”是个人我(小我),然同时亦是宇宙中心原理之大我,梵(意谓宇宙原理)与“我”乃为一体、同一。更进一步主张唯
“我”方为真实存在,其余皆为虚幻。如果说“梵”是客观世界的,那么这个“我”就是主观世界的。梵我一如,就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同一,就是世界与我的同一,认识到梵我同是与梵我同一紧密相连,业报轮回基于人具有灵魂这样一种看法。承认灵魂存在观念在宗教、哲学、社会学中皆可见,然论及其特质、本源则有不同。原始人所具有的简单古朴之灵魂观念,直至宗教、哲学渐次发达之后才趋向非物质化的“精神统…
《结合佛教谈谈《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真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