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结合佛教谈谈《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真诚)▪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体”。在佛教中,释尊对灵魂与肉体之同异并未予以作答。关于轮回的主体问题,佛教的《g口先比丘经》中言人死以后,更受新身,身不随后世生,而精神却是辗转相续。譬如灯中火,灯芯更换而火相续。那先比丘承认精神的存在,认为它就是承受业报、辗转轮回的主体。至于人是否真有灵魂,信与不信另当别论,大体说来,关于灵魂的问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人死如灯灭,灯灭了光也就没有了,肉体死了灵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则相信有灵魂,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次,人死后,人的灵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为了灵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就应该信仰上帝,救赎原罪;而在印度婆罗门教中,灵魂观是最为独特的。

  婆罗门教坚信,人是有灵魂的,在人死后,灵魂可以不断再生,可以不断转世投胎,也许会变成植物,也许会变成动物,也许会变成饿鬼、畜生等等,这就是轮回。是以人生之时的行为(业行),作为回归梵天、大我的衡量尺度,不必再生;或者是做为投生为人、为畜牲,必需再受老、病、死苦的标准。这种与业结合的轮回思想,佛教加以采用,佛教的三世六道轮回思想不能说与这种灵魂观无关。

  印度正统文化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认为:梵神是创造主,不仅创造了人间世界,也创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灵魂是梵所赋予,所以梵是“大我”,给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人类肉体的心脏。人如果能经常在森林中修习禅定以净洁自我的灵魂,以苦行克服从肉体上所发生对物质的欲望,以祭祀梵神救赎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后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这是善业;否则,便是恶业,死后灵魂要堕落到其他恶趣中去。

  吠陀时代的地狱观念还处在萌芽状态,它在大地之下,是因陀罗神(帝释天)惩罚敌人和恶魔的地方,这时的天堂和地狱并未与善恶行为相联系。

  到了梵书时代,出现了“再生”的概念,一般认为转生的概念乃至轮回的观念是受此启发而来,但此时还没出现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轮回业报思想,这一时代祭祀盛行。

  到奥义书时期,业报轮回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开始提出,报应的观念也已出现。这时婆罗.门教内部祭司阶级的腐化已经十分明显,祭祀万能神话被打破,社会上开始注重业报伦理。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和平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月亮即使在黑半月的第十五天消失了,众星也没有丢下它。灵魂即使离开了肉体,它在肉体内所做业的果报也不会离它而去。”一切众生都受着自己所做业的控制,在天堂和其它好的地方享受善业所带来的欢乐,在地狱里饱尝自己罪恶所带来的痛苦煎熬。他们带着自己已经减少的宿业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着种种可怕的侵扰和死亡的折磨。

  2、业报轮回思想

  《奥义书》对人死亡后的命运,提出了“五火二道”的最原始轮回思想。 “五火二道”思想,见于《广林奥义书》及《歌者奥义书》,二者皆属于古《奥义书》。它代表印度古奥义书对轮回与解脱的看法,它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于自然世界生命之循环互依的见解。 “五火”指的是人死后所经历的五个轮回阶段:人死火葬, (1)灵魂先进入月亮; (2)然后变成雨:(3)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 (4)食物被吃变成精子; (5)精子进入母胎而后出生。五火之道即是轮回之道,也称为“祖道”,相对于此的解脱之道,即所谓的“神道”,也称天道。它是指人死后灵魂进入梵中,梵我合而为一,不再轮回于生死之际。所以祖道和天道就是“二道”。

  为了说明果报不同, 《奥义书》提出了三道四生。轮回业报思想在《梨俱吠陀》中还未见到过, 《梵书》中间或谈到死后转生的问题,但并不一致。在《奥义书》中则被系统地提出,可见这种思想是和印度阶级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轮回解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是取决于他过去本人的行为——业(羯磨),即取决于他奉行婆罗门、刹帝利的要求和保持那些树立在各个种姓之间的界限认真到什么程度, “依照人的行为决定那个人将来要成什么样,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 (《森林奥义》)。 (中国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之说)如果他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投入“天道” (神的地位);次之,可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轮转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等;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的义务者则要永劫沉沦于“兽道”,即地狱之中,来世变为首陀罗和动植物等等。奥义书根据轮回教义把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分为胎生、卵生、湿生、种生四种。所谓胎生是从母胎生,如人与哺乳动物等;卵生是从卵化生,如鸟、鸡、鸭等;湿生是从湿气生,如蚊蚋等等;种生是从种子生,如草木等各种植物。这就是“三道四生”,三道是天道、祖道、兽道;四生是胎生、卵生、湿生、种生。

  为何众生的生命是不完美的

  因为生命与轮回的动力,即来自众生的意欲与意欲所展现的行为,这些意欲与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影响,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就叫做业。众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导行为,因此造成了众生诸多苦难,这盲目的意欲,又可称为无明,它就是生命之盲目冲动,也是轮回的原因,因此想要摆脱轮回无穷的生死之苦,那便只有去除无明一途。印度婆罗门教徒普遍相信,每个众生的灵魂即自我,来自于梵,梵是宇宙的创造者,是万物的根源,是全知全能;众生的自我来自于梵,故本质与梵相同,但因为无明的缘故, 自我与梵分离,因此不再具有与梵相同的全知全能,同时陷入生死轮回之中而不自觉。因此所谓解脱,就是自我能够回到梵,达到梵我合一的状态,梵我合一乃是人生与宗教上的终极目标。

  3、解脱的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享受幸福,有的人总是受苦受难,这是人前世的所作所为而决定。前世积德,则今世可以享福;前世作恶,则今世受苦。而今世作恶,则来世受苦;今世积德,则来世享福。前世、今世、来世,人的行为会有报应,这就是业报。人的记忆可以消除,业报却不会断除,这就是业报轮回。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立因果业感之理。盖以过去之业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由现在之业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此即迷界流转之相状。这种观点不仅仅主宰了印度的婆罗门教徒,同时对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全世界。比如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三世轮回的观念。婆罗门教徒认为人应该超脱轮回,寻求解脱之道。

  解脱,就是使人的灵魂或精神从生死轮回中,从肉体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永生不灭、无限福乐的境界。解脱的观念离不开梵我一如思想,我来自于梵,也必然返回于梵,人之所以处于轮回之中,原因就在于“无明”。由于无明而认识不到梵我一如真理,迷恋世俗生活、迷恋男女之情而处在轮回中。 《奥义书》的圣贤们认为,只要通过宗教实践努力修习,体悟梵我一如真理,就可消除无明,抛弃一切欲望,使灵魂摆脱轮回,返回到梵界,达到解脱。

  解脱的途径,婆罗门教典藉中在不同的地方常有不同的推荐:冥思、苦行、祭祀等等,但最重要的是瑜伽,瑜伽分为智瑜伽、信瑜伽和业瑜伽,其中业瑜伽就是业解脱。

  《奥义书》也规定了各个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方法。解脱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合一(即通过自我的冥想使个体灵魂与梵合而为一),在生活中要刻苦修行。 《奥义书》规定的修行的方法是: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即非暴力)、实语、禁欲、奉爱。这些规定到后来也被一些统治阶级借用。例如婆罗门教倡导施舍,在吠陀时代以后,施舍观念成熟,施舍物包括土地、树木、金银珠宝、食物、女佣、灯、衣服、马匹、牛、酥油、鞋子、伞具、吠陀知识、抚慰言词等等。施舍对象主要是僧侣阶层。施舍的报偿就是积累功德,涤除罪愆。施舍也有规则和禁忌,比如不施给不诵经的人或者品德有问题的人,施舍给博学者或者生活穷苦之人会受福报,施舍了弄脏了的食物将招致祸害等等观念。

  《奥义书》的轮回与解脱思想,是指有情的命运有两条路:要么跟着现象在继续变化而轮回;要么返还到大梵的本位而得解脱。 《奥义书》最终的目的便是求得解脱,脱离罪恶和烦恼,也就是悟得人性中唯一不二的梵净。人之所以不能还到梵净的本来面目是因为无明的障碍,如果没有无明,明了之时就可回归到梵净。人们怎样才能明了

  怎样返还梵净呢

  只有修习禅定和瑜伽,抑制感觉和表象的活动,念诵梵的表征安崦(嗡om)字的密语(密咒),念念相续,就可以渐渐把握身心,进入真净的梵我和大梵合一的境界。轮回是苦,所以印度的婆罗门教徒认为人应该超脱轮回,寻求解脱之道。

  总之, 《奥义书》中阐明了业报轮回思想,这种轮回思想对佛教理论有一定的影响。古老的印度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从吠陀圣典发展到奥义书时代逐渐形成深奥的理论体系,佛教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上结合佛教理论对《奥义书》中轮回思想加以剖析,愿对修学佛法者有所帮助。

  

《结合佛教谈谈《奥义书》中的轮回思想(真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