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護生原爲天下安——讀《印光大師文鈔》有感(慎獨)

  護生原爲天下安——讀《印光大師文鈔》有感

  慎獨

  印光大師(1860—1940年),諱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合陽人。自幼隨兄讀儒書,頗以傳譯儒家聖學自任。起初他應和韓愈歐陽修辟佛之議。後來,病困數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出世緣熟,即投終南山南臺蓮花洞寺出家,禮道純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陝西興安雙溪寺。

  印光大師一生專修淨土法門,他的淨土思想都結集于《印光大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嘉言錄》中。在《印光大師文鈔》中,大師不僅勸誡弟子專修淨土,而且對戒殺放牛還作了全面的論述,形成了系統的護生思想。其內容具體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叁點:

  一、印光大師主張戒殺吃素是遠離天災人禍的良藥

  在佛教五戒中,殺生戒置于首位,由此町見諸惡業中,殺業最重。印光大師認爲普天之下沒有不造殺業之人。就算一生不曾殺生,但吃肉,即是殺生。因爲不殺生就絕對沒有肉吃,那些屠夫、獵人和漁人,都是爲吃肉者提供肉食的人,他們只不過是替吃肉者殺生而已。因此,大師在《普勸愛惜物命同用素皂以減殺業說》一文中說:然則食肉吃素一關,實爲吾人升沈,天下治亂之本,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爲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

  殺生之人,將來必受惡報。印光人師認爲無論是水中遊魚類還是地上走獸類,其靈明覺知之心同人類並無二致,只是因爲宿業深重,致使形體與人不同,並且口不能言,至于它們求食避死的情形,都與人類相同。我們由于前世福業感召,有幸生到人道,具有聰明才智,我們因此更應尊奉天地,與大衆萬物爲友。假使不能體悟天地好生之德,放縱自己的口食之念。以我之強,淩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將會導致一旦過去的福報享盡,殺業即會現前。自己必會遭受殺生之果報,致使改頭換面,輪回六道,轉世做牛做馬,償還宿業。

  印光大師由此在《甯波功德林開辦廣告》一文中指出: “淺思從古至今,凡殘忍肉食者,家門多絕,仁愛慈濟者,子孫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斷其無後,恣食肉者,如來記其必償。祈勿徒雲遠庖,此系隨俗權說,固宜永斷葷腥,方爲稱理實義。”

  現代社會,疾病流行,諸如禽流感、瘋牛病之類牲畜疾病時常可見,又加之喂養牲畜中大量的濫用生長激素,促使牲畜迅速瘋長,大大縮小其正常的生長周期,致使許多牲畜的肉類中含有致病毒素。人食這些肉類之後,常會引發各種疾病,嚴重危害人體的健康。而且肉類是汙穢之物,食後,則血濁而神昏,容易使人早衰。因此,大師主張人類應當吃菜蔬之類素食。他說: “蔬食者,絕少傳染……蔬菜系清潔之品,食之則氣清而智朗,長健而難老,以富有滋補之力。此雖衛生之常談,實爲盡性之至論,因俗習以相沿,致積迷難返。”

  在論及肉食之過和素食的優點之後,印光大師苦口婆心地奉勸念佛之人,應當吃長素。如果短時達不到,當持六齋或十齋,由漸減以至永斷,才符合修行要求。雖然不能斷葷,宜買現肉,切勿在家中殺生,因爲家中常希望吉祥,如果天天殺生,其家便成爲殺場,殺場是怨鬼聚會之處,故在家殺生于己很不吉祥。

  二、印光大師認爲殺生者是殺六眷親屬

  世上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輪回六道,互爲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爲怨家對頭,循環相報,相互殺害。我們有時所殺的有可能是我們前世的親人。佛陀在各種大乘經典中反複勸誡護生,但見聞拜讀的人很少,即使有見聞讀誦的人,而信受奉行的人更少。于是佛以大悲之心,現諸異類,供人殺食。等到被殺之後,又現出異相,從而使人知道,此是佛陀所示現,希望以此來減少殺業,保護衆生的安全。比如像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舌、鼈腹等都是佛棲身示現之處。佛陀以此來警人耳目,以止殺業。

  《佛本生經》中記載了許多佛陀示現異類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佛陀示現出牲畜之相,在未殺之前,人們都說是牲畜,殺過之後,才知道是佛,佛陀以此使人明了殺生與殺佛無異。即使所殺的不是佛陀現身,也是未來之佛,假若殺而食之,罪過深于大海高于山嶽。因此我們應當立即戒殺,才可最終獲得解脫。

  故此,印光大師在《物猶如此序》中雲:須知人物雖異,靈蠢互形。蠢人識暗,靈物智明。五倫八德,固不讓人,其誠摯處,比人更深。敢以我強,殺食其肉,致令未來,常受人食。曆觀史籍, 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

  印光大師對殺生的這段論述,全面闡釋了六道輪回的道理,使人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殺的生靈有可能是我們前生的父母及親眷。提醒我們慎勿殺生,謹防造作惡業,遭受無盡的苦報。

  叁、印光大師認爲護生即是自護

  曾有人問印光大師: “鳏寡孤獨、貧窮患難的人那麼多,你不倡導周濟這些人,卻去提倡保護與人類不相關的生靈,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

  印光大師說: “人與物雖然不同,佛性卻是相同的,物類以惡業淪爲異類,我們以善業得人生。若不憐憫體恤物類,恣情食啖,一旦我們福業享盡,物類罪業已畢,難免從頭償債,充彼口腹。要知道刀兵大劫,都是宿世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使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更何況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絕少遭逢,因此知道我們護生其實是保護自己。”

  大師還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等苦報。鳏寡孤獨、貧窮患難之人雖然值得憐憫,但尚不至于死地,物類如果得不到救贖,馬上會被放入湯鍋成爲人們口中之物了。

  又有人問大師: “物類無盡,我們能放生多少呢

  ”

  大師答曰: “須要知道放生一事,實爲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企其體貼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則捕者便息。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 自在飛走遊泳于自所行境。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爲池乎

  縱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不止一人乎。又爲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鳏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之緣。正所以預行周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審思之。戒殺放生,畢竟是汲汲爲人,抑止汲汲爲物,而緩急輕重倒置乎

  ”大師認爲,雖然我們一個人的護生力量有限,若能夠發動大家共同護生,其力量自然不可低估。

  印光大師從叁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殺生的過患,放生素食的好處。他的這些觀點使學佛者進一步明了了戒殺放生對現實人生的重要意義。從而也促使更多的人遠離殺業,愛護生靈。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