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閱讀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孫赟)

  閱讀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

  孫赟

  明代洪應明所著的《菜根譚》被後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一代偉人毛澤東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見此書的珍貴價值。《菜根譚》內容博大精深, 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謀略的比如“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綸。” 商人可以從中獲得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讀書人可以從中悟到高妙的思辨方法和處世哲學。筆者最喜書中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時時給人以澄明清遠的智慧啓迪,使人心清智明,頗得領悟禅機之妙。 

  《菜根譚》的作者是一個精通道教、儒教、佛教的大學者,徹研叁教真理,明達人情世態,谙練人生滋味。菜根二字教誡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洪應明用精美雅致的語言 把叁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

  以下是筆者從書中選取的幾則精辟深刻的語錄,細細品味可以啓迪人固有的智慧,洗滌人染汙的心靈,堪稱明珠照室,朗日當空。    

  1、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誇獨醒;此釋民所謂不爲法纏,不爲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當初被放逐的楚國大夫屈原曾痛苦地喟歎,世人皆醉我獨醒,由此,倍感孤獨,哀傷。屈原的高潔令人贊賞,但嫌人盡醉,執已獨醒,則必然有驅之不散的苦惱。競逐是世人的常態,俗名俗利濃于酒,醉得世人死不醒,名利權勢的迷城,又有幾個能參破,翻身跳出?故而,“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有大智慧脫離名缰利鎖束縛的覺悟者,當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誇獨醒。世人迷于名利競逐自己決定不隨其沈淪,但也不必譏笑嘲弄,只要切實關注自己的身心修養,恬淡甯靜,潇灑自在,先以自了漢的灑脫風範展現在世人面前,使其如聞清涼的鍾聲,得到內心的甯靜與解脫。再以大悲之心,救度其出離物欲滔天的苦海,得到究竟的快樂,身心的自在。

  2、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

  面對紛繁的世事,煩惱的人生,有的人感到苦不堪言,有的人則善于從中超脫出離。推究根本的原因,實在是覺悟者與迷惑者的“一念”、“寸心”有所不同。覺悟者的念頭是寬平的,他懂得心平則大地平,雖然世事紛纭,煩惱重重,但只要能夠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則可得清靜、平等、正覺、解脫。

  覺悟者的寸心是寬廣的,他努力拓展自己的心胸,不爲瑣事困擾,不爲私利苦求。于是,他從狹窄的空間中 解放出來,擁有了如天地般廣大的世界,自由翺翔,忘言忘機。

  3、禅宗曰:“饑來吃飯倦來眠。”詩旨曰:“眼前景致口頭語。”蓋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

  “饑來吃飯倦來眠,唯此修行玄又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偏于身外覓神仙。”這首先賢的悟道詩,講出了在吃飯、睡覺之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藏有修行的大玄機。然而又有幾個肯信,又有幾個肯行?人們往往認爲大道是奇妙的、神秘的 ,卻不知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大道低回,至理不遠,日行而不知,一悟即至佛地,讀禅宗語錄公案,多見有極平實的日常語,若要覓個入處,可從極平、至易的境地著眼領悟,或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大收獲。這種玄又玄、妙中妙,非有大機緣、大福德、大智慧,必不能遭遇,即便遭遇也必不能領受。故每思及此,常感歎不已。

  4 、趨炎附勢之禍,其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古來有一些人爲得到名利權勢,不惜奴顔婢膝,置人格尊嚴于不顧,更有甚者爲虎作伥,助纣爲虐,最後因果報應不爽,其禍甚慘亦甚速。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非常多,可謂不絕如縷。趨炎附勢的小人自以爲聰明靈巧,卻不知所依仗的靠山,不是堅如磐石的泰山,而是易于消融的冰山,陰霾雖能遮掩太陽于一時,但終有雲開霧散的時候,那時冰山融化,在其庇護下的趨炎附勢之徒,便如樹倒猢狲散,螃蟹下湯鍋。相反地,如果能淡泊甯靜,保持高潔的品性,堅貞的操守,則能常保安樂,常保康甯。淡味最久長,此語將人生的一個大奧妙點破,令信受者可從中得益不少。

  5、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個真正的覺悟者不是逃避世間的,他的悲智雙運,上求下化,都要在世間實現。絕迹塵囂,雖可使此心不見塵境而不亂,但一朝混迹風塵,此心又亂迷顛倒。因而,若要獲得大覺悟,必須在塵世的紛纭境上勘驗過,最終煉得此心頑似鐵,風吹雨打不相幹。“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此語極顯不爲空縛的大智慧,學佛落入頑空,心如槁木寒灰,則是被空所縛。真正徹悟佛理者,在從事的正當事業中,不僅不會消極敷衍,反而十分精進敬業,因爲,他明白與衆生一體的道理,無私無我,以整個身心奉獻于世間與衆生。

  6、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

  所謂知足常樂,人心苦不知足,當欲壑難填之時,必會利令智昏,如飛蛾撲火,如魚兒吞鈎,最後落個“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悲劇下場。“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爲貪得無厭者繪出傳神畫像。“權豪自甘乞丐”點醒世人,不知足便是淪爲物欲的奴隸,像乞丐一樣可悲複可憐。所以,覺悟者應看清對于物欲的迷狂追逐,不但得不到想像中的幸福、快樂,反而會帶來無盡的痛苦,使生命處在焦灼與煎熬之中。

  閑讀《菜根譚》可以感受到咀嚼菜根的甘醇,是一種至爲高妙完美的精神享受,此樂不願獨享,願與大家共享,使菜根之香飄入千萬百姓家。

  閱讀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

  孫赟

  明代洪應明所著的《菜根譚》被後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一代偉人毛澤東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見此書的珍貴價值。《菜根譚》內容博大精深, 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謀略的比如“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綸。” 商人可以從中獲得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讀書人可以從中悟到高妙的思辨方法和處世哲學。筆者最喜書中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時時給人以澄明清遠的智慧啓迪,使人心清智明,頗得領悟禅機之妙。 

  《菜根譚》的作者是一個精通道教、儒教、佛教的大學者,徹研叁教真理,明達人情世態,谙練人生滋味。菜根二字教誡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洪應明用精美雅致的語言 把叁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

  以下是筆者從書中選取的幾則精辟深刻的語錄,細細品味可以啓迪人固有的智慧,洗滌人染汙的心靈,堪稱明珠照室,朗日當空。    

  1、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誇獨醒;此釋民所謂不爲法纏,不爲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當初被放逐的楚國大夫屈原曾痛苦地喟歎,世人皆醉我獨醒,由此,倍感孤獨,哀傷。屈原的高潔令人贊賞,但嫌人盡醉,執已獨醒,則必然有驅之不散的苦惱。競逐是世人的常態,俗名俗利濃于酒,醉得世人死不醒,名利權勢的迷城,又有幾個能參破,翻身跳出?故而,“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有大智慧脫離名缰利鎖束縛的覺悟者,當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淡適己,而不誇獨醒。世人迷于名利競逐自己決定不隨其沈淪,但也不必譏笑嘲弄,只要切實關注自己的身心修養,恬淡甯靜,潇灑自在,先以自了漢的灑脫風範展現在世人面前,使其如聞清涼的鍾聲,得到內心的甯靜與解脫。再以大悲之心,救度其出離物欲滔天的苦海,得到究竟的快樂,身心的自在。

  2、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

  面對紛繁的世事,煩惱的人生,有的人感到苦不堪言,有的人則善于從中超脫出離。推究根本的原因,實在是覺悟者與迷惑者的“一念”、“寸心”有所不同。覺悟者的念頭是寬平的,他懂得心平則大地平,雖然世事紛纭,煩惱重重,但只要能夠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則可得清靜、平等、正覺、解脫。

  覺悟者的寸心是寬廣的,他努力拓展自己的心胸,不爲瑣事困擾,不爲私利苦求。于是,他從狹窄的空間中 解放出來,擁有了如天地般廣大的世界,自由翺翔,忘言忘機。

  3、禅宗曰:“饑來吃飯倦來眠。”詩旨曰:“眼前景致口頭語。”蓋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

  “饑來吃飯倦來眠,唯此修行玄又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偏于身外覓神仙。”這首先賢的悟道詩,講出了在吃飯、睡覺之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藏有修行的大玄機。然而又有幾個肯信,又有幾個肯行?人們往往認爲大道是奇妙的、神秘的 ,卻不知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大道低回,至理不遠,日行而不知,一悟即至佛地,讀禅宗語錄公案,多見有極平實的日常語,若要覓個入處,可從極平、至易的境地著眼領悟,或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大收獲。這種玄又玄、妙中妙,非有大機緣、大福德、大智慧,必不能遭遇,即便遭遇也必不能領受。故每思及此,常感歎不已。

  4 、趨炎附勢之禍,其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古來有一些人爲得到名利權勢,不惜奴顔婢膝,置人格尊嚴于不顧,更有甚者爲虎作伥,助纣爲虐,最後因果報應不爽,其禍甚慘亦甚速。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非常多,可謂不絕如縷。趨炎附勢的小人自以爲聰明靈巧,卻不知所依仗的靠山,不是堅如磐石的泰山,而是易于消融的冰山,陰霾雖能遮掩太陽于一時,但終有雲開霧散的時候,那時冰山融化,在其庇護下的趨炎附勢之徒,便如樹倒猢狲散,螃蟹下湯鍋。相反地,如果能淡泊甯靜,保持高潔的品性,堅貞的操守,則能常保安樂,常保康甯。淡味最久長,此語將人生的一個大奧妙點破,令信受者可從中得益不少。

  5、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個真正的覺悟者不是逃避世間的,他的悲智雙運,上求下化,都要在世間實現。絕迹塵囂,雖可使此心不見塵境而不亂,但一朝混迹風塵,此心又亂迷顛倒。因而,若要獲得大覺悟,必須在塵世的紛纭境上勘驗過,最終煉得此心頑似鐵,風吹雨打不相幹。“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此語極顯不爲空縛的大智慧,學佛落入頑空,心如槁木寒灰,則是被空所縛。真正徹悟佛理者,在從事的正當事業中,不僅不會消極敷衍,反而十分精進敬業,因爲,他明白與衆生一體的道理,無私無我,以整個身心奉獻于世間與衆生。

  6、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

  所謂知足常樂,人心苦不知足,當欲壑難填之時,必會利令智昏,如飛蛾撲火,如魚兒吞鈎,最後落個“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悲劇下場。“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爲貪得無厭者繪出傳神畫像。“權豪自甘乞丐”點醒世人,不知足便是淪爲物欲的奴隸,像乞丐一樣可悲複可憐。所以,覺悟者應看清對于物欲的迷狂追逐,不但得不到想像中的幸福、快樂,反而會帶來無盡的痛苦,使生命處在焦灼與煎熬之中。

  閑讀《菜根譚》可以感受到咀嚼菜根的甘醇,是一種至爲高妙完美的精神享受,此樂不願獨享,願與大家共享,使菜根之香飄入千萬百姓家。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閱讀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孫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