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寬恕也是愛(安小悅)

  寬恕也是愛(外一篇)

  安小悅

  小學的時候,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再加上好脾氣,所以一直很得老師的喜歡,班長一職一直當了下去。但是班上卻有一個叫楊得吉的男生,不光脾性頑劣不愛學習,還常常欺負女生,也給我這個班長出了不少難題,爲此我沒少到老師那裏去打他的小報告。楊得吉與我漸漸勢不兩立,常在放學的路上扯我的辮子,搶我的書包。

  五年級的時候,楊得吉的父親在山上放炮炸山石時被炸死了,而楊得吉的母親又是個腿有殘疾的人,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理,因而,楊得吉只好辍學在家,一邊照顧他的母親,一邊給人放牛謀點口食。

  楊得吉和我一個村子,因而我每次上學、放學的時候都能看到他趕著牛出村或回村,于是我就把頭擡得高高的,故意顯出一副驕傲的樣子。他也沒有了昔日的頑劣,只是把頭一低就過去了。

  後來有一天,老師找到我,要我轉交給楊得吉一包衣物和兩百塊錢。我不解,問老師爲什麼要幫助這樣的“壞學生”。老師摸摸我的頭,笑笑,說他現在太可憐了,幫助他比怨恨他更有用些。

  老師的話讓我想了很久,後來我便不再對楊得吉爲難我的往事耿耿于懷了,每逢星期天我就帶上語文數學課本到山上找到楊得吉,幫助他學習點知識,還有時候我把家裏給我買的好吃的東西拿去跟他一起分享,而他若是捉到了叫得好聽的蟋蟀就一定會放在編好的草籠子裏送給我。我們之間不再是敵對關系,變成了好朋友。

  于是也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若以寬容之心對待別人,冤恨自然也就會消除了。

  後來上了大學,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青年,他自小就聰明異常,尤其是對佛經教義領悟得極快。所以,當一位老方丈收他爲徒時,便有如得到一塊稀世珍寶一樣。愛護他勝于一切:夏夜手持蒲扇爲他驅趕蚊蟲,冬天取來木炭爲他烤火;自己少吃一點也要供他叁餐所需,身上的衲衣補了又補卻把別人施予的新衣讓給他……而他是多麼的讓方丈感到欣喜啊,不但把一卷卷佛經倒背如流,而且禅鋒犀利所向披靡。

  當老方丈將窮其一生所得悉數傳授于他,期待他能成爲新的衣缽傳人時,他卻動了凡心,愛上了一個煙花女子,然後于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離開師父偷偷地下了山。自此,那笙歌燕舞的世界就牢牢地拴住了他的腳步,紙醉金迷和燈紅酒綠讓他放浪形骸,他已然忘記了前生與今世,忘記了師父的諄諄教導,只是盡情貪歡,他成了小城裏最風流的浪子。

  然而誰也想不到十年以後的一次午夜夢回,他猛然驚起,如洗的月色像水銀一般鋪滿了他的心房,他在那一時刻番然悔悟,原來繁華如過眼的煙雲,那些真正寶貴的東西正從他的生命中無情地流逝。他雙手捧起清明澄澈的月光,呆呆地看了良久,然後他做了一個決定,他要找回那個曾經的自己,既然已經錯過一回,那就不能讓自己一錯再錯。

  當他披星戴月地趕到師父那裏時,師父卻不肯爲他開門。 他便跪在師父門前,涕淚俱下、痛不欲生。師父終于在門內向他說道:“你且去吧,這裏已無你立足之地。”他不肯,哀告師父原諒他,重新收他爲弟子。

  師父卻說:“罪過,罪過,佛門清淨,豈容你等濁流汙穢沾染,你還是死了這顆心吧”。他再一次叩頭如搗米。師父歎了一口氣,說:“要想佛祖寬恕于你,除非這佛案之上開出五色鮮花。”說完念著“阿彌陀佛”離去。

  佛堂裏念誦佛經的聲音一聲緊似一聲。

  而他癡癡地跪于門外,直等得星星沈了月亮墮了,卻再無半點消息。他終于將心一橫,發心、不斷地拜佛,求忏悔,再也不下山了。

  老方丈這裏也是一夜不曾合眼,面前老是晃著弟子痛悔的容顔,也許,他真的是浪子回頭了呢!老方丈無奈地搖了搖頭,正是愛之深才恨之切啊!

  天色還在薄明之間,老方丈就起床了,在他踏進佛堂之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供奉著鮮果的佛案之上竟然開滿了五色的鮮花,那嬌豔欲滴的花朵似乎在急急地向他召喚著什麼。老方丈急忙奔向山門。

  看完這個故事以後,我的心裏微微有些痛楚,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幾乎沒有人不會犯錯,也幾乎沒有人不曾被傷害過,尤其是當我們越是被最親近的人傷害時,受傷會越大,也就越無法釋懷,因而寬恕也就成爲了一件十分不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佛經上說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是因爲人有慈悲心,而慈悲就是愛,不光要愛我們愛的人,也要愛我們不愛的人。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一只腳踩爛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寬恕那些犯了錯的人,不是退縮懦弱,而是體諒和關懷。人生,往往不能以一時一事的沈淪或榮耀來定論,這世上有很多的奇迹是由歧途上回頭的人創造的。而在惡中向善的心,本來就是一個罕有的奇迹,就如同那佛案上開出的五色花一樣。但是,往往我們卻常常會用冷酷的心拒絕這些奇迹的發生,用不肯原諒把人性中複蘇的美好品性扼殺在一夕之間。要知道寬恕也是愛,而且是用很大的愛,做很小的善事。

  積善余慶

  ——讀《了凡四訓》

  奶奶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因而我小時候最常聽到的就是跟佛教有關的故事和感應事迹。而其中最讓奶奶信服的就是袁了凡居士傳。對此我卻總覺得只有五分可信,另五分疑惑一直存留在了心裏。直至我上個星期偶然的在奶奶的箱子裏找到了一本《了凡四訓》,從頭至尾的看了一遍,始才確信這袁了凡居士果真是位了不起的善知識。

  袁了凡居士是明朝人,本名袁黃,江蘇省吳江縣人,年輕時在慈雲寺遇見高人孔公,預言其科考名次、官職大小、無有子嗣及壽終五十四歲,當前兩項逐一應驗之後,袁了凡居士開始相信人命天定了,再不思謀事,混沌度日。

  後來他遊棲霞山訪雲谷禅師。兩人對坐一室,竟然叁天叁夜不曾合眼。

  雲谷禅師就很奇怪地問了凡居士:“你靜坐了叁天,未曾起一絲妄念,這是爲何?”了凡居士答:“因爲孔先生已爲我算定生死榮辱都有定數,所有沒有什麼妄想。”雲谷禅師于是開導他說:“佛教主張:命運應當由自己掌握,福德也要靠自己求得,而六祖慧能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了凡居士是個明白人,于是向雲谷禅師請教。

  雲谷禅師便指點他要反躬內省,知非改錯,然後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如此必然可以更改自己的命運。又舉例說“易(指《易經》)爲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于是了凡居士“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爲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叁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第二年禮部開考,了凡沒有像孔先生所預言的考第叁而是得了第一……十余年後叁千善事行完,又起願求子,亦許行叁千善事。次年便得一子名天啓,而叁年後叁千善事亦滿。于是又起願求中進士,許行善事一萬條,果于叁年後登第,被授爲寶坻知縣……其壽命至七十四歲,故孔先生預言其五十四歲亡也未靈驗。

  了凡居士家裏並不富有,可是卻非常喜歡布施,家居生活儉樸,每天誦經持咒,參禅打坐,修習止觀。不管公私事務再忙,早晚定課從不間斷。在這當中,了凡先生寫下四篇短文,當時命名爲《戒子文》,用來訓誡他兒子,就是後來廣行于世的《了凡四訓》這本書。

  四篇短文分別名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其第一篇《立命之學》中,了凡居士總結說:“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尤其是“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段,更是被許多現代人視爲座右銘,時刻銘記于心。

  而第二篇《改過之法》中,了凡居士提出“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而改過要發叁心,即一要發恥心,二要發畏心,叁要發勇心。之所以把發恥心放在第一位,了凡居士引孟子之話說“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又說“此改過之要機也。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爲貴。”而當這叁心都具備時,“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但是人的過失改正,有的從事上改正,有的從理上改正,還有的從心上改正,其“工夫不同,效驗亦異”,譬如人昨天殺生,今天戒殺了;昨天生氣,今天不生氣了,就是從事上改正。但是這樣子只是從外面來改正的,病根並未除去,還會有過患發生。于是進一步以從理上來改正說明:善于改過的人,會在殺生的時候想到同等的物命,如今卻殺了別個生命來供養自己,內心怎麼能安甯?且其死時及死後所受種種,盡皆痛苦可憐。再說無論多好的食物,吃過即空,如果以蔬菜瓜果等食物,也大可以充饑飽腹,何必再傷害其他物命而損自己的福呢?……如此想下去,葷腥之類必不能下咽。又比昨天生氣,如果想到人總會有不對的地方,反觀自己也並非無錯,且即使是誹謗之言語,卻也可當作雕琢玉的刀,大可欣然接受,再者,要想到怒對人不但無益且有種種害處……如此想明白之後,過也必然自己就止住了。

  雖然如此,最上乘的改過之法卻還是從心而改。因爲“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故“但當一心爲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第叁篇《積善之方》文中,了凡居士舉了生活中十個真實的事例來說與人積德行善必有福報的道理。複又詳細說明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在論其“偏、正”時,居士說:“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並舉事例:有位呂丞相,退職後回到故鄉,被一個喝醉酒的鄉人羞辱,但是呂公因其酒醉並沒有在意,只是關門不與他較真。不料想第二年,這個鄉人竟然犯了罪入獄。呂公于是才後悔萬分地說:“假使當初他犯小錯的時候,便計較懲罰于他,就可以阻止他犯如今的大罪了,沒有想到我好心竟然做了壞事。”這就是以善心而行惡事。又舉一例:荒年,盜賊衆起犯事,而官府不加治理,于是有富戶人家便自己執仗道義,懲罰盜賊,結果治安漸漸安定,避免一場騷亂。這就是以惡心而行善事。最後結論“故善者爲正,惡者爲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在後面論述“何謂半滿”時,又以四段文字從不同說法上詳盡說明,如中一段引用《易經》中語句並加以闡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而第四段文字爲:“又爲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叁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這篇短文的最後,了凡居士總結人積善的方法“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叁,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隨後便又逐一論證說明,這裏作者不再噜嗦,讀者可在原文中看個詳盡。且若依居士所言,親身“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據《袁了凡居士傳》記載: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賢慧,經常幫助他行善布施,並且依照功過格記下所做的功德,因爲她沒有讀過書,不會寫字;因此用鵝毛管沾紅墨水,每天在曆書上做記號。有時了凡先生較忙,當天所做功德較少,她就皺眉頭,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爲兒子裁製冬天的大袍子,想買棉絮做內裏。 了凡先生問:“家裏有絲綿又輕又暖和,爲什麼還買棉絮呢?”了凡夫人答:“絲綿較貴,棉絮便宜,我想將家裏的絲綿拿去換棉絮,這樣可以多裁幾件棉襖,贈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了凡先生聽了非常高興說:“你這樣虔誠的布施,不怕我們孩子沒有福報了!”他們的兒子袁俨,後來中了進士,最後以廣東省高要縣的縣長退休。可見“積善余慶”在了凡居士身上已經是個明證了。

  最後一篇短文是《謙德之效》。開篇第一句又是由《易經》起:“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後面便例舉了幾個事例。如:

  江陰人張畏岩,因鄉試未中而大罵主考官,後被一得道者點化,道者教示其:“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爲?”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西元1597年),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答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叁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叁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是了凡居士總結說:只有虛心加持的人,才有受福的根基,驕傲自滿的人總歸不能長久,縱使福報在手也無法享用。所以那些稍微有些見識的君子,必定不會讓自己胸量狹窄,來自拒福氣。更何況具有謙德的人必會因此而得到教益,受善報無窮。這也是那些修業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德行。

  故而最終引古語結論:“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雖然全文至此結束,但是字字珠玑,個中道理發人深省,實非是我輩一知半解所能全明了。若能依照其中文理一二做人,相信即使不能做個聖賢之士,至少也會是個仁德寬厚、樂施好善、福祿無盡的謙謙君子吧。

  

《寬恕也是愛(安小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