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知病性空求解脫

  知病性空求解脫

  曹溪

  學習心經的人一定更容易體會我的學佛經曆。

  佛教講的人生八苦,最大的就是生命無常和老病之苦,生命無常易逝,人生若夢,嗟老傷悲,這是老年人最大的精神負擔和沈重的壓力。那麼應該怎樣去尋求解脫和找到生存的方向呢?

  叁年多以前,我對佛教與佛法的認識比較模糊,知識特別膚淺,對于六道輪回,人有靈魂,有西方淨土之說,有一定懷疑,口說信仰佛教實際都是在表面做文章,根本不是真正信仰,也就是把佛教當成精神支柱和心靈的寄托而已。

  在迷茫當中,由于境遇多變,顛沛流離,又加上年老體衰,嚴重的骨外傷和其它嚴重疾病不斷地折磨著我。因此,造成我心灰意冷的心態,對有限的余生,失去信心和希望。在這種情況下,我有緣接觸了有關佛法的結緣資料如佛經,咒語,各種佛學刊物,使我感覺到佛法是最高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真正對人生有很大的啓迪。特別是我讀了《心經》之後,感觸頗深,得到了更大的啓示,經過了無數遍的閱讀,琢磨,使我見到了人生的希望。面對逆境與痛苦,我得到了一定的解脫。

  在這之前,我認爲:這有形有相之色身,就是本我。既然是我的身體,我時刻擔心這所房子會被破壞,病痛苦受,死亡寂滅,使我時刻想到生老病死,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般若心經裏面說到: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的空性,和色法本空的色身本體以及它的構成形式。它是一種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一盡,就分散了。受也好,想也好,一切都在變化當中,真的找不到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我們不須對這個有形有相的色身這麼執著。

  我是個年逾七旬的老人,由于沒有上乘根基、智慧,對佛法的認識和修爲不好,所以更要深入學習。在那疾病不斷侵襲的叁年內,臥床看了一些佛法資料,閱讀了印光大師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和“淨土聖賢錄”,以及“法語要選”、《心經》和《金剛經》等。特別是印光大師的菁華錄更加奠定了我修淨土法門的信心,並增加了我對佛法的信念,並了解到在修爲上究竟應該怎樣去認識?對佛法如何釋疑、增信和修行?

  在這當中,有親朋提到修行對我的病體康複收效不大,說你這樣修淨土法門,爲什麼你的病不見起色?我自己是這樣想的:這是前世今生的業障深重,應予受報,無怨而無悔,我認爲這種苦受還是輕的,否則還要加重。

  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叁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衆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叁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叁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複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爲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爲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文鈔續編》卷下複周頌堯居士書)

  我漸漸認識到娑婆世界人生是苦,感到只有西方極樂淨土殊勝,才是學佛的歸宿。

  這時我有幸學到了《寒山寺》雜志所登載的往生論點,使我意識到:欲往生極樂淨土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不僅僅是念佛就能往生,還有最重要的觀點,就是需要做到修行,那就是“往生論”中特別提到的:如何開發心志?首先要開發出離心,意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必須以放棄現世享樂爲前提。如果我們仍貪著現世安逸,是無法擺脫凡夫心的,這也是古德特別強調的舍棄今生。其次是開發菩提心,希望出離,不再貪著世間五欲六塵,再去念佛修行便能與道相應。爲什麼修行不得力?都是因爲對娑婆世界貪戀太深,故此是極大障礙。

  因此我才明確了往生的觀念,想著如何才能放下,說時容易做時難,因爲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習慣了很多的業力及習俗,都特別貪戀,這個舍不得,那個放棄不下,都養成了一切凡夫的觀念,特別是那些境遇好,財運大,養尊處優,又沒有病苦,享受人間之樂的人,他們是不喜發出離心的,只想念佛修福修壽,誰還想輕易離開娑婆世界呢?

  我雖然有出離心欣求心之條件,但是由于修爲不好,檢查一下自我,貪著心、難舍心還是有的,有些事情還是放不下。所以必須認識到:有形有相之色身就是一個空殼,沒有意思,人生如夢幻空花,一切無常,何必貪戀,應該放下無求才是。所以我要認真學習佛法,盡量克服病苦而精進,逐步去掉人的積習,貪欲心,發出離心,欣求心,要不斷念死無常,不斷思維惡道之苦,才能産生對佛強烈的依托感。珍惜現有的分分秒秒,去認真修行,特別我們老年人更要珍惜最後的一刻時光,精進修習佛法。

  我的做法措施歸納如下:

  一、轉移注意力,不要專注病處,不管樂受還是苦受,心念不要跟著感覺走。只要精神不跨,身體就能維持下去,以便于修煉。

  二、要有堅定的信念,信念與毅力相結合,對佛法要深信不疑。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選擇了淨土念佛法門,因爲這樣行,住,坐,臥,都可以修。

  叁、學習參禅日記中的金滿慈,長期記日記,從不間斷,在日常生活中,和一切事物相結合,比如:有感悟,錯與對,做得好和壞,都有記載。它利于自省心行和忏悔,以不斷改進。

  四、我選擇的修法格言,是: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爲良藥。我時刻提醒對病苦心念不可執著。

  下面以我寫的一首“病中感悟”,來收束全文吧:

  宿生曾作積業,今日終還苦受。

  因果不虛是實,不須郁悶淚流。

  數年久病沈疴,只因修爲不夠。

  對外言語障礙,只能內視心頭。

  如不曆經苦劫,焉能看破去修?

  貪戀紅塵是苦,應該放下無求。

  人生如露如電,一切無常堪憂。

  舍棄五欲六塵,厭離娑婆悟透。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