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什麼
悟圓
“和諧”一詞, 《漢語大詞典》解釋爲“和睦協調”,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爲“配合得適當”。從字面上解釋, “和諧”是和合、和順、平和的意思,是能夠使人心情愉悅的一種狀態。和諧社會是指構成社會的各部分、各種要素處于和諧、安詳、穩定、有序狀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人人平等,都過著平和安定、安居樂業的生活,就像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裏指的那樣。可以說,和諧社會是人類共同的希望和目標。構建和平和諧的人類社會對與當今世界人民來說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麼,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什麼呢
和諧社會的核心應該是人的和諧,即人內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現分別述之。
(一)人內心的和諧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經濟繁榮,物質富足,卻不一定帶來精神生活的充實,反而滋生了焦慮、煩躁、孤獨、自私等現代病。我們每天心煩意亂、心浮氣躁,這是由于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欲求太高,貪欲過盛所至。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把我們心中的貪、嗔、癡去掉。 《維摩潔經》雲: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可見要構建和諧社會,應該從心開始。而佛教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間的人心,給衆生提供一個心安的環境,使衆生的心有一個依靠,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大自在。如佛教就要求衆生具有一顆感恩心、平常心、慈悲心。只有讓衆生都有一顆平和安甯的心,和諧社會才有可能實現,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衆生安,心平則天下平。
(二)人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的關系也許是最難相處的。每個人的因緣是不同的,而人各有好,就如戴眼鏡。戴紅色眼鏡的人看世界是紅色,戴藍色眼鏡的人看世界是藍色。除非別人願意,否則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別人眼鏡的顔色和自己的一樣。縱觀人類曆史與當前世界,人與人因貪欲、地位、財富而紛爭,民族與民族因不平等而沖突,地區與地區、國家和國家因利益關系而爭鬥,甚至大動幹戈……這些不和諧的現象都是人們沒有意識到衆生平等,都是衆生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造成的後果。所以說,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不但需要發展經濟,使人們的貧富差距縮小,而更需要使人們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素質:能夠意識到衆生平等,能夠換位思考,能夠寬以待人。
在人際關系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平等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爲善。 《華嚴經》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當我們對別人産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佛教僧團的“六和敬”中民主平等的思想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維護社會和諧與和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可見, “平等慈悲”的理念不但是佛教關于人與人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和國家間的基本原則。
(叁)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關系到底是什麼
佛教緣起論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佛教的緣起思想,充分說明了人與世間萬物的密切關系。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佛教的緣起思想對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時,我們毀滅的將首先是我們自己。關于這方面的例子,我已不想多舉了。佛教認爲,一切衆生(動植物在內)都是平等的,生命對每一個衆生都是寶貴的,萬物皆有靈性,人最有情,應該尊重和關愛生命,慈悲不殺。而戒殺放生的慈悲行,乃是實現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的關鍵。佛教認爲, “無情” (我們依之而住的環境)的草木與“有情”的衆生一樣也具有生命,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潔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因此,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尤其應當重視,感恩自然、親近自然是人類能夠與自然融合的前提,只有用一顆感恩平等的心去熱愛大自然,人類的生活才會陽光普照,人與自然的和諧前景才會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