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遊化人間的行吟者——讀寒山詩(李桂紅)

  遊化人間的行吟者——讀寒山詩

  李桂紅

  唐代著名詩僧寒山,又稱寒山子。其身世撲朔迷離,史籍中沒有關于他的家世和生平的確切完整的記載。宋初李防編纂的《太平廣記》摘錄了著名高道杜光庭的名著《仙傳拾遺》中的一段記載: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號寒山子。好爲詩,每得一篇一句,辄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叁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爲叁卷,行于人間。”這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且較爲可靠的記載寒山子生平的史料。

  從史籍中的記載和寒山子的詩作推斷,寒山子應該是以修學禅宗爲主,並深得禅宗的心要。他曾經根據禅宗沩仰宗的開山祖師沩山靈祜的根器和因緣,指點沩山靈祜去依止百丈懷海禅師學習禅法,使之成爲化導十方的一代宗師: “(沩山靈祜)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祜曰: “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赈恤諸子。”祜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行,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谒大智師,頓了祖意。”等等。

  徐靈府收集並作序的寒山子詩集早已失傳。流傳到現在的《寒山子詩集》,是由唐朝臺州刺史闾丘胤作序。序言中,闾丘胤根據自己的親身見聞和體會,把寒山、拾得、豐幹叁位高僧尊崇爲文殊、普賢、阿彌陀佛的化身。 (後人也因此尊崇這叁位高僧爲“天臺叁聖”、 “天臺叁隱”。)

  闾丘胤在拜訪過寒山、拾得之後,特地遣使送新衣、香藥等禮物到國清寺供養給他們倆。而寒山、拾得卻再也沒有回到過國清寺。使者于是把供養物送到天臺山中寒山子隱修之處,只見禅師: “退入岩穴,乃雲: “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寒山、拾得從此便銷聲匿迹。闾刺史請國清寺僧人道翹到寒山子在天臺山中隱修遊曆之地,搜集寒山禅師寫在竹木石壁和村野人家的廳壁上的詩歌,共有叁百多篇,加上拾得禅師寫在土地堂壁上的詩句,一起纂集成卷,流傳後世。

  一

  根據寒山子的詩作推斷,寒山子少年時的家境應該是比較優裕的,他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有著較深厚的文化素養。這時的詩人也充滿著立志在世間積極地建功立業的熱情:“尋思少年日,遊獵向平陵。國使職非願,神仙未足稱。聯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 “一爲書劍客,二遇聖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勳。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

  然而,隨著人生閱曆的增長,詩人日益深刻地體悟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我見世間人,茫茫走路塵。不知此中事,將何爲去津。榮華能幾日,眷屬片時親。”“東家一老婆,富來叁五年。昔日貧于我,今笑我無錢。渠(“她”之意)笑我在後,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東邊複西邊。” “賢士不貪婪,癡人好爐冶。麥地占他家,竹園皆我者。努膊覓錢財,切齒驅奴馬。須看郭門外,磊磊松柏下。”

  “我見世間人,個個爭意氣。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爲子孫愁。下視禾根下,上看桑樹頭。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心神用盡爲名利,百種貪婪進己軀。浮生幻化如燈燼,冢內埋身是有無。” “生前大愚癡,不爲今日悟。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今日又不修,來生還如故。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不覺大流落,皤皤誰見憐!”

  人生道路上迷茫而又行色匆匆的人們,只知道不停地追逐和貪著稍縱即逝的物欲享樂,卻無暇思索生命的本真意義與價值,更不知自己忙忙碌碌的一生終將走向何方。紅塵中的一般世俗人,每天都在爲著自己個人與家庭的利益,百般經營,千般計較,費盡心思地爭名奪利,冷酷無情地對待他人和其他生命,甚至不擇手段地損人利已,機關算盡。

  然而,浮生若夢,不過百年,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親朋好友也只能有短暫的歡愉相會。面對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死亡的結局,一生中沒有修行善法和積功累德的人們,又是那麼悲哀無奈地不得不放棄自己貪愛執著的一切。一生中萬般算計積聚的金錢名利財物,都是一絲一毫也帶不走的。而自己爲獲取這些財富名位所造作的貪嗔癡惡業,卻會使自己在將來和後世蒙受無盡的苦楚。等到自己因這些惡業而遭受貧窮、卑賤、殘疾、孤獨、潦倒、流落、晚景淒涼等等痛苦時,又有誰來憐憫呢

  

  寒山對人世的無常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這在他的詩作中多有表述。如: “桃花欲經夏,風月催不待。訪覓漢時人,能無一個在。朝朝花遷落,歲歲人移改。今日揚塵處,昔日爲大海。” “自古諸哲人,不見有長存。生而還複死,盡變作灰塵。積骨如毗富,別淚成海津。唯有空名在,豈免生死輪。” “嘗聞漢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術,延年竟不長。金臺既摧折,沙丘遂滅亡。茂陵與骊嶽,今日草茫茫。”

  “君看葉裏花,能得幾時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誰掃。可憐嬌豔情,年多轉成老。將世比于花,紅顔豈長保。” “我見世間人,生而還複死。昨朝猶二八,壯氣胸襟士。如今七十過,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開夜落爾。” “誰家長不死,死事舊來均。始憶八尺漢,俄成一聚塵。黃泉無曉日,青草有時春。行到傷心處,松風愁殺人。”“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 “東明又西暗,花落複花開。唯有黃泉客,冥冥去不回。”“驅馬度荒城,荒城動客情。高低舊雉堞,大小古墳茔。自振孤蓬影,長凝拱木聲。所嗟皆俗骨,仙史更無名。”

  草長莺飛的春日,桃李芬芳,百花爛漫。然而,明媚嬌豔能有幾時呢

  無情的風雨摧折,絢麗多姿的花朵紛紛離枝凋謝,零落成泥。而我們如歌的韶華歲月,似水的青春年華,光彩照人的美麗紅顔,也在年複一年的花開花落之間,無可奈何地漸漸消逝。回想自己風華正茂的美妙時光,就如同昨天的事一樣。而如今已滿鬓銀絲,老態龍鍾,身形衰頹憔悴得如同日薄西山,風中之燭。

  充滿著艱辛與漂泊的人生,在蒼海桑田的浩渺宇宙時空中,無常短暫得就如同湍急奔逝的黃河流水。無量劫的生死輪回中,我們過去世的屍骨堆積起來,就象須彌山那麼高,與父母親友生離死別的悲傷的眼淚已經有四大海水那麼多。自古以來,曾經出現過很多的英雄豪傑,哲人名士,才子佳人。然而他們的身體也不能長存于世間,終將難免死亡,變成灰塵。余留至今的,唯有空名和荒草萋萋的墳墓。

  而荒涼的壘壘墳地裏,只有樹木在蕭飒的山風中緩緩悲鳴,孤零飄飛的蓬草在風中瑟瑟轉動。墳墓上蔓生的野草,還有春天到來時再度青翠碧綠的時候,而地下的黃泉是永遠暗無天日的。可憐可歎墳中這些已經消逝的生命,在活著的時候,只顧著忙于庸碌的俗事,沒有修學佛教正法,白白地無意義空耗了寶貴難得的人生。

  寒山子對人世間苦、空、無常的深刻體悟,和對人生的終極意義與價值的多年思考,最後促使他在叁十歲的時候皈依了佛門,出家爲僧,並終生隱居在天臺山清苦修行。他長年隱修之地,幽僻寒冷,又名寒山、寒石山、寒岩。他也將原來的姓名輕輕抹去,就以寒山作爲自己的名號:

  “出生叁十年,嘗遊千萬裏。行江青草合,入塞紅塵起。煉藥空求仙,讀書兼詠史。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 “何以長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數十年,親舊凋落盡。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當奈何,托體歸山隱。”“一向寒山坐,淹留叁十年。昨來訪親友,大半入黃泉。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生化如旋火,輪回似麻稻。不解早覺悟,爲人枉虛老。”

  “手筆大縱橫,身材極魁偉。生爲有限身,死作無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爭奈何

  可來白雲裏,教爾紫芝歌。

  “自從到此天臺境,經今早度幾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見卻多少後生人。” “昔日行經處,今複七十年。故人無來往,埋在古冢間。余今頭已白,猶守片雲山。爲報後來子,何不讀古言。”

  寒山子在叁十歲之前,飽讀詩書和史籍,並且曾經在塵世中遊曆過千萬裏遠的很多地方。他也曾經學習過修仙煉丹的道教。然而,觀察古往今來的人物,不管他們的文采才華是多麼地優異卓越,容貌身材是多麼地俊雅美麗,不過百年的光陰如旋火輪般轉眼間匆匆消逝。而沒有修行善法的人們,死去之後也不過只是無名之鬼。 、

  寒山子在天臺山隱居叁十年之後,曾經去探訪昔日的親友。然而,親朋故舊們都早已經凋落飄零盡,大多數都已經殁入黃泉。人生的無常易逝,真正如同清晨草葉上的露珠。有著敏感心靈的詩僧寒山,思及此也不禁惆怅悲哀不已。歲月年華,就如同東流之水一樣在不斷地漂逝,我們短暫有限的人生,就象燃燒的殘燭一樣在漸漸地縮短。無量劫來一直沈淪在六道輪回、承受著無量痛苦的衆生,就象稻麻竹葦一樣數不勝數。人身難得而易失,如果不早日覺悟,學佛修行,解脫生死,那真正是白白空耗和浪費寶貴的人身了。

  寒山子在天臺山隱居修道七十多年。春華秋實,寒來暑往,青山碧水依然如故,而人卻早已白發蒼蒼。寒山子對沈迷于世間八法的幻網中、飽受生死輪回苦楚的芸芸衆生,有著深切的慈悲。他希望自己幾十年來堅持在山中清苦修行的經曆和有關詩作,能啓發後人,不要貪著執迷于紅塵濁世的名利是非,而應該多多學習古代聖賢充滿智慧的善良教言,走上學佛修行、求解脫的人生正道。

  叁

  寒山子寫了不少描述在天臺山中淡泊清靜的修行生活的詩篇。如: “慣居幽隱處,乍向國清中。時訪豐幹道,仍來看拾公。獨回上寒岩,無人話合同。”“本志慕道倫,道倫常獲親。時逢杜源客,每接話禅賓。談玄月明夜,探理日臨晨。萬機俱泯滅,方識本來人。”“閑自訪高僧,煙山萬萬層…

《遊化人間的行吟者——讀寒山詩(李桂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苦的聯想(克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