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遊化人間的行吟者——讀寒山詩(李桂紅)▪P3

  ..續本文上一頁淨修行的智慧和覺受。如夢似幻的世間塵俗緣份都已經了斷,隱居山中修道的禅師,身心是那麼清涼自在,無有煩惱挂礙。春風秋月,夏花冬雪,歲月的更替,天地的變遷,在超然世外的詩僧寂然無塵累、了悟物我一如的禅心的觀照下,無不是悟道的契機,美妙的禅境,與永恒佛性真如的清淨顯現。

  四

  正如寒山子的詩作所雲,寒山詩在後世將會: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寒山詩中展現的對苦難衆生的深切悲憫,樸素真誠的勸世情懷,脫俗高潔、淡泊飄逸的文人隱士氣質,毫無煙火氣、清奇雅致的山林自然風光,如琉璃水晶般晶瑩剔透、空靈美妙的禅境,都深受曆代衆多文人和僧侶的喜愛。

  如五代梁的曹山本寂禅師曾“注《對寒山子詩》,流傳宇內。”(據《新唐書·藝文志》載, 《對寒山子詩》共七卷。)宋代的黃庭堅、王安石、陸遊、朱熹等人都很喜歡和稱贊寒山詩。王安石還作有《擬寒山、拾得詩二十首》。南宋的慈受和尚也著有《擬寒山詩一百四十八首》。寒山詩的獨特風格被後世稱譽爲“寒山體”。有不少人的詩作,雖未標明是“寒山體”,但事實上深受寒山詩的影響。曆代都有不少文人和佛門弟子刊印寒山詩集流傳世間。

  清朝的雍正皇帝親自禦選了一百二十七首寒山詩刊刻流傳世間。爾後《四庫全書》、 《全唐詩》都把寒山詩收錄入其中, 《全唐詩》還把寒山詩列爲佛詩之首。清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正式敕封寒山爲“和聖”,拾得爲“合聖”, “和合二聖” (亦稱”“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成爲中國民間的喜神,是幸福安康、吉祥歡喜、和諧友好的象征。直至今日,民間的很多工藝品,乃至窗花和碗畫,都以寒山、拾得爲題材,並且深受廣大老百姓的歡迎。

  寒山詩還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如最初介紹寒山詩到朝鮮半島的,是高麗的真覺國師慧谌(1178-1234)。他精通中國和高麗的禅學和禅宗文學,特別喜好寒山詩,能自如地運用寒山詩作爲禅語開示,並且根據寒山詩創作了著名的《冰道者傳》。韓國的真靜國師天顼,出身名門貴族,二十歲登第,文采震耀當世。後出家爲僧,跟隨圓妙國師修學佛法,他也對寒山詩非常欣賞和推重。寒山詩對高麗的不少僧侶來說,是隱逸樂道的榜樣,很多文人僧侶的詩作,如: “人隨流水何時盡,竹帶寒山萬古青。”等,都明顯可見寒山詩的影響。

  南宋時期以前,寒山詩就已經傳入日本,並且一版再版。從江戶時代起,就有多種注釋本流傳于世。寒山詩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深受衆多詩人和佛教信衆的歡迎,並公認對日本的俳句、短歌有著深遠的影響。寒山子也被尊崇爲禅宗大詩人。1916年,日本作家森鷗外根據闾丘胤給《寒山子詩集》作的序,改編成小說《寒山拾得》,這進一步促使寒山詩廣爲人知。

  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美國,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社會,刻板機械枯燥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日益感到壓抑與焦慮、異化與孤獨。此時,佛教禅宗傳入美國,並大爲風行。禅宗以其徹悟生命和心性本來面目的深邃智慧,解脫身心的煩惱與痛苦的具體修禅方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善良主張和美好境界,征服了衆多躁動不安的心靈。作爲禅宗大詩人的寒山子的詩歌,經由當時頗負盛譽的斯奈德(GarySnyder)、斯坦博勒(PeterStambler)、傑克·凱魯亞克(JackKerouac)等人的翻譯和推廣,在美國社會上欣起了一股超越文學範疇的“寒山熱”。

  美國“迷茫而尋求解脫”的一代青年,在時間就是金錢、高科技快節奏的物化的工業社會,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深感迷惑。他們希望能尋找到一種身心能超脫現代社會的重負的生活方式,一種不被繁華的物質生活擾動的內心的甯靜,和回歸真實的自我的途徑。他們從寒山詩中驚喜地得知,在遙遠的東方的中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苦行高僧寒山禅師,超脫了一切世俗的負累與糾纏,幾十年與青山白雲爲伴,在寂靜無人的寒岩清淨禅修,身心也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純淨無染、自由安樂的境界。這位遺世獨立的中國古代高士先哲,很快成爲了衆多美國青年崇敬的偶像。寒山子的詩歌所展現的東方智慧與生命境界,也得到這些西方青年廣泛的理解與追慕。

  不少當代美國自然文學作家,對寒山詩都有著很大的興趣。如斯坦博勒翻譯了一本寒山詩集,取名爲《相遇寒山》。他在此書的前言中寫道:這本書“是一個美國詩人在與一位唐代大師相遇或交談。”另一位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的代表人物斯奈德,翻譯了寒山子的24首詩,這些詩作集中體現了對禅定和禅悅之境的追求,很受廣大讀者歡迎。斯奈德還是寒山子及其詩歌和生活方式的崇拜者。住茅草屋、飲中國茶、譯寒山詩的生活是他的喜好。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法丐》 (The Dharma Bums),扉頁上寫著“獻給寒山子”。書中講述了自己與斯奈德的友誼,以及作爲主人公原型的斯奈德在翻譯寒山詩時,逐漸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此書在美國社會有著很大的反響。斯奈德的生活經曆和價值觀念,爲美國的主流文化提供了一種有建設性意義的選擇。

  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查爾斯·弗雷澤爾(Charles Frazier)的獲獎作品《寒山》(ColdMountain),扉頁上寫著兩句富于禅意、韻味悠長的寒山詩: “人間寒山道,寒山路不通。”這部以美國內戰爲背景的小說,以無路可通的寒山作爲全書的象征。最近,美國好萊塢把這部小說拍成了同名的電影大片,影片的中文譯名爲《冷山》。

  這些美國自然文學作家,雖然他們對佛教、對禅宗的認識和修證境界,是遠遠不及寒山禅師的。然而,他們是在很真誠地尋求一種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善良的生活方式,一種不爲物欲所奴役的心靈的甯靜,一方真正屬于自我的自由的身心空間與淨土。在他們的心目中,以長年居住的寒山爲名的寒山禅師,這位在雲霧飄缈的寒岩深處清苦修道的千余年前的東方詩人,身心都已經達到了與自然萬物和諧不二的純淨自由的高尚境界。而這樣的境界,也是他們所要尋覓的。

  于是,從喧囂的都市文明世界走向甯靜的大自然,走向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成爲許多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的時尚。他們也以此作爲一種心靈的回家旅程,一種尋根的跋涉。在有著積雪與浮雲、晨露與四季花香的山野中,在陽光撒入森林、清溪奔流的優美的崇山峻嶺中,在滿天繁星的夜裏、與靜谧的星空的交流中,他們感悟到了和自然萬物和諧爲一的身心的純淨與自由,和回歸自心本性的神聖與甯靜。

  寒山子住寒山的千古佳話,和凝聚著寒山子幾十年在遠離塵囂的寂靜山林禅修的智慧的寒山詩,傳達給後人的,是堅定徹底地出離充滿無常的世間垢染、用自己的全部身心與生命來體證佛法的無上妙道、回歸和徹悟自心清淨靈明的本來面目、學佛修行的解脫之道,和清明美妙的修道者的情懷與人生境界,一種亘古不朽的精神。

  

《遊化人間的行吟者——讀寒山詩(李桂紅)》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苦的聯想(克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