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修行的智慧和觉受。如梦似幻的世间尘俗缘份都已经了断,隐居山中修道的禅师,身心是那么清凉自在,无有烦恼挂碍。春风秋月,夏花冬雪,岁月的更替,天地的变迁,在超然世外的诗僧寂然无尘累、了悟物我一如的禅心的观照下,无不是悟道的契机,美妙的禅境,与永恒佛性真如的清净显现。
四
正如寒山子的诗作所云,寒山诗在后世将会: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寒山诗中展现的对苦难众生的深切悲悯,朴素真诚的劝世情怀,脱俗高洁、淡泊飘逸的文人隐士气质,毫无烟火气、清奇雅致的山林自然风光,如琉璃水晶般晶莹剔透、空灵美妙的禅境,都深受历代众多文人和僧侣的喜爱。
如五代梁的曹山本寂禅师曾“注《对寒山子诗》,流传宇内。”(据《新唐书·艺文志》载, 《对寒山子诗》共七卷。)宋代的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朱熹等人都很喜欢和称赞寒山诗。王安石还作有《拟寒山、拾得诗二十首》。南宋的慈受和尚也著有《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寒山诗的独特风格被后世称誉为“寒山体”。有不少人的诗作,虽未标明是“寒山体”,但事实上深受寒山诗的影响。历代都有不少文人和佛门弟子刊印寒山诗集流传世间。
清朝的雍正皇帝亲自御选了一百二十七首寒山诗刊刻流传世间。尔后《四库全书》、 《全唐诗》都把寒山诗收录入其中, 《全唐诗》还把寒山诗列为佛诗之首。清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正式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 “和合二圣” (亦称”“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国民间的喜神,是幸福安康、吉祥欢喜、和谐友好的象征。直至今日,民间的很多工艺品,乃至窗花和碗画,都以寒山、拾得为题材,并且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寒山诗还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最初介绍寒山诗到朝鲜半岛的,是高丽的真觉国师慧谌(1178-1234)。他精通中国和高丽的禅学和禅宗文学,特别喜好寒山诗,能自如地运用寒山诗作为禅语开示,并且根据寒山诗创作了著名的《冰道者传》。韩国的真静国师天顼,出身名门贵族,二十岁登第,文采震耀当世。后出家为僧,跟随圆妙国师修学佛法,他也对寒山诗非常欣赏和推重。寒山诗对高丽的不少僧侣来说,是隐逸乐道的榜样,很多文人僧侣的诗作,如: “人随流水何时尽,竹带寒山万古青。”等,都明显可见寒山诗的影响。
南宋时期以前,寒山诗就已经传入日本,并且一版再版。从江户时代起,就有多种注释本流传于世。寒山诗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深受众多诗人和佛教信众的欢迎,并公认对日本的俳句、短歌有着深远的影响。寒山子也被尊崇为禅宗大诗人。1916年,日本作家森鸥外根据闾丘胤给《寒山子诗集》作的序,改编成小说《寒山拾得》,这进一步促使寒山诗广为人知。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刻板机械枯燥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日益感到压抑与焦虑、异化与孤独。此时,佛教禅宗传入美国,并大为风行。禅宗以其彻悟生命和心性本来面目的深邃智慧,解脱身心的烦恼与痛苦的具体修禅方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善良主张和美好境界,征服了众多躁动不安的心灵。作为禅宗大诗人的寒山子的诗歌,经由当时颇负盛誉的斯奈德(GarySnyder)、斯坦博勒(PeterStambler)、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等人的翻译和推广,在美国社会上欣起了一股超越文学范畴的“寒山热”。
美国“迷茫而寻求解脱”的一代青年,在时间就是金钱、高科技快节奏的物化的工业社会,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深感迷惑。他们希望能寻找到一种身心能超脱现代社会的重负的生活方式,一种不被繁华的物质生活扰动的内心的宁静,和回归真实的自我的途径。他们从寒山诗中惊喜地得知,在遥远的东方的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苦行高僧寒山禅师,超脱了一切世俗的负累与纠缠,几十年与青山白云为伴,在寂静无人的寒岩清净禅修,身心也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纯净无染、自由安乐的境界。这位遗世独立的中国古代高士先哲,很快成为了众多美国青年崇敬的偶像。寒山子的诗歌所展现的东方智慧与生命境界,也得到这些西方青年广泛的理解与追慕。
不少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对寒山诗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如斯坦博勒翻译了一本寒山诗集,取名为《相遇寒山》。他在此书的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是一个美国诗人在与一位唐代大师相遇或交谈。”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斯奈德,翻译了寒山子的24首诗,这些诗作集中体现了对禅定和禅悦之境的追求,很受广大读者欢迎。斯奈德还是寒山子及其诗歌和生活方式的崇拜者。住茅草屋、饮中国茶、译寒山诗的生活是他的喜好。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法丐》 (The Dharma Bums),扉页上写着“献给寒山子”。书中讲述了自己与斯奈德的友谊,以及作为主人公原型的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时,逐渐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此书在美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反响。斯奈德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为美国的主流文化提供了一种有建设性意义的选择。
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查尔斯·弗雷泽尔(Charles Frazier)的获奖作品《寒山》(ColdMountain),扉页上写着两句富于禅意、韵味悠长的寒山诗: “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以无路可通的寒山作为全书的象征。最近,美国好莱坞把这部小说拍成了同名的电影大片,影片的中文译名为《冷山》。
这些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虽然他们对佛教、对禅宗的认识和修证境界,是远远不及寒山禅师的。然而,他们是在很真诚地寻求一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善良的生活方式,一种不为物欲所奴役的心灵的宁静,一方真正属于自我的自由的身心空间与净土。在他们的心目中,以长年居住的寒山为名的寒山禅师,这位在云雾飘缈的寒岩深处清苦修道的千余年前的东方诗人,身心都已经达到了与自然万物和谐不二的纯净自由的高尚境界。而这样的境界,也是他们所要寻觅的。
于是,从喧嚣的都市文明世界走向宁静的大自然,走向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成为许多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时尚。他们也以此作为一种心灵的回家旅程,一种寻根的跋涉。在有着积雪与浮云、晨露与四季花香的山野中,在阳光撒入森林、清溪奔流的优美的崇山峻岭中,在满天繁星的夜里、与静谧的星空的交流中,他们感悟到了和自然万物和谐为一的身心的纯净与自由,和回归自心本性的神圣与宁静。
寒山子住寒山的千古佳话,和凝聚着寒山子几十年在远离尘嚣的寂静山林禅修的智慧的寒山诗,传达给后人的,是坚定彻底地出离充满无常的世间垢染、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与生命来体证佛法的无上妙道、回归和彻悟自心清净灵明的本来面目、学佛修行的解脱之道,和清明美妙的修道者的情怀与人生境界,一种亘古不朽的精神。
《游化人间的行吟者——读寒山诗(李桂红)》全文阅读结束。